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大板块,搞好阅读教学是提升语文成绩、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及人文素养跳不开的领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能力的承接,又是对以后学习大学的语文能力储备。事实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堪忧。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教师教学的方式简单固化是很普遍的现象。本文将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入手,归纳出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心得。以期警示自己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乐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中国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可见,阅读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六项原则之一。《新大纲》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符合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在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在蓄积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灵魂。但是,阅读在诸如网络、影视的狂轰滥炸面前,“势力范围”似乎越来越小了。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否认它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感知社会、领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有人说,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确实,只有当阅读成为习惯后,我们才不会把它当成负累,才能乐于阅读。因此,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语文老师及语文课程就理应成为培养这一习惯的主力,阅读教学也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德育教育力度等责任,可谓责任重大。语文教师要想守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阵地,并跟影视、网络争抢“势力范围”的话,实在是有太多的事需要全力以赴去做。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很不乐观。《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力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似乎距此太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使大部分学生错过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义务教育阶段,也因应试而陷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也使很大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僵化,致使阅读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观。特别是升入高中以后,由于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动机不强且不明,阅读方法不合理,阅读范围狭窄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低下的情况。反思之后,觉得现行高中阅读教学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一、弱化学生的阅读主体的地位。阅读应是非常自主个性的学习行为。阅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由表面到深层,由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过程,学生应该是这个过程的践行者。现实是,“主客颠倒现象”非常普遍。教师一拿到教材(必修和选修)之后,首先就规定了本学期学生阅读的内容,部分老师还要求写读后感,甚至禁止学生在教室看课外书籍。学生则被动接受如此规定动作,丝毫没有阅读的愉悦感。如此做法,是老师疲累,学生痛苦,有效阅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师的角色不能及时转化。几乎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教师就占据着教育主体的角色。即便是在奉行新课改精神的今天,也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依然全权主宰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这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老师的个人喜恶,阅读的习惯,对作品的理解等等都是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总是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全体学生的话,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一大冲击,因为“阅读活动是个体认知过程的独特性”被老师随意抹煞了。
三、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模式化快餐化。阅读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更不只是获得一个高分成绩。阅读教学,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进而树立真确的人生价值关为目的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去积累,然后才能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大都是我们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测试,内容跳不出材料的结构、内容、情感,方式上走不出勾画圈点。这种模式化教学貌似很有用,但实际上扼杀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学生长期接受这样模式化快餐化的的阅读教学方式,就会出现学生面对浩瀚如海的阅读材料时不会选择的恶果,提升阅读能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现状如此残酷。那么,都有哪些因素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呢?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师生在阅读教学的取向上更趋近于功利化的教与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就将考试中常遇见的题型模式化为一些固定的答题套路,这无疑使对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能力的遏制。学生不能从阅读教学中体会阅读带来的审美享受,甚至一上阅读课就心生畏惧,视阅读如猛虎。加上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高分,强迫学生把阅读限定在课本和唐诗宋词的范围内,学生哪里还有阅读的兴趣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是极有限的,受此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课外时间有多被影视网络媒体侵蚀,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也极其有限;另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滥用,过分扩大了多媒体技术的教育功能,抹煞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维和人性亲和力的对话,这就使本应沉静思索的阅读失去了本色。
