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打造优质生物课堂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五届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于2017年12月8日-9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本次竞赛汇聚了全国123所高等院校,372名参赛选手,是全国规模最大、涵盖学科范围最广的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之一。笔者通过观摩生物学科组的竞赛作品,浅谈获奖作品呈现的特点和可取之处。
  1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模拟上课·板书环节竞赛流程
  模拟上课·板书环节竞赛学段为高中,竞赛内容以课程标准为准,不指定教材。竞赛前一天由各学科组选手抽取竞赛的场次号签,于竞赛日规定时间内有序报道、检录,随机抽取教材内容后自主选择一个“教学片断”或“环节”,到指定机房准备150 min(主要用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最后,运用课件展示模拟上课·板书环节。该环节占百分制竞赛的45分,竞赛时间8min。
  2生物组竞赛选手呈现课堂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2.1导入设计简洁、新颖、切合主题
  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如在展示“特异性免疫”这一教学内容时,一参赛选手声情并茂地描述了一个现实场景:
  “小明正在进行激烈的足球比赛,球进啦!但是,小明摔倒了。几天之后,小明摔伤了的膝盖开始化脓。过了不久,小明的膝盖就痊愈了。咦?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身体可以痊愈呢?(观察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好,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特异性免疫。”
  该参赛选手选用的导入事件为学生群体中易发生的意外事件,设计简洁、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其自信生动的语言渲染,帮助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更为巧妙的是,选手在进行“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的教学环节中,再次引入“小明事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联想生活经历,运用生物学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2.2“做中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活动。生物组一等奖获奖选手共计6人,其中有4名选手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设计了在“做中学”的体验活动。选手在没有教学模型及其他教学用具的条件下,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的设计。
  如,在展示“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这一内容时,有选手就利用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该选手没有采用学生一起阅读“资料分析”中4则资料的方式,而是将学生划分为4个小组,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根据科学家的真实研究资料,引导学生阅读观察与讨论分析。
  该选手的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中的“资料分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手从实验对象、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不同角度,围绕科学家的4个实验案例展开教学活动。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选手还特地为每一小组设置了不同的阅读任务。最后,选手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视角,引导学生阐明细胞核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部分内容。
  2.3生物科学史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学习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领会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次竞赛中部分选手呈现了精彩的运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教学的教学片段。
  如,在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内容时,有选手引入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选手从外界对该假说的质疑引起学生对假说内容学习的兴趣,接着围绕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实验研究过程展开教学主要内容。选手在描述科学史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养成。
  又如,“摩尔根对孟德尔遗传理论、萨顿假说的怀疑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根本动力。那么,实验材料为什么选择果蝇?实验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研究方法?”选手逐步以问题推动学生探究实验过程,借助自制的代表X染色体、Y染色体的教具,推理实验过程,并证实了萨顿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该选手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平铺直叙的讲授,而是引入科学史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追随科学家的脚步循序渐进地探究。如,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选手先向学生抛出疑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后进行果蝇特点的解析,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很好地体现了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3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模拟上课·板书环节的启示
  本次竞赛选手均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于一线教学实际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其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大多来源于教师指导、文献分析、课标研读等。但总体而言,在短短的8 min内,选手们很好地展示了生物学科師范生应具备的教师素养,尽自己所能展示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片断”或“环节”。笔者结合竞赛评分标准与评委现场合议情况,总结出一节优质的生物课应具备以下几点。
  3.1教学目标设置明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是生物学课程目标的具体化、细化。一节优质的生物课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需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础,处理好学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充分利用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3.2教学内容无科学性错误,核心概念讲解清楚
  生物学课程内容是发展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要载体。一节优质的生物课需要教师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保障课堂内容的科学性。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巧妙处理教学重点、难点,使整堂课连贯流畅、富于趣味性。
  3.3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效果
  为落实生物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尤为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生物学课程标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自我角色转化,善于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把发现的问题,观察到的现象合理地转化为探究学习过程,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4教学整体效果好,教学素质高
  一节优质的生物课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还需要教师具有规范的教学演示、得体的言谈举止、亲切的教态交流以及准确的教学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达到教学层次清晰,教学特色突出,师生交流融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5板书书写规范,无低级错误出现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选手为各高校经过校级选拔的优秀选手。在板书环节中,除个别选手有倒笔画现象以外,基本没有漏写板书、错别字的情况。并且获奖作品中的板书设计均能反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个别选手还巧妙的将板书与卡纸相结合,构图自然、形象直观、富有创造性,不仅突出了核心概念,还很好地体现了板书的教学辅助作用。
  4结论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生物组在近年来的表现中独树一帜,各高校在平台展示过程中独具匠心,从校内预赛到全国决赛,不断打磨生物学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学科素养意识,力争为生物准教师打造优质生物课堂雏形。
其他文献
摘要 就江苏地区使用的三本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实验演变进行  研究,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实验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继承 实验教学思变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新课程实施前后教材发生转变,江苏地区使用过三本教材。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在3本教科书中发生变化,现比较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3本教材中对实验原理呈现、实
在很多竞赛模拟试题中出现:分别使用TTC和红墨水(酸性大红G)染色法对有活力的种子进行染色,预期的结果应该是( )  A.两者都能使胚完全染色  B.前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后者不能让胚染色  C.两者都不能使胚完全染色  D.后者能使胚完全染色,前者不能使胚染色  尽管此题是2010和2008年江苏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初赛理论试题,但是不难看出对种子的生命力及细胞死活的鉴定在中学生物学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愈来愈多的教师走进新课程、体验新课程、实践新课程,教育思想与时俱进,教育观念日益更新,教育方法、技术和手段也日趋多样化。依托课标理念的引领,广大生物教师在重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时课改的主旋律中还掺杂着不和谐的音符——无效教学行为,成为课改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作为课改这项系统而庞大工程的缔造者——教师需适时地审视自己与同事的教
摘要:“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之中对学生加强德育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也有助于教师的教学。历史学科是对浩瀚历史事件、人物认知的人文社会教育学科。通过中学历史课程的相关学习,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核心素养,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 德育
摘 要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器官捐献是解决器官移植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但是我国的器官捐献率非常低。为了研究人们对器官捐献认识和捐献器官率低的原因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并结合对红十字会周连通部长的访谈,提出了改善我国器官捐献率低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器官捐献 思想观念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器官移植是挽救器官衰竭病人生命的有效手段,能重新点燃他
1 设计思想  综合教材中多个探究实验以建构一个科学概念的课型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是为生物学概念建构服务的。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教学内容,综合“绿色植物叶绿体的观察”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两个实验内容,设计本探究性实验课“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通过探寻绿色植物的奥秘的思路将细胞结构、色素成分和光合作用的功能联系,帮助学生构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文件编号:1003-7586(2009)11-0013-02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编写凸显了模块特征,采用“知识点——单元——模块”梯次复习法,能有效地提高模块复习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内容的复习教学为例,对此复习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1 以预习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自主完成各知识点的梳理  在复习教学中对于单元知识点的梳理,教师通过编制预习提纲引导学
摘 要 以免疫调节中的“体液免疫”课堂教学为例,用生活化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在生物课堂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有效的组织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这种生活化的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对其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更是云里雾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知道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更加不明白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殊的行为变化。据此,教师尝试利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学习这一重难点内容。  1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