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院校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初探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林院校的大学生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一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在总体上而言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但是在生态文明认知程度、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因而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这一平台,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
  关键词:农林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2-0115-04
  Abstracts: The team of undergraduate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is a signific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and implement "Beautiful scenery is the gold and silver mines" . Through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 we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u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n a certa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u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undergraduates conform to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a whole. However, there are also serious problems in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behaviou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tc. Therefore,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make full use of education platform, strengthing the education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or graduates and cultivating and improving their consciousness and pratical abilit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Undergraduates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Ecological civ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1 生態文明素质培养的意义及研究现状
  1.1 教育与培养的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1]。生态文明建设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2015年4月25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2]。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生态文明代表着一种价值观,它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同时也是制度安排、技术体系和物质的表现[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由于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的限制,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和素质教育未能收到应有的重视。以与生态文明建设最密切的农林高校为例,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追溯到环境意识教育。1948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会议讨论了环境问题,并第一次提出“环境教育”一词。1990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22所高校的校长齐聚法国塔卢瓦尔,共同研讨“大学在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中的作用”,并签署了《泰洛伊里斯宣言》,提出将“绿色教育纳入大学课程”等十点行动计划。“绿色教育”与“环境教育”相比,更突出了绿色发展思想、理念和战略视野,赋予了比环境教育更丰富的内涵[4]。   国外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开展[5]。一是专业教育,如11所德国大学开展了城市交通、冷热系统等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研究和技术革命,推动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与德国等国共同建立了气候与能源学院,注重开展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和人才培养,这个属于专业人才教育的范畴。更多的学校将生态文明意识与素养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如日本的京都大学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校园的建设,注重以环境氛围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与西方的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开展“环境教育”“绿色教育”较晚[6]。在我国台湾地区,第一个附属于大学的环境教育中心于1989年在台湾师范大学成立。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其中提到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中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1996年12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发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其中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构想。1998年5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建设“绿色大学”的理念和目标,由此揭开了普通高校“绿色教育”“绿色大学”的序幕。
  1999年5月,国内外20所大学在清华大学召开“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长城宣言:中国大学绿色教育计划行动纲要》[3]。2000年5月,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的“第一届全国大学绿色教育研讨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绿色教育”,同时也把建设“绿色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014年7月12日,由中国的贵州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以色列希伯来耶路撒冷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美国圣母大学等12所大学共同发起的生态文明国际大学联盟正式成立[7]。该联盟旨在进一步整合各成员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领域的资源,以優化生态文明教育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为各国乃至世界的生态资源保护事业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倡导绿色校园建设、生态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共享、顶尖学者讲习计划、学生国际交流、公众教育及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作用。至此国内外高校联合,将生态文明专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有机的统一起来。
  总的看来,国内外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相关工作逐步开展,学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8-11]。但总的看来,总体上还停留在认识层面,行动方面呈现出碎片化、差异化和不规范等主要特征。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还需要从研究层面和操作层面进行深入而细致的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持续提升。
  2 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问卷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次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量化分析等方法,随机抽取浙江某高校的400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理工科、人文社科;本科生、研究生。调查问卷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95%。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从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态度、生态消费观念、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及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践行能力等问题,从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反映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现状及行为等。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访谈的方式,使调查内容深入和具体化。有效问卷录入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绘制统计图表,所有分析均以统计结果为依据。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经调查,在校大学生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与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课堂学习、学校宣传活动;学校举办的学术报告、社团活动、与同学或老师交流等渠道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推广作用(如图1所示)。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知程度是大学生确立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调查中数据如图2所示,有75.6%的学生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认知重要,环保要从每人做起,但仍有17.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自己太渺小,不构成影响,7.2%的学生从来没考虑过,持事不关己的态度,只要自己不受害就没有关系。
  2.2.3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程度 生态文明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的引导因素,只有对知识了解的深入,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以及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对国家政府的政策深入领会,才能履行好自己的日常生态行为,有理论指导实践。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生态文明知识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知,学校和相关部门要通过有效的渠道大学生加强对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等相关知识的获取。
  2.2.4 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行为状况分析
  我国中科院测算的数据则是,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我国GDP的15%[12]。生态文明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在生态文明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13],生态文明意识作用下所表现出的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本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状况的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经常使用塑料袋、使用一次性餐具有44.2%的大学生;经常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仅有32.5%;而将将废电池投入专门回收桶才只有10.4%;在节约用水方面表现在的较为乐观73.4%的学同学会做到随时关紧水龙头,但仍有2.1%的同学从未随时送紧水龙头。这些情况说明,大学生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为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注重环保的可持续理性消费,与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4]。
  3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路径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存在多方面问题是由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5]。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采用多渠道、多维度途径,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生态文明教育认知与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为学生的生态保护自觉行为。加强理论的认知与理解,通过不通的手段方法与载体进行实践,从而探索培养在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的途径和方法,重构一种长期的有效的模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既了解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存在最主要的现状及问题,又分析出在校大校生素质培养提升的途径模式及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等,同时在调研的过程中推广了生态文明理念。
