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教学无非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再加个“为什么”。可是每篇课文都跳这“老三步”,势必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即刻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笔者主要从如何以课题和文眼为突破口对此进行了深入浅出地阐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教学 课题 文眼
高中语文课的教学无非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再加个“为什么”。可是每篇课文都跳这“老三步”,势必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即刻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举两个例子,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甚至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往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文章题目,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课文题目的作用一般有两种:一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前者以议论文为主,后者以记叙文居多。教这两类文章可以考虑从题目入手,单刀直入。如教《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我是以题目为“突破口”的。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分析其特点。题目是一个连动句,从题目所揭示的内容看,文章应该是写两件事:一是“窃符”,二是“救赵”。于是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不是写了这两件事。同学们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作者在写了这两件事外,还以大量的篇幅写了“结交侯赢”这件事。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1、课文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笔墨来写“结交侯赢”?2、这样写是否冲淡了主题?经过课堂分组讨论,热烈争论,同学们明白了窃符救赵的计策出自侯赢,不写结交侯赢,就不会有窃符救赵这回事。同时,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品质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如果不写结交侯赢,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品质就无从表现,而“欲以客往赴秦军”,却无法达到“救赵”之目的的义勇精神,也会失去它的光辉。因此“结交侯赢”与“窃符救赵”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表现主题的必要内容。
搞清这些问题后,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窃符”和“救赵”这两件事什么关系?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作了怎样的处理?“窃符”是为了“救赵”。“窃符”是手段,“救赵”是目的,二者系主从关系。作者在写作时略写了“窃符”,详写了“救赵”,作了恰当的剪裁。这样,学生一看便知,很快就弄清了问题。
有的课文直接扣住题目设疑导入,可起到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作用。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质疑:松树是平常之物,怎么说是“奇松”呢?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奇特之處?这里突出了“奇松”来提出疑问,让学生批文入情,然后抓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进行品读感悟,再结合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黄山松还会有哪些奇特的姿态。这样,扣住题目,直奔中心,通过读、议、说、写结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
以课题为“突破口”,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材料和主题的关系、题目和内容的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以文眼为“突破口”
文眼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凝聚点。抓住文眼,就能驾驭全篇。例如荀子《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等,都是文眼,透过它可以把握文章的枢纽,并能以它为突破口,展开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特别是散文的文眼,在全篇中起着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作用。
在阅读散文时,如果不明确文眼,就无法理解作者的“东拉西扯”。如果抓住了文眼,就会居高临下,领悟到貌似散乱的材料中共同蕴含着的题旨,从而做到“抓纲带目”、“纲举目张”。在阅读散文时,若以文眼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便能够使学生在体味文本情理和领悟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它开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它不仅交代了“我”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教这篇散文,首先启发学生找出“文眼”,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文章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作者却能井然有序地把它们组成一篇动人的散文,这与“文眼”有什么关系?
2、作者描写了宁静幽美的荷塘月色,又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何用意?与“文眼”确定的基调是否协调?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颇不宁静”?通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确了:散文的“文眼”是聚“形”之神,串“珠”之线;作者描摹眼前荷塘的月色,联想远处故乡采莲的盛况,用意在于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和“文眼”确定的基调十分协调,正因为美好的向往而又无法实现,所以才“颇不宁静”。
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这正是文章的美妙之所在,作者的匠心之所现。“我”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不得不“悄悄”走“出”,又“轻轻”地“进去”,所以矛盾苦闷而“颇不宁静”。联系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背景,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苦闷彷徨的心情之写照。这样,通过与“文眼”有关的三个问题的讨论,既搞清了“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又搞清了“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对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好处。
