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计档案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核算专业材料,它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往来的重要史料和证据。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企和事业单位负贵人、财会人员利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上的漏洞,涉及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的犯罪案件居高不下,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财政监督部门高度重视。
—、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主要特点
1.涉案金额高
从我院今年立查的4件经济案件来看,利用会计档案资料犯罪的案件涉案金额均在十万元以上。如:某国有商场,单位负责人为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的目的,人为制造会计档案丢失假象,将该单位2012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的会计凭证部分销毁,不仅给国家造成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上百名职工上访,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作案手段多
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大多数是利用企业经营转轨、转型、企业破产之际,财务管理混乱、制度废弛,故意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造假账簿等手段,以谋其私。如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借该公司会计档案室曾经发生过火灾之由,擅自毁损会计档案,将近10万元公款占为己有。
3.内部作案为主
在近年来立查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多数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财会人员所为。他们为了达到侵吞、窃取、骗取国有资产的目的,在单位的会计档案中动脑筋、做手脚。为通谋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从我院近年来立查的此类案件看,发案的原因既有个别领导干部、会计人员思想不纯和个人私欲膨胀作怪,也有部分经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严的因素,还有上级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的问题。
4.侦破难度大
利用会计档案实施犯罪的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性、技术性和一定的隐蔽性,一般单从账证的表面很难发现问题,作案人员为掩盖其犯罪行为,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和以防止侦查机关的调查取证,他们处心积虑,往往制造多套账簿,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地加大查出的难度。一旦东窗事发,他们有的联手设法与侦查人员周旋,故意拖延时间;有的充分动用各方社会关系为其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则采取多种方式贿赂办案人员,想方设法逃避或减轻处罚。
6.会计档案管理混乱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出纳人员管理不严格,受经济利益驱动,竟与会计人员勾结在一起,故意涂改、损坏会计资料,隐匿、销毁会计档案;有的不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有的根本未履行交接手续,有的甚至毁损会计档案,将损毁会计档案资料的责任推给一般工作人员,丢卒保车,让小人物承担会计资料丢失、损坏的责任,把私自销毁证据的违法行为说成过失,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档案资料不重要,规范管理没必要,致使单位的会计资料库房内随意堆放,无人管理,造成鼠咬雨淋,失去证据的作用;有的会计人员钻会计档案管理混乱的空子,趁机伪造会计档案,掩盖其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
7.会计档案严重失控
一些单位特别是停产待破产企业和已破产待转型的企业,由于长时间停业,原单位职工多数下岗另谋职业,单位的多数资产处于失控状态,原有会计档案资料乱堆乱放,无人问津。有的单位会计档案资料由会计人员存放在个人家中;有的单位会计档案库房常年失修,门窗破烂,会计档案资料随便丟弃。如:今年在查办某一经济犯罪案件时,因需要调取证据来到一停业多年的集团公司,发现该公司原存放会计档案室,门坏窗毁,破烂不堪,会计资料堆放杂乱,无人管理,许多原始凭证不知去向,会计资料证据价值大打折扣。
8.财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有的单位负责人常年不学法、不看书、不读报,丧失了财会人员起码的事业心、责任感,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一门心思捞公款肥自己,长期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有个别会计人员丧失原则和纪律,受个别领导拿公款纸醉金迷的影响,自己也追求贪图享受,抵不住金钱的诱惑,私自或帮助他人故意伪造凭证,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作假账,走上犯罪的道路。
9.掩盖犯罪的心理作怪
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其根本原因是有些犯罪分子为了掩盖他们的犯罪事实。一方面,为合伙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大量公款和国有资产去向不明;另一方面,为职务犯罪者逃避法律追究留出“空间”。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属于—般犯罪,而贪污、挪用公款属于职务犯罪。两种行为在犯罪性质、量刑幅度、惩罚上都有较大差异。再一方面,让国有企业失去无法弥补的经济资料。
三、减少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财会人员加强《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加强对会计业的监督管理,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思想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单位档案人员经常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2.强化监督和制度落实
