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的宗旨是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发挥学生潜能,而不是单向的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互动情境,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陶同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填鸭式,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第二阶段叫启发式,即由老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来学习和掌握知识;第三阶段叫自控教育。前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为控制的一方,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目标,所以也叫他控教育。自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自控教育中起引导、辅助、学友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培养“能最佳自控,从而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进行创造的人才”。自控教育主张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整合的教学模式,建构学生、教师、教材互动的教学情景,才能避免学生放任、教师独专、教材死板等弊端。
美国学者韦迪(R.Weade)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课程的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教师在“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创新过程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课程的设计者或教师将这一动态过程的结果物化到教学大纲与教材上。可见,从现代课程论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课程事件的过程。构建互动式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良好方法。
二、构建语文教学互动情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发扬教学民主,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现自控教育的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学互动情境,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提供选择内容的契机,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个体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契机,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培养自己感悟的能力。例如:学习《林海》这课,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进行品读、揣摩。学生选择了自己爱学、会学的内容,就自然调动自主学习能动性,学得有滋有味,说得有声有色。
提供选择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小组讨论等,已经成为常用学习方式。让学生就近组合学习小组或由教师指定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会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的契机。比如:《我班的×××》的作文,有的学生叙述某同学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助人为乐,有的学生记叙好朋友诚实可爱的品质。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讨论、交流。这样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评价,做到互补、共享、共勉。
提供选择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实现个性教育。如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关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提供了契机。诸如:朗读识字法、卡通flash识字法、谜语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等。当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对他们给予肯定的同时,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针对作者思路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如“由果溯因”,“由因及果”,“flash表演式”等。
提供选择作业的契机,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特点,设计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数量和难度上有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难易程度有别的作业,如弹性作业,分层评价。例如,学习《夕阳真美》一课,可设计以下选择性拓展作业:1.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或课外收集的有关夕阳的诗歌;2.我会写——写一写自己眼中或心中的夕阳;3.我会画——画文中描写的或生活中看到的或自己想象的夕阳美景;4.我会唱——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夕阳的喜爱。学生根据自己所长至少完成一项,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总之,体现自控教育理念的教学应建构教学互动情境,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契机,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彰显个性、放飞心灵。
(本文从属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教育的本质是发现和发挥学生潜能,而不是单向的传授知识。教师的教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为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互动情境,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陶同教授认为人类的教育方式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填鸭式,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第二阶段叫启发式,即由老师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来学习和掌握知识;第三阶段叫自控教育。前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以老师为主体,为控制的一方,把传授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的目标,所以也叫他控教育。自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自控教育中起引导、辅助、学友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己控制自己,培养“能最佳自控,从而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进行创造的人才”。自控教育主张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整合的教学模式,建构学生、教师、教材互动的教学情景,才能避免学生放任、教师独专、教材死板等弊端。
美国学者韦迪(R.Weade)认为,教学过程就是课程的开发过程,在课堂情境中,教师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即教师在“创作”课程事件或“创生”课程的过程;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积极参与到课程创新过程的时候,实际上也在“创作”课程事件。课程的设计者或教师将这一动态过程的结果物化到教学大纲与教材上。可见,从现代课程论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课程事件的过程。构建互动式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良好方法。
二、构建语文教学互动情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发扬教学民主,解放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现自控教育的内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教学互动情境,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提供选择内容的契机,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由于个体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呈现出个性化特征。因此,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选择阅读内容的契机,让学生在潜心读书中培养自己感悟的能力。例如:学习《林海》这课,可以引导学生从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进行品读、揣摩。学生选择了自己爱学、会学的内容,就自然调动自主学习能动性,学得有滋有味,说得有声有色。
提供选择伙伴的契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小组讨论等,已经成为常用学习方式。让学生就近组合学习小组或由教师指定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都会影响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提供给学生选择合作伙伴的契机。比如:《我班的×××》的作文,有的学生叙述某同学勤学好问、热爱劳动、助人为乐,有的学生记叙好朋友诚实可爱的品质。教师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伙伴讨论、交流。这样组成的“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能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协调、评价,做到互补、共享、共勉。
提供选择方法的契机,培养学生变通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实现个性教育。如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关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为学生自主选择识字方法提供了契机。诸如:朗读识字法、卡通flash识字法、谜语识字法、编故事识字法等。当学生踊跃发言后,教师对他们给予肯定的同时,别忘了多问几个为什么?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针对作者思路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如“由果溯因”,“由因及果”,“flash表演式”等。
提供选择作业的契机,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特点,设计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作业,允许学生在作业数量和难度上有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难易程度有别的作业,如弹性作业,分层评价。例如,学习《夕阳真美》一课,可设计以下选择性拓展作业:1.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或课外收集的有关夕阳的诗歌;2.我会写——写一写自己眼中或心中的夕阳;3.我会画——画文中描写的或生活中看到的或自己想象的夕阳美景;4.我会唱——用歌声来表达自己对夕阳的喜爱。学生根据自己所长至少完成一项,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总之,体现自控教育理念的教学应建构教学互动情境,给学生提供选择的契机,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彰显个性、放飞心灵。
(本文从属于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