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设法去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培养数学科学素养。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为发现知识,少一些被动灌输,多一些主动探究。
主动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主动探究应该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整个过程。在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我们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科学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课堂教学应当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往往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并且思维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当好,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数学课的前面几分钟,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去,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以吸引学生,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有意识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求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因为学生习惯于解答结构良好、条件明确的题目,我故意不给出男生、女生的人数,设下“陷阱”,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尝试解决,从而在思考、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二、提供探究机会,搭建探究舞台
数学教学应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会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素材。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氛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为学生搭建自我探究的舞台,只有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才会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多:①什么是梯形面积?②梯形的面积怎么计算?③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给出答案,如对问题③的探究,我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大胆实践中获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渐渐地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鼓励思维创新,体现探究价值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我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题:“五(2)中队有4个小组,每小组有6张课桌,每张课桌坐2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學?”出示题目后,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②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互相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看谁的解法最多;③反馈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生甲:6×4=24(张),24×2=48(人)。我们是先算全班一共有几张课桌,再算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师:同学们都听懂了吗?谁还有其他解法?一只只小手都举起来。生乙:2×6=12(人),12×4=48(人)。我是先算每组有几个同学,再算4组有多少个同学。生丙:4×2=8(人),8×6=48(人)。我是先算每个横排有几个同学,再算6个横排有几个同学。师:你们对学生丙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这时我表扬丙同学的回答:很有新意,掌声鼓励丙组同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懂得了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差异,激发探究热情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上老师指导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尽可能采取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的差异往往表现为思维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教师应及时寻找原因,并给予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在课堂中有点滴进步的,教师要及时地肯定;而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更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画物体长度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彩条三十几厘米长,可小明的尺只有17厘米长,怎样才能量出它的长度呢?这是一道实践拓展题,让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最后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展示操作过程,汇报测量结果。其实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你的方法说出来有理并且结果正确,那都应被肯定,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都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探究的热情高涨,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老师而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体验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获得了有效的探究。
实践证明,让主动探究栖居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真正被激活了,在课堂中教师不断地与同学进行思维交流、碰撞,哪怕交流的结果不一定很正确,至少双方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教师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主动探究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法,主动探究应该贯穿于数学课堂的整个过程。在知识迅速增长的今天,我们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非常有限,我们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才能适应当前科学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课堂教学应当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往往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并且思维活跃,教学效果也相当好,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数学课的前面几分钟,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去,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用以吸引学生,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有意识地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某班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女生的平均身高是142厘米,求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因为学生习惯于解答结构良好、条件明确的题目,我故意不给出男生、女生的人数,设下“陷阱”,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尝试解决,从而在思考、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设计,能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探究的能力。
二、提供探究机会,搭建探究舞台
数学教学应面对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相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会有所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搭起展示自我的舞台,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提供素材。
心理学研究证明,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创造潜能往往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氛围,激发学生大胆质疑,乐于讨论,为学生搭建自我探究的舞台,只有对数学活动充满热情,才会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如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的问题很多:①什么是梯形面积?②梯形的面积怎么计算?③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给出答案,如对问题③的探究,我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大胆实践中获取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渐渐地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鼓励思维创新,体现探究价值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培养那些只能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切实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我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题:“五(2)中队有4个小组,每小组有6张课桌,每张课桌坐2个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學?”出示题目后,①先让学生独立解答;②4人小组讨论交流,并互相说说自己的解题方法,看谁的解法最多;③反馈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解题方法展示给大家看?生甲:6×4=24(张),24×2=48(人)。我们是先算全班一共有几张课桌,再算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师:同学们都听懂了吗?谁还有其他解法?一只只小手都举起来。生乙:2×6=12(人),12×4=48(人)。我是先算每组有几个同学,再算4组有多少个同学。生丙:4×2=8(人),8×6=48(人)。我是先算每个横排有几个同学,再算6个横排有几个同学。师:你们对学生丙的回答满意吗?生:满意。这时我表扬丙同学的回答:很有新意,掌声鼓励丙组同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了解了连乘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懂得了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再创造”,从而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动机和创新意识。
四、尊重学生差异,激发探究热情
儿童发展心理学指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加上老师指导水平也存在差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将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尽可能采取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老师也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基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的差异往往表现为思维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我们应该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差异,教师应及时寻找原因,并给予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能够及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在课堂中有点滴进步的,教师要及时地肯定;而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更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找出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量、画物体长度后,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根彩条三十几厘米长,可小明的尺只有17厘米长,怎样才能量出它的长度呢?这是一道实践拓展题,让大家分组讨论,然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最后集体交流测量方法,展示操作过程,汇报测量结果。其实这是一道开放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你的方法说出来有理并且结果正确,那都应被肯定,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会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而言,他们都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去,探究的热情高涨,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建构了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老师而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自主探究创设人性化的课堂氛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体验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从而体验到数学的内在价值,获得了有效的探究。
实践证明,让主动探究栖居小学数学课堂,学生真正被激活了,在课堂中教师不断地与同学进行思维交流、碰撞,哪怕交流的结果不一定很正确,至少双方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周明星.教师工作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詹明道.名师课堂经典细节.小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