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碰到紧急情况,比如家里失火,很容易惊惶失措,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但如果你手头有一本应对紧急事件的手册,平时你对它又比较熟悉了,那么,这时你就可以按图索骥,有条不紊地来处理事情,就有可能减少损失。同样,一个国家也需要这样一个应付紧急情况的预备方案。国务院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就是类似的一个“救命手册”。
分清类别与等级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比如2003年春天爆发的“非典”、去年以来的禽流感疫情等等。
碰到危急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危险的真实面目,判断它的危害性,然后再对症下药,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能把小事当成大事,过度紧张。因此,《预案》就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成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然后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I级,重大的是Ⅱ级,较大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
为了让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公共突发事件,《预案》还按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I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同学在夏天经常会碰到台风。台风就是《预案》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属“气象灾害”。如果气象台预测即将到来的台风可能会造成很大危害,政府就会通过电视等各种渠道发布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然后学校再按照预先制订的方案决定是否要停课。因此,如果大家看到的是“红色”预警信号,心里就很清楚——肯定不用再冒险赶去上课了。
消息公布要及时准确
碰到突发公共事件,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传言满天飞”却没有权威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出来“以正视听”。比如去年禽流感疫情刚出现时,有些传言很吓人,什么“会通过空气传播”、什么“鸡鸭等禽类一概不能吃”……后来,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了正确的说法——“禽流感主要还是在禽类之间传播”“只要是检疫过的鸡鸭煮熟后还是可以放心吃的”……慢慢地,大家也就放心了。
因此,国务院发布的这个《预案》就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消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便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同学们最近也看到了,一旦有大的事件发生,各级政府就会采取授权发布新闻、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尽快地向社会发布正确的消息。大家心里有底了,也就不慌了。
强调做好社会保障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考虑到这些,《预案》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就是要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比如地震后,政府就要安排搭建帐篷、运送食品衣物等事宜,医生和药品也要尽快到位,有些地方还要搭建帐篷学校……像这些具体的应对措施,《预案》里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各地只要严格执行就行了。
做一名成熟的公民
那么,作为一名公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遇到公共突发事件时,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做一名沉着冷静、遵守纪律的成熟公民。比如像“非典”这样的社会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执行政府发布的每一项措施,不听信谣言,不擅做主张,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向周围的人们宣传权威部门发出的“正确的声音”。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这是在非常时期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如此,一个社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有一个正常的秩序。面对危机,我们将更加沉着。
分清类别与等级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比如2003年春天爆发的“非典”、去年以来的禽流感疫情等等。
碰到危急事件,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危险的真实面目,判断它的危害性,然后再对症下药,既不可麻痹大意,也不能把小事当成大事,过度紧张。因此,《预案》就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成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然后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I级,重大的是Ⅱ级,较大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
为了让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公共突发事件,《预案》还按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I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浙江等沿海地区的同学在夏天经常会碰到台风。台风就是《预案》中提到的“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属“气象灾害”。如果气象台预测即将到来的台风可能会造成很大危害,政府就会通过电视等各种渠道发布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然后学校再按照预先制订的方案决定是否要停课。因此,如果大家看到的是“红色”预警信号,心里就很清楚——肯定不用再冒险赶去上课了。
消息公布要及时准确
碰到突发公共事件,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传言满天飞”却没有权威的专家或政府部门出来“以正视听”。比如去年禽流感疫情刚出现时,有些传言很吓人,什么“会通过空气传播”、什么“鸡鸭等禽类一概不能吃”……后来,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了正确的说法——“禽流感主要还是在禽类之间传播”“只要是检疫过的鸡鸭煮熟后还是可以放心吃的”……慢慢地,大家也就放心了。
因此,国务院发布的这个《预案》就明确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消息必须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便于公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误信谣传。同学们最近也看到了,一旦有大的事件发生,各级政府就会采取授权发布新闻、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多种形式,尽快地向社会发布正确的消息。大家心里有底了,也就不慌了。
强调做好社会保障
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考虑到这些,《预案》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就是要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比如地震后,政府就要安排搭建帐篷、运送食品衣物等事宜,医生和药品也要尽快到位,有些地方还要搭建帐篷学校……像这些具体的应对措施,《预案》里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各地只要严格执行就行了。
做一名成熟的公民
那么,作为一名公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遇到公共突发事件时,该怎么做呢?答案很简单——做一名沉着冷静、遵守纪律的成熟公民。比如像“非典”这样的社会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了,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认真执行政府发布的每一项措施,不听信谣言,不擅做主张,尽可能地保持冷静,向周围的人们宣传权威部门发出的“正确的声音”。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这是在非常时期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如此,一个社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才能有一个正常的秩序。面对危机,我们将更加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