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地产商云集的京城,西雅也许并不太引人注目,正如其所开发的“官园公寓”一样安静、闲适、处乱而不惊,但也恰恰是这样一处深处京城西二环内、静卧小巷之中的两百套居所吸引了众多企业总裁、社会名流以及深谙开发之道的地产同行的青睐。
经西雅地产总经理晨曦先生介绍:官园公寓现业主大多是二次置业,且不少业主一次置业时选择了别墅或京城东、北部的高档公寓,选择“官园”主要是侧重于内城的人文氛围以及较纯粹的居住理念。
“‘居住’本就是购房置业最本质的目的,由于城市商业化的不断加剧,很多人已渐渐淡忘了居住的真正含义,反将物质的升值作为诉求的目标,‘商居并举’的效果不言而喻。而对于‘官园’而言,‘不鸣不噪,恬淡有度’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氛围则恰恰催生了一种自然地吸引力,促使购买者众里寻她。”
一
何谓“好”房子?“好”的标准是什么?
晨曦先生认为“好”的标准因人而异,众口难调,特别是对于北京这么一个人口密集度颇高的大都市而言,标准的界定就更为复杂。
“地段好,也许就要牺牲居住的大环境和购房成本;价格好,也许就要牺牲交通成本和时间,人们总在面临着两难或者多难的选择。因此我认为‘好’应该是‘适合’。”
“我们从来没有说这里一定只是成功人士独享的乐园,因为对于‘成功’二字的理解因人而异……确切而言,官园公寓是一处“静园”,是繁华幕后小巷深处的老北京的记忆;是在商场中追逐风雨的人的栖息港;是生活富足但却低调始然的人的品位。”
“官园公寓几乎每天早晨都是从鸟鸣中醒来的,在这里春夏秋冬的感受非常真实,我想在钢筋丛林中的感受也许就不那么清晰……如果季节和岁月都是模糊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样儿的呢?”晨曦先生笑着说。
初冬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映射在晨曦先生的办公桌上,茶几上的古瓷鱼缸中游着几尾闲鱼,窗外的草坪尚绿,几棵落叶树优雅地矗立着,虽然深处商务区却难觅喧嚣。

二
余秋雨曾有过这样一句话:“当实用原则挥洒过渡后,文化则抬起了头。”在这样的语句背后,无疑是实用原则已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对于由新居住文化引发的轰轰烈烈的“生态”、“绿色”、“健康”等零零整整的住宅理念而言,官园公寓却恰恰属于返朴归真后的受益者。
对于适宜的居住环境,晨曦先生认为:“如果一个社区过于庞大,而各组团又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的相对独立,来来往往的人,纷纷扰扰的事,会使居住者有深处重镇的感觉,那样就容易造成“八小时”内外交困,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作为开发商我们应该明白生活的几大基本需求,安全、舒适、便捷、氛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开发商,应该能够为业主的居住生活创造出一个好的生活氛围,这里的氛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适度沟通,由此沟通的空间与环境就很重要,例如游泳、健身、桑那、阅览、棋牌等良好会所项目的设立会增添业主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居住文化’是居住范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要做到切实的‘以人为本’、‘适度且自然’是很难的。据说英式管家的服务是以细致入微、忠诚不二著称,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服务并不一定自然,‘舒服’一旦演化为‘束缚’便成了贻笑大方。以官园公寓为例,这里很多业主外出旅游或公干时可以放心将自己家的钥匙交给物业,请物业协助开窗通风以及照顾花草,这种信任度不是任何一家物业都拥有的,归根结底还是‘适合’。”

三
晨曦先生认为:建筑有它独特的语言,但其居住的根本意义并不在于建筑本身,更多的则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建筑风格与文化应该遵循生活模型并将之作为基础条件合理导入,也就是以生活本身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为设计蓝本。具体应表现在建筑造型的多样化与本土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居室空间组合的多元化与实用主义的良好嫁接等方面。”
“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对于住宅内部空间格局的灵活划分以及高舒适度、健康度、私密性、保障性的要求日趋强烈,各空间的使用功能也日趋细化,更为注重功能切换与动静分区的实用性与合理性。”官园公寓项目大部分户型的空间处理较为得当,注重了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书房、工作室、储藏室等多功能于空间划分中的灵活可行性,同时保有了中国典型宅居的方正与大气。
晨曦先生对于居住文化的营造依赖于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的论点不很认同,在他看来技术只能改变居住的“形”,而难以把握其“神”与“韵”。“一个社区,在满足基本居住及生活条件之外,必须有自身独特的味道,家的味道,温暖祥和的味道,而‘回家’的感觉应该从步入社区的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