针对如此现状及原因,加上本人对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及方式的反思,我认为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变的。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从自己的专业素养入手,改变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的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都受老师的巨大影响。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做阅读指导工作的同时,尽可能自己也要多读些好书并推荐给学生,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尽量拓展到课外。顾及到考试的现实限制,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既要从宏观层次帮助学生选材,定方向,又要通过一定量的阅读练习从小的方面检验其阅读效果。其次,由于阅读的自主性、独创性,语文老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力求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力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才使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教学,才不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扮演独裁者的角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引导学生逐渐乐学于阅读。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离不开乐学于读的。当下的人们被巨大的生活压力发展压力追赶着,几近困兽。学生们耳濡目染的都是周围紧张激烈的竞争,这让他们倍感压抑。语文作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就应该在学生感觉抑郁彷徨的时候,给送去一丝心灵的慰藉。这时,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自古“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学生乐读,就能找到慰藉。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成礼物来接受呢。”这就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乐学。乐读是学生乐于读书的良好心态,这将有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粗糙、浮躁、肤浅的现象,老师就极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纠正他不合理的阅读心理,要求他沉下心来,用心用情阅读。这时,不妨带着他共读一篇文章,遇到他不懂的地方,鼓励他通过工具书或和老师同学探讨的方式解决。日积月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阅读习惯就会越来越好,阅读自然会渐入佳境。说到底,要学生乐读,老师就必须重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投其所好,然后引导他们热爱阅读,欣赏高雅而有特色的如心灵鸡汤般的优秀读物,进而体悟人世的真善美。“修行”是学生自己的意志与选择,但把学生领进一道怎样的门,就要靠老师的引导了。
要改变阅读教学模式化快餐化的现状,老师首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改变“语文课就是语文教材加语文练习资料”的偏狭语文观,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最终才能让阅读走进学生的灵魂。然后是改变简单机械的老师设问、学生答问的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按自己适合的方式去选择是精读还是略读,是浏览还是探究式阅读。当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面临考试的情况下,为避免学生在选择时避难就轻、避深就浅的畏难心理,老师要依据大纲要求,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能指引学生阅读方向的问题,使学生在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把阅读、思考、释疑、感悟等习惯变成自己的自发行为,之后,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设阅读的预期值了。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最渴望见到的就是学生乐学,老师善教的局面。真诚期待,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趁着新课改的春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及时发掘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供所有同仁分享和警惕,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兴趣;乐读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中国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可见,阅读对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有重要意义。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新大纲》规定的高中语文教学六项原则之一。《新大纲》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符合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即在完成初中语文教学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在蓄积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康健全的灵魂。但是,阅读在诸如网络、影视的狂轰滥炸面前,“势力范围”似乎越来越小了。即便如此,我们却不能否认它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感知社会、领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有人说,阅读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确实,只有当阅读成为习惯后,我们才不会把它当成负累,才能乐于阅读。因此,承担语文教学任务的语文老师及语文课程就理应成为培养这一习惯的主力,阅读教学也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德育教育力度等责任,可谓责任重大。语文教师要想守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阵地,并跟影视、网络争抢“势力范围”的话,实在是有太多的事需要全力以赴去做。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很不乐观。《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力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似乎距此太远。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使大部分学生错过了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机(义务教育阶段,也因应试而陷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也使很大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维僵化,致使阅读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观。特别是升入高中以后,由于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动机不强且不明,阅读方法不合理,阅读范围狭窄等原因,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低下的情况。反思之后,觉得现行高中阅读教学或多或少的呈现出以下几种情况:
