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校长的自控和宽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mac0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一:
  小林是A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林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A校长得知此事后很生气,想教训一下这位年青教师。某天早晨。A校长亲自站在校门口“守株待兔”。果不其然,上班时间过了将近五分钟,小林老师才急匆匆地赶来,手里还拎着刚买的热气腾腾的包子。A校长看着小林老师那慌慌张张的样子,顿时脸就青了。紧接着就是一顿“狂风暴雨”,批评的语气很严厉,言词也比较重,一点也不留情面。小林老师在众目睽蹬之下,感到极为难堪,也忍不住了,于是二人争吵起隶……
  案例二:
  小陈是B校的一位年青教师,因为喜欢上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玩到深夜,因此影响到第二天早晨的起床时间。于是,小陈早晨迟到的次数就多了些。B校长得知此事,在一天下午放学后找到小陈老师,和他进行了一次谈心。在谈心过程中,B校长并没有批评小陈的这一行为,而是从关0小陈身体健康的角度出发,告诉其睡眠充足的重要性,善意提醒小陈不能这样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否则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当然,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接着,B校长送给小陈一个精致的小闹钟,并将闹铃时间设置好,并希望这个小闹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当小陈老师从B校长手中接过闹钟时,不好意思地笑了……
  看完上述两则案例,笔者不禁想起了曾经读过的这样一则故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在生命垂危的时候,把弟子们叫到床边,张开嘴,用手指了一下自己的口里面,问弟子:“你们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弟子们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老子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弟子们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师说:“全部落光了。”老子听了,点了点头说:“是呀,满齿不存,舌头犹在。”那么,何谓“满齿不存,舌头犹在”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牙齿虽硬,但它的寿命有限;舌头虽软,但它的生命力更强。换句话说,也就是刚硬的易衰,而柔和的却能长存。试问,我们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案例一中的A校长脾气暴躁、过于严厉,对小林老师的错误采取了“刚硬”的处理方式。这样一来,愤怒的面目给当场所有教师(尤其是小林老师)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言而喻,不智的言词像覆水一样,再也无法收回,给小林老师带来的伤害也难以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小林老师与A校长发生矛盾和冲突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可以这么说,这两件事势必给A校长日后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而B校长则不同,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并以宽容的胸怀去看待这件事情,采用了“柔和”的处理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小陈老师容易接纳自己的建议,为日后的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这里所说的抑制力就是自控力,又叫自制力,是人们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自控力是坚强意志的表现,有自控力的人往往能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所有活动纳入目标轨道。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还说过:“宽容是一件奢侈品,购买它的人只会是智力非常发达的人。”宽容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胸怀,人有多大的心胸,就能干多大的事业。笔者认为,校长应当有自控能力和宽容的胸怀,因为校长有了自控和宽容,才会不温不火、不急不躁、以柔克刚,教师才能更容易地接纳校长的意见和建议;校长有了自控和宽容,校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才会轻松化解。
  笔者认为,校长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只有自控和宽容,才会使自己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用宽容去化解那些不快,以柔韧的恒心示教师们以尊重、友好,才能让校园充满友爱、真诚、理解、互助的温馨,从而鸣奏出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乐章!
  
  责任编辑:王颖
其他文献
《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1期王琳老师的一篇《关于两道试题的思考》的文章里有两道试题是这样的:“语文是看图作文。图是这样的:两棵大树,树叶茂盛,遮挡住了上面的太阳、云彩、大雨。两棵树下有一棵小树,枝干细小,还有点扭曲。作文提示是:仔细观察上面的漫画,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可以编写童话故事,也可以写由这幅漫画联想到的生活中的事情,题目自拟。数学题:今天是小红11岁的生日,他邀请了小林、小军等9位好朋友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摘要】电大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德育教育如何做到面授与网络相结合,探讨基于网络的德育教育策略,让现代远程教育学生收到教育效果,相当重要。  【关键词】德育网络资源;德育网络载体;德育网络教育方法  一、前言  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重要,是办好高质量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德育工作要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王菘舟老师说:“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窦桂梅老师执教
我们一般用两课时(即第一课时的“初读”及第二课时的“精读”)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于“精读”阶段更加直指文本秘妙也更易出彩,故而,老师们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公开展示,普遍比较重视和青睐。因此,担负着为全文研读“奠基”作用的第一课时,就被挤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高尔基在论述写作时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事实上,全课教学的成败与否,也都是由扎实有效
一、 问题的提出及基本含义  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建班级授课制以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施“有效教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永恒主题。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工作者和一线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研究有的着眼于教师的教法,有的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往往相互割裂。如果从系统理论的观点来分析,课堂这一系统应包括教材、教师、学生三个
问题解决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它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与形成既离不开大量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密切相关。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际问题”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怎样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  一、 借助几何直
汉语言是世界上情感最为丰富的语言,它沉淀着中华五千年的古老文明,蕴含着博大而丰满的精神元素,每一个词都布满了历史的脚印,充盈着生命的张力。而目前的语文课堂,词语教学却出现了一种弱化、简化、泛化的趋向。  而当我观摩陈建先老师执教的《郑成功》一课后,方才真正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与积淀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上陈老师紧紧抓住“慷慨激昂”一词,通过阅读期待、反思、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带进到文本的世界中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  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 “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凭着已有的常识、习惯和经验,去应对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个体,遇到种种“问题”在所难免,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课题研究的起点。从自己所意识到的问题里,选定具体明确、新颖独特、切实可行、有普遍(或典型)性的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内容和措施,这样问题就被提炼成了具有“预期——过程——锚果”的研究项目,即课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学校有诸多先天性不足,农村教师如能从学校实际和工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