  3.1 政府和高校加大支持与鼓励生态文明教育科研工作
  只有了解自然,才能尊重自然。要让生态文明观扎根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生态人格[16],必须构建“教研一体”的生态课程体系,要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由于生态文明观教育属交叉学科,没有专门的专业方向,因此高校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形式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从不同领域探索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途径和意义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工作,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态环境的调查,了解資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客观情况,以培养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者和参与者。
  3.2 构建“教研一体”的生态课程体系,传播生态文明理论知识 通过“两课”和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把生态文明理论融入到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中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生态文明观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中,在相关课程的考试命题中要有相应比例的生态文明观知识考题。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在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解,使大学生们正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3.3 导师作为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引路人 学校领导和老师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利用板报、网络、标语等各种渠道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坚持生态行动自律行为[17],引学生在尊重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形成有限消费观念和有节制的消费行为,要以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为标准而不是对物质资源无止境地占有和浪费的适度消费行为。导师还要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与义务,通过自己的理念与购买行为去影响市场,增加绿色产品的压力和动力的绿色消费行为,使年轻的一代养成为克服全球生态危机形成强烈的道德支撑和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健康的精神消费行为。导师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生态他律行为,可以随时监测师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浪费水电等不良行为,还可以经常组织社团学生参观调查当地造纸、染织等企业的污水处理情况,调查研究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等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撰写相关的调查报告,及时向当地政府反映情况并提出综合整改建议。
  3.4 搭建知识实践化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一是加强寒暑假环保实践活动。由于大学生是在校学生,高校要注重在校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的质量,将生态明教育主题融入其中,以达到提高 学生生态意识、锻炼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传播生态理念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中存的不文明行为具体是什么,哪种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概率最大,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创造在校大学生参加社区、村镇等生活地的环境保护工作的机会,要求大学生从我做起,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履行相关的环境保护义务,践行相关的环境保护理念。三是举办相关的生态环保大赛活动,如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等,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等知识大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大学生感受到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乐趣。四是环保节日期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保护母亲河日等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保护活动。
  3.5 重视构建新媒体信息平 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愿意关注生态环境方面内容,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少,网络、触摸媒体等新媒体在学生中成为了很大的信息传送媒介。进行教育平台的创新和建设,辅助教学实践来完成生态文明的教育工作[18];利用学生在线微信公众应用平台、环保公益学生组织微信公众号、校园中一些网上论坛等新媒体信息平台推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及生态消费的相关信息内容,能更好地将环保知识、公益活动等及时传达到学生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谷树中,曹小奇,张亮.科学理解、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12-11-29:16.
  [2]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01.
  [3]李珊,杨仁斌.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J].学理论,2015(7):222-224.
  [4]孙善学,孙明春 李晓鸥.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的新使命[EB/OL].http://www.jyb.cn/Theory/xzjt/201407/t20140724_591661.html
  [5]白桂莲.国内外高校学者共同论道:生态文明如何走近我们[EB/OL].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7/12/content_1064266.htm
  [6]于吉顺.“绿色大学”的研究与探索[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增刊2:116-118.
  [7]王梦敏,柳路.生态文明国际大学联盟成立[N].光明日报,2014-07-12:03.
  [8]宫长瑞.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及路径探析[J].学理论,2015(9):149-152.
  [9]蔡静,金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提升研究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15,36(2):110-113.
  [10]朱洪强.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12):150-153.
  [11]格根塔娜,侯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1):73-76.
  [12]易蓉蓉.生态文明,中国不能再迟到[N].科学时报,2007-12-03.
  [13]黄小毅,代玉龙,徐善玉.西部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及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5(2):18-22.
  [14]汪勤峰.从三个维度解读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00(1):55-61.
  [15]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等.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19(2):61-66.
  [16]陈学凤,美丽中国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20-22,45.
  [17]章凤萍.浅谈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1,12:180-181.
  [18]成媛.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现状与教育途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5,18:3-4.
  (责编:施婷婷)
其他文献
摘 要:“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作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宁波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数量的稳步提高。该文介绍了宁波市“三品一标”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功能等,该系统在市县两级应用情况良好,作为认证监管的数字化信息平台系统,改变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三品一标”;信息管理;设计思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通过2016年西瓜3个播种期种植试验,对西瓜关键生育期间气象条件分析,结合西瓜产量产值以及衡山县30年气候资料,得出了衡山县西瓜种植高产高效的种植时段为5月上旬—5月下旬,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西瓜的播种种植,加强田间管理,获得西瓜的高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衡山县;西瓜种植;气象条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
摘 要:开展不同带状整地方式对油松生长及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带状整地方式在树木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方面都高于对照不整地处理,生物量也高于对照处理;在林木经济效益方面,虽然带状整地费用支出较多,但是在林木费上要高出对照处理,并且林木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品质优于对照处理。  关键词:带状整地;油松;生长;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
该文将中药药理学与前沿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了中药药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对高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文化融入以及人文素质的综合培养。设置的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教学,让学
摘 要:为了解“肥力奇”牌有机肥料在冬季辣椒上施用的效果,采用大区示范对比试验设计,以常规农家肥为CK。结果表明:在施用高钾(15-5-20)复合肥2250kg/hm2的基础上,该有机肥料极显著地提高株高,增加单株挂果数,也显著提高单果重,产量达37934.66kg/hm2,纯收益为111964.78元/hm2,分别比CK增加3126.01kg、10053.64元,比CK增产和增收8.98%和9.
摘 要:以32年生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20cm、25cm、30cm 3个不同胸径杉木单株不同径级根生物量及其垂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杉木胸径的增长,杉木单株根系总生物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杉木粗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30cm>25cm>20cm,杉木大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0cm>30cm>25cm,杉木中根总生物量表现为胸径25cm>20cm>30cm,小根及细根总生物量均表现为3
摘 要:该文介绍了塞罕坝客源市场现状,并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预测客源市场。在此基础上对塞罕坝发展进行了定位分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塞罕坝;旅游市场;分析;定位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5-0101-02  1 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塞罕坝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出游动机也更加明显,
摘 要:该研究分析了现有杉木林采用等高线带状间伐后套种千年桐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改建后林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线状斑块结构,提高了物种多样性,增加了林分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带状更新的7年生千年桐生长发育良好,千年桐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达到6.7cm和7.8m,平均单株产桐果量4.45kg,改建后的杉木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分别增加10.9%和13.7%,有利于培育杉木较高径级的林木。经方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