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托课堂的师生互动来实现,互动的参与率、互动话题的深度、互动的形式,无不影响课堂效率、学生能力的发展。本文中笔者试图在教学的各环节中以激趣导入、问题引领、搭建平台、恰当评价等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效互动;激趣导入;问题引领;搭建平台;恰当评价。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托课堂的师生交往互动来实现,互动的参与率、互动话题的深度、互动的形式,无不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学生的能力发展。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高互动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激趣导入,营造良好互动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应该具备“凝神、启兴、点题”的效果,更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开端。而孩子天性爱说话,和谐的課堂氛围更有助于孩子表达,所以一上课就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做好铺垫。
比如,笔者在讲解《最小公倍数》时,教材呈现的内容是1至50的数字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中找到4和6的倍数。面对教材,笔者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公倍数的“公”有一个较直接的了解。我知道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数字卡,分两组玩“抢倍数”游戏导入,当我手上出示数字卡“12”时,两组同时都来抢,我适时问:为什么这个数字大家都抢?两组的学生都说12是我的倍数。“你要我也要”“是你的也是我的倍数”诸如类此的表达让学生对“公倍数”的“公”有了直接地体验。
游戏为课堂创造了和谐的气氛,亦为接下来的课堂探究创设了有效的互动氛围。
问题引领,创设有效互动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更是课堂互动的起点。好问题的引领能帮助我们创设有效互动的空间。
例题:公园游玩,每条船限乘4人,有23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内容涉及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理解难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这一内容我设计的“好问题”是:“你会如何租船?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可以画图、可以列式、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在整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租船”,有画图的、列表的、用算式计算的,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有效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师生的课堂互动显得有“深度”。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在引出课题观察教材的情景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在你处于动物园的喷泉广场,确定此时你最想先去的动物场馆,再告诉同伴你要去的动物场馆的准确位置,让你同伴一听就知道你想去的地点。”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场馆,并试图用文字表达场馆所在的方向位置,最有意思的是,此时学生都想向同伴交流,验证自己写出的表达是否能让同伴判断出场馆所在的准确位置。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于,有了开放性问题的引领,课堂的互动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你问我答,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探究中获取数学思维和数学模型,让课堂互动有效而深入。
合作交流,搭建全员参与的平台
由于在问题引领的大空间下,孩子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必定也有了表达的话题与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孩子有说话的地方。
让出讲台,让学生做小老师 讲台是教师的“地盘”,还可以是学生展示交流的“舞台”。课堂上有了“好问题”的引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就会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这时我们适当的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说清楚;离发言学生远一点,不需要总插嘴;回应发言要慢一点,坚持先生后己;总结是学生的事情,不越位才到位。在课堂中,只有教师把主体地位适当让出,才会有学生的互动空间,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迂回追问,延伸互动交往的深度 课堂上大多教师都很喜欢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正确率比较高,课堂也就显得顺畅。确不知因此扼杀了多少正在思考的小脑袋,课堂的互动也往往因教师的一句:对了,真棒!而过早的结束。延时评价适时迂回追问,往往会让课堂的互动往深度延伸,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有位老师在讲解《字母表示数》时,讲到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数量的关系时,故意提出:用a只青蛙b条腿表示,当a是1而b是4时也可以成立啊?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是有可能,但不是绝对。”一个绝妙的课堂生成,如果当时教师把这个话题进行适时追问形成面向全体的问题:“同学们,你听懂了他的意思吗?大家一起来思考验证这句话好吗?”这时的互动显然就会走向思考的深度。可惜当时教师就用了一句:“嗯,好的。”就把一个精彩的生成互动简单的结束了。
课堂本因灵动的互动而生动,适时地迂回追问,延迟评价会让互动往深度延伸,凸显学生的深度思维。
合作学习,让全体参与互动 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全体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前提出明确的探究目的、操作指引、成员分工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基于学生的探究结论,再让学生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反馈评价,扩大互动的维度
练习反馈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来有助于学生强化巩固新知,二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在反馈评价这一环节,大多数教师的传统做法是师出题——生练题——对答案的形式,单一枯燥。我认为这个环节亦是课堂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练习的同时,用多角度评价的方式扩大课堂互动的维度。
比如,在讲《小数除法》时,学生在完成相关练习后,每个小组派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交叉评价完成情况。在评价前先提出评价的导向并不是单一的指向:对不对?而是:请你从准确度、格式书写、方法的选择等多角度来评价同伴的做法。一旦有了这样的指向,学生就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同伴的做法,话题不再是单一评价对错,从而扩大课堂互动的维度。
总结梳理,留下互动的话题
总结梳理是课堂的最后一环,好的总结梳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老师都会稍加总结。可是吴正宪老师常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与交流,让学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带的走的能力。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思考在课堂最后的这一个环节我们要怎样做。单纯的总结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效果的,我们必须为学生留下互动的话题。
一次,听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时,他的做法给我带来一些思考和尝试。他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抛出了一个话题:“如果等会你遇到一个隔壁班的同学,他问你这节课都学了些什么?你会如何回答他?”这个问题无疑将会为学生课后留下互动的话题。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让互动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获得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教育局)