一、弱化学生的阅读主体的地位。阅读应是非常自主个性的学习行为。阅读过程是学生对文本由表面到深层,由感性感知到理性认识的提升过程,学生应该是这个过程的践行者。现实是,“主客颠倒现象”非常普遍。教师一拿到教材(必修和选修)之后,首先就规定了本学期学生阅读的内容,部分老师还要求写读后感,甚至禁止学生在教室看课外书籍。学生则被动接受如此规定动作,丝毫没有阅读的愉悦感。如此做法,是老师疲累,学生痛苦,有效阅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教师的角色不能及时转化。几乎是从古至今,中国的教师就占据着教育主体的角色。即便是在奉行新课改精神的今天,也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依然全权主宰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加上其他因素的制约,这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老师的个人喜恶,阅读的习惯,对作品的理解等等都是影响学生的阅读习惯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老师总是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全体学生的话,就会严重束缚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一大冲击,因为“阅读活动是个体认知过程的独特性”被老师随意抹煞了。
三、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模式化快餐化。阅读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更不只是获得一个高分成绩。阅读教学,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来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进而树立真确的人生价值关为目的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需要付出时间去积累,然后才能实现的目标。然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大都是我们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测试,内容跳不出材料的结构、内容、情感,方式上走不出勾画圈点。这种模式化教学貌似很有用,但实际上扼杀了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确定阅读目标的能力。学生长期接受这样模式化快餐化的的阅读教学方式,就会出现学生面对浩瀚如海的阅读材料时不会选择的恶果,提升阅读能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现状如此残酷。那么,都有哪些因素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呢?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师生在阅读教学的取向上更趋近于功利化的教与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得高分,就将考试中常遇见的题型模式化为一些固定的答题套路,这无疑使对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能力的遏制。学生不能从阅读教学中体会阅读带来的审美享受,甚至一上阅读课就心生畏惧,视阅读如猛虎。加上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高分,强迫学生把阅读限定在课本和唐诗宋词的范围内,学生哪里还有阅读的兴趣啊。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堂阅读时间是极有限的,受此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课外时间有多被影视网络媒体侵蚀,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也极其有限;另外,多媒体教学技术滥用,过分扩大了多媒体技术的教育功能,抹煞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直接感受——形象思维和人性亲和力的对话,这就使本应沉静思索的阅读失去了本色。
针对如此现状及原因,加上本人对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及方式的反思,我认为这种现状是可以改变的。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从自己的专业素养入手,改变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的方法。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都受老师的巨大影响。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做阅读指导工作的同时,尽可能自己也要多读些好书并推荐给学生,把学生的阅读范围尽量拓展到课外。顾及到考试的现实限制,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既要从宏观层次帮助学生选材,定方向,又要通过一定量的阅读练习从小的方面检验其阅读效果。其次,由于阅读的自主性、独创性,语文老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力求了解学生的阅读个性,力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才使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有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前提下,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教学,才不会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扮演独裁者的角色,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引导学生逐渐乐学于阅读。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离不开乐学于读的。当下的人们被巨大的生活压力发展压力追赶着,几近困兽。学生们耳濡目染的都是周围紧张激烈的竞争,这让他们倍感压抑。语文作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科,就应该在学生感觉抑郁彷徨的时候,给送去一丝心灵的慰藉。这时,阅读是个不错的选择。自古“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只要学生乐读,就能找到慰藉。爱因斯坦曾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学生就会当成礼物来接受呢。”这就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乐学。乐读是学生乐于读书的良好心态,这将有助于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在阅读时出现粗糙、浮躁、肤浅的现象,老师就极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纠正他不合理的阅读心理,要求他沉下心来,用心用情阅读。这时,不妨带着他共读一篇文章,遇到他不懂的地方,鼓励他通过工具书或和老师同学探讨的方式解决。日积月累,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阅读习惯就会越来越好,阅读自然会渐入佳境。说到底,要学生乐读,老师就必须重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能根据学生的喜好投其所好,然后引导他们热爱阅读,欣赏高雅而有特色的如心灵鸡汤般的优秀读物,进而体悟人世的真善美。“修行”是学生自己的意志与选择,但把学生领进一道怎样的门,就要靠老师的引导了。
要改变阅读教学模式化快餐化的现状,老师首先就应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改变“语文课就是语文教材加语文练习资料”的偏狭语文观,树立“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让阅读教学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最终才能让阅读走进学生的灵魂。然后是改变简单机械的老师设问、学生答问的模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按自己适合的方式去选择是精读还是略读,是浏览还是探究式阅读。当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面临考试的情况下,为避免学生在选择时避难就轻、避深就浅的畏难心理,老师要依据大纲要求,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能指引学生阅读方向的问题,使学生在通过一定时间的训练之后,把阅读、思考、释疑、感悟等习惯变成自己的自发行为,之后,老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设阅读的预期值了。
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最渴望见到的就是学生乐学,老师善教的局面。真诚期待,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趁着新课改的春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及时发掘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供所有同仁分享和警惕,这样,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