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责任在学校而非儿童

来源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小衔接不只需要“儿童”为小学生活做好准备,而且需要“学校”为儿童的入学做好充分准备。如今,幼小衔接之所以会让家长头痛、让孩子叫苦不迭,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学校没有担负起幼小衔接的重任。笔者认为,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双方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责任主体地位,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首要步骤。
  学校想做好幼小衔接为何这么难?学校无法做好幼小衔接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幼小衔接的责任归属权不清。在现实中,幼小衔接常常被看作是幼儿园的单方面责任,即使小学能够配合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相关工作,也大多敷衍了事,并没有真正将幼小衔接看作本职工作。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幼小衔接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幼儿园和小学在幼小衔接中的责任与义务,尤其是小学的责任与义务,只有二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無法做好幼小衔接的另一原因在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断层问题。如今,幼儿园与小学仍处于一种相互割裂和不信任的状态。一方面,幼儿园对小学的教学方式、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不甚了解,“去小学化”使幼儿园更加专注于儿童发展的细耕慢调,在大班时期才急匆匆地“告知”儿童上小学是怎么一回事;另一方面,小学将幼儿园看作是为自己服务的对象,对幼儿园的教学与课程也是不管不问,一年级小学生的“自由散漫”状态常被归咎为幼儿园的教育问题。种种原因都造成幼儿园与小学的巨大差异,儿童的幼小衔接过程因此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幼儿园和小学应合力为幼小衔接修筑一条“缓坡道”。两个学段的通力合作是解决幼小衔接难题的前提。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在衔接中的责任是关键。对幼儿园来说,应该制定幼小衔接的长期规划和活动方案,如通过参观小学、开展座谈等活动让儿童做好心理准备,通过体育锻炼、疾病预防等活动让儿童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通过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制定新常规等方式让儿童做好作息时间上的准备,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儿童做好安全防范的准备,等等。对小学来说,应该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并将其明确纳入春末夏初的工作计划中。小学低年级教师应该学习了解儿童心理学等知识,深入理解该年龄段儿童的主要特征,并适度增加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此外,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应通过多方面的合作,缩小二者在教育内容和活动上的差异。比如可以开展共同的教师培训、建立合作性的专业发展团队、定期交流经验等。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还可以制定整体性的计划和目标,增强教育的连续性,降低儿童在幼小衔接时的适应难度。如美国近年提出的“PK-3”(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和“0~8”(从0岁到8岁)的教育,其目的便在于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连贯性,促进儿童的持续发展。
  幼小衔接是否顺利将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学校应为幼小衔接负起责任。如果幼儿园与小学能够破除障碍、通力合作,相信幼小衔接将不再是难题。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11日)
其他文献
每次交换活动后,相信孩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交换到新玩具后的喜悦,对自己原有玩具的想念,交换完成之后的后悔,没交换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的遗憾……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和感受。当孩子有很多机会自主地与他人交换物品时,孩子就会逐渐体验到人际交往的魅力。慢慢地,孩子自己也会反思,每一次的交换都为他后续的同伴交往积累了经验。  孩子在交换不同物品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摸索并形成一些交换的策略。比如,知道了拿大的物
目标: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的改变,锻炼身体的控制能力,发展平衡能力。  环境创设:塑胶场地或其他软质场地,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平衡板,绳子或纸棒等。  玩法1 小船员练本领  幼儿在平衡板上听教师指令做立正、蹲下、坐下、踏步等动作,并保持某个动作一段时间,不从平衡板上掉下来(如图1)。  指导要点:  1.幼儿初次尝试时可能会站立不稳,教师应提醒幼儿两脚向左右打开以保持平衡。  2.幼儿在完成基本动作后
“萌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园都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但如果把握不当,很容易从成人视角出发,使其脱离幼儿生活,沦为抽象的说教。很多幼儿园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带着儿童意识、课程意识,基于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和方式来组织活动,才能走出形式主义,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此,本刊约请了一些对此有研究的幼儿园来介绍他们开展的爱祖国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
目标:  1.初步了解不同社会职业的工作特点及其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能为不同社会职业的人找到与他们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的物品。  2.通过多向下棋的方法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准备:  1.棋盘一副,上面画有横、竖、斜的通道(如图一)。  2.社会职业人物卡片若干,每张人物卡片匹配三张相关物品卡片,比如,与消防队员匹配的物品是消防栓、消防车、119电话号码(如图二),与厨师匹配的物品是厨师帽、锅子、调
在生成课程的主题确定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一同讨论,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画出主题网络图。比如,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关于车我们有哪些想了解的”,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包括车的种类、功能、特点、构造、行驶规则、发展史等。案例中幼儿感兴趣的“马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及其代表的交通规则”这一内容其实就包含在与车相关的问题之中。如果教师心中有這样一张主题网络图,也许就不会纠结与彷徨了。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
在“有趣的扎染”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对扎染非常感兴趣,纷纷提出问题:什么是扎染?要怎样操作?可以用来做什么?扎染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  由此,我引领孩子们对扎染进行探究。我先让孩子们说说怎样才能了解关于扎染的知识。孩子们有的说可以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电子设备进行查阅,有的说可以去图书馆查找……部分孩子提议采用两种组织方式进行查找,一是认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和爸爸妈妈共同去查找;二是对相同问题感
“入学准备”是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话题,它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与多少家庭的未来梦想、喜怒哀乐、经济开支联系在一起。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福的,一切应有尽有。但是,如果我们在今天来做一个小孩子,会发现也没有那么容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和期待,在商业机构的推波助澜下,化为了担忧和焦虑,进而催促孩子去学习那些超出了他们年龄水平的、不适合的知识技能。我
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了解详细内容请登录教育部官方网站http://www.moe.edu.cn),读后颇感振奋。这是一份有可能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并给几亿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福音的文件。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因为家庭教育极为重要,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否密切合作,将对学生和谐发展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二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整合社会各方
主题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我们想,若能围绕某一内容开展运动主题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充分的运动机会与时间,就能更好地发展幼儿身体基本动作,锻炼其体能,帮助幼儿梳理零散的运动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成熟。为此,我园对运动主题活动进行了研究,逐渐构建了“多趣玩”运动课程。  “多趣玩”运动课程顺应幼儿爱玩的天性,倡导让幼儿多玩、多运动,以某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制定治理方案,通过自查摸排、全面整改和专项督查,促进幼儿园树立科学保教观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通知》提出了五大治理任务:一是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对于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