关键词:有效互动;激趣导入;问题引领;搭建平台;恰当评价。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都必须依托课堂的师生交往互动来实现,互动的参与率、互动话题的深度、互动的形式,无不影响着课堂的效率、学生的能力发展。而这些我们都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提高互动的有效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激趣导入,营造良好互动氛围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应该具备“凝神、启兴、点题”的效果,更是课堂有效互动的开端。而孩子天性爱说话,和谐的課堂氛围更有助于孩子表达,所以一上课就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有效的课堂互动做好铺垫。
比如,笔者在讲解《最小公倍数》时,教材呈现的内容是1至50的数字表格,让学生在表格中找到4和6的倍数。面对教材,笔者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对公倍数的“公”有一个较直接的了解。我知道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数字卡,分两组玩“抢倍数”游戏导入,当我手上出示数字卡“12”时,两组同时都来抢,我适时问:为什么这个数字大家都抢?两组的学生都说12是我的倍数。“你要我也要”“是你的也是我的倍数”诸如类此的表达让学生对“公倍数”的“公”有了直接地体验。
游戏为课堂创造了和谐的气氛,亦为接下来的课堂探究创设了有效的互动氛围。
问题引领,创设有效互动空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更是课堂互动的起点。好问题的引领能帮助我们创设有效互动的空间。
例题:公园游玩,每条船限乘4人,有23人至少要租几条船?这个内容涉及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理解难度。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这一内容我设计的“好问题”是:“你会如何租船?把你的方法写下来,可以画图、可以列式、让别人一看就明白。”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在整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纷纷用自己的方法“租船”,有画图的、列表的、用算式计算的,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呈现出不同的数学思维,为后续的有效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基础。
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师生的课堂互动显得有“深度”。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在引出课题观察教材的情景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现在你处于动物园的喷泉广场,确定此时你最想先去的动物场馆,再告诉同伴你要去的动物场馆的准确位置,让你同伴一听就知道你想去的地点。”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动物场馆,并试图用文字表达场馆所在的方向位置,最有意思的是,此时学生都想向同伴交流,验证自己写出的表达是否能让同伴判断出场馆所在的准确位置。在这一教学案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由于,有了开放性问题的引领,课堂的互动就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你问我答,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数学探究中获取数学思维和数学模型,让课堂互动有效而深入。
合作交流,搭建全员参与的平台
由于在问题引领的大空间下,孩子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必定也有了表达的话题与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让孩子有说话的地方。
让出讲台,让学生做小老师 讲台是教师的“地盘”,还可以是学生展示交流的“舞台”。课堂上有了“好问题”的引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就会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这时我们适当的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做“小老师”,上台分享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做“小老师”,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说清楚;离发言学生远一点,不需要总插嘴;回应发言要慢一点,坚持先生后己;总结是学生的事情,不越位才到位。在课堂中,只有教师把主体地位适当让出,才会有学生的互动空间,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迂回追问,延伸互动交往的深度 课堂上大多教师都很喜欢让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正确率比较高,课堂也就显得顺畅。确不知因此扼杀了多少正在思考的小脑袋,课堂的互动也往往因教师的一句:对了,真棒!而过早的结束。延时评价适时迂回追问,往往会让课堂的互动往深度延伸,让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有位老师在讲解《字母表示数》时,讲到青蛙的只数与腿的数量的关系时,故意提出:用a只青蛙b条腿表示,当a是1而b是4时也可以成立啊?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是有可能,但不是绝对。”一个绝妙的课堂生成,如果当时教师把这个话题进行适时追问形成面向全体的问题:“同学们,你听懂了他的意思吗?大家一起来思考验证这句话好吗?”这时的互动显然就会走向思考的深度。可惜当时教师就用了一句:“嗯,好的。”就把一个精彩的生成互动简单的结束了。
课堂本因灵动的互动而生动,适时地迂回追问,延迟评价会让互动往深度延伸,凸显学生的深度思维。
合作学习,让全体参与互动 合作学习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教学方式。对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全体参与课堂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前提出明确的探究目的、操作指引、成员分工等,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基于学生的探究结论,再让学生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反馈评价,扩大互动的维度
练习反馈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来有助于学生强化巩固新知,二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在反馈评价这一环节,大多数教师的传统做法是师出题——生练题——对答案的形式,单一枯燥。我认为这个环节亦是课堂互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练习的同时,用多角度评价的方式扩大课堂互动的维度。
比如,在讲《小数除法》时,学生在完成相关练习后,每个小组派一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交叉评价完成情况。在评价前先提出评价的导向并不是单一的指向:对不对?而是:请你从准确度、格式书写、方法的选择等多角度来评价同伴的做法。一旦有了这样的指向,学生就会尝试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同伴的做法,话题不再是单一评价对错,从而扩大课堂互动的维度。
总结梳理,留下互动的话题
总结梳理是课堂的最后一环,好的总结梳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有效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很多老师都会稍加总结。可是吴正宪老师常说: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与交流,让学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带的走的能力。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思考在课堂最后的这一个环节我们要怎样做。单纯的总结是不可能达到这样效果的,我们必须为学生留下互动的话题。
一次,听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课时,他的做法给我带来一些思考和尝试。他在即将下课时,向学生抛出了一个话题:“如果等会你遇到一个隔壁班的同学,他问你这节课都学了些什么?你会如何回答他?”这个问题无疑将会为学生课后留下互动的话题。
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就要在课堂的每个环节上落实新课程理念,让互动真正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上获得良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