根据名家安排文眼的方法和用意,我归纳了四条规律: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篇;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课题和文眼,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合作探究,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和写作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教学 课题 文眼
高中语文课的教学无非是解决三个问题,即写什么,怎么写,再加个“为什么”。可是每篇课文都跳这“老三步”,势必会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能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那就能牵一发而动全局,即刻引爆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举两个例子,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甚至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往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文章题目,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课文题目的作用一般有两种:一是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前者以议论文为主,后者以记叙文居多。教这两类文章可以考虑从题目入手,单刀直入。如教《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我是以题目为“突破口”的。板书课题后,让学生分析其特点。题目是一个连动句,从题目所揭示的内容看,文章应该是写两件事:一是“窃符”,二是“救赵”。于是我提出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看文章是不是写了这两件事。同学们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作者在写了这两件事外,还以大量的篇幅写了“结交侯赢”这件事。于是我提出第二个问题:1、课文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笔墨来写“结交侯赢”?2、这样写是否冲淡了主题?经过课堂分组讨论,热烈争论,同学们明白了窃符救赵的计策出自侯赢,不写结交侯赢,就不会有窃符救赵这回事。同时,文章的主题是要表现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品质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如果不写结交侯赢,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逊品质就无从表现,而“欲以客往赴秦军”,却无法达到“救赵”之目的的义勇精神,也会失去它的光辉。因此“结交侯赢”与“窃符救赵”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是表现主题的必要内容。
搞清这些问题后,我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窃符”和“救赵”这两件事什么关系?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作了怎样的处理?“窃符”是为了“救赵”。“窃符”是手段,“救赵”是目的,二者系主从关系。作者在写作时略写了“窃符”,详写了“救赵”,作了恰当的剪裁。这样,学生一看便知,很快就弄清了问题。
有的课文直接扣住题目设疑导入,可起到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作用。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质疑:松树是平常之物,怎么说是“奇松”呢?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奇特之處?这里突出了“奇松”来提出疑问,让学生批文入情,然后抓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进行品读感悟,再结合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黄山松还会有哪些奇特的姿态。这样,扣住题目,直奔中心,通过读、议、说、写结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
以课题为“突破口”,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明确了材料和主题的关系、题目和内容的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二、以文眼为“突破口”
文眼是文章思想内容的凝聚点。抓住文眼,就能驾驭全篇。例如荀子《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等等,都是文眼,透过它可以把握文章的枢纽,并能以它为突破口,展开探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特别是散文的文眼,在全篇中起着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作用。
在阅读散文时,如果不明确文眼,就无法理解作者的“东拉西扯”。如果抓住了文眼,就会居高临下,领悟到貌似散乱的材料中共同蕴含着的题旨,从而做到“抓纲带目”、“纲举目张”。在阅读散文时,若以文眼作为解读文本的突破口,便能够使学生在体味文本情理和领悟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一篇散文。它开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文眼。它不仅交代了“我”夜游荷塘的原因,而且定下了全文思想感情的基调。教这篇散文,首先启发学生找出“文眼”,然后提出三个问题:
1、文章一会儿写“静”,一会儿写“动”,一会儿写“幻觉”,一会儿写“实感”;一会儿描摹眼前,一会儿展开联想,“形”确实很散,但作者却能井然有序地把它们组成一篇动人的散文,这与“文眼”有什么关系?
2、作者描写了宁静幽美的荷塘月色,又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何用意?与“文眼”确定的基调是否协调?
3、作者的心情为什么“颇不宁静”?通过讨论,学生很快明确了:散文的“文眼”是聚“形”之神,串“珠”之线;作者描摹眼前荷塘的月色,联想远处故乡采莲的盛况,用意在于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和“文眼”确定的基调十分协调,正因为美好的向往而又无法实现,所以才“颇不宁静”。
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构成了《荷塘月色》的特色,这正是文章的美妙之所在,作者的匠心之所现。“我”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又无法超脱,不得不“悄悄”走“出”,又“轻轻”地“进去”,所以矛盾苦闷而“颇不宁静”。联系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的背景,不难看出,这正是作者忧国忧民、苦闷彷徨的心情之写照。这样,通过与“文眼”有关的三个问题的讨论,既搞清了“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又搞清了“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对于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大有好处。
根据名家安排文眼的方法和用意,我归纳了四条规律:置文眼于文首,总领全篇;置文眼于篇末,卒章显志;置文眼于首尾,前呼后应;置文眼于文中,贯穿通篇。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抓住了课题和文眼,引导学生质疑解难,合作探究,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探究性学习的金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探究性学习之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入阅读和写作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