对一些停产单位要求破产、转型、转轨的企业,要采取主管部门领导靠上抓,单位领导亲自抓,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档案,做好其清算核资,审计清核的基础工作。对会计资料及一些重要资料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其责任心,对破产、转型、转轨后的原有单位的会计资料应及时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接管,不应像甩烂包袱那样甩出去,应设置专门的档案库房保管,专人保管,并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保管期限销毁会计资料,使别有用心的人员不能为所欲为,杜绝人为破坏。
3.强化打击和惩处的力度
对一些利用企业性质发生变化之机,违反国家规定集体私分国有资产、故意隐匿销毁会计资料、故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企图欺骗组织蒙混过关的直接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违纪违规的由纪委及其上级主管单位严肃处理,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惩处,形成严惩此类案件的高压态势,使其不敢为。
4.形成严格管理和制约机制
加强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会计资料的立档、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保管妥善、存放有序、査阅方便,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对一些停产、待破产和破产后的企业会计档案资料,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做好专门的交接、保管工作,特别是在进入改制、转轨、破产的时候,要先把会计资料作为严格审查交接的重点,此项工作做不到位,绝不进入下―步的工作运行。对会计资料档案不完善、不健全的要先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的责任,再进入转轨、改制、破产等程序,从源头上保障会计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堵塞利用会计档案作案的漏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1998年8月21日发布.1999年1月1日生效
[2]赵清和.《谈财会部门会计档案的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3]杜军.《改制企业会计档案灭失现象应引起重视》[J].中国档案.2006年03期
[4]马英.《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侯春兰.《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作者简介:
宋尚环(1964.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泗水县,本科学历,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检察院,审计师,研究方向:司法会计。
刘勤(1968.1~),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曲阜市,本科学历,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检察院,司法会计,计算机高级操作员,研究方向:司法会计。
—、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主要特点
1.涉案金额高
从我院今年立查的4件经济案件来看,利用会计档案资料犯罪的案件涉案金额均在十万元以上。如:某国有商场,单位负责人为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的目的,人为制造会计档案丢失假象,将该单位2012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的会计凭证部分销毁,不仅给国家造成近百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上百名职工上访,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
2.作案手段多
在经济犯罪案件中,大多数是利用企业经营转轨、转型、企业破产之际,财务管理混乱、制度废弛,故意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造假账簿等手段,以谋其私。如某些国有企业领导借该公司会计档案室曾经发生过火灾之由,擅自毁损会计档案,将近10万元公款占为己有。
3.内部作案为主
在近年来立查的贪污、挪用公款案件中,多数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与财会人员所为。他们为了达到侵吞、窃取、骗取国有资产的目的,在单位的会计档案中动脑筋、做手脚。为通谋勾结、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从我院近年来立查的此类案件看,发案的原因既有个别领导干部、会计人员思想不纯和个人私欲膨胀作怪,也有部分经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不严的因素,还有上级监管部门监督不力的问题。
4.侦破难度大
利用会计档案实施犯罪的人员,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性、技术性和一定的隐蔽性,一般单从账证的表面很难发现问题,作案人员为掩盖其犯罪行为,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和以防止侦查机关的调查取证,他们处心积虑,往往制造多套账簿,设置种种障碍,人为地加大查出的难度。一旦东窗事发,他们有的联手设法与侦查人员周旋,故意拖延时间;有的充分动用各方社会关系为其说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则采取多种方式贿赂办案人员,想方设法逃避或减轻处罚。
6.会计档案管理混乱
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会计、出纳人员管理不严格,受经济利益驱动,竟与会计人员勾结在一起,故意涂改、损坏会计资料,隐匿、销毁会计档案;有的不按规定保管会计档案,有的根本未履行交接手续,有的甚至毁损会计档案,将损毁会计档案资料的责任推给一般工作人员,丢卒保车,让小人物承担会计资料丢失、损坏的责任,把私自销毁证据的违法行为说成过失,有的单位领导认为会计档案资料不重要,规范管理没必要,致使单位的会计资料库房内随意堆放,无人管理,造成鼠咬雨淋,失去证据的作用;有的会计人员钻会计档案管理混乱的空子,趁机伪造会计档案,掩盖其贪污、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
7.会计档案严重失控
一些单位特别是停产待破产企业和已破产待转型的企业,由于长时间停业,原单位职工多数下岗另谋职业,单位的多数资产处于失控状态,原有会计档案资料乱堆乱放,无人问津。有的单位会计档案资料由会计人员存放在个人家中;有的单位会计档案库房常年失修,门窗破烂,会计档案资料随便丟弃。如:今年在查办某一经济犯罪案件时,因需要调取证据来到一停业多年的集团公司,发现该公司原存放会计档案室,门坏窗毁,破烂不堪,会计资料堆放杂乱,无人管理,许多原始凭证不知去向,会计资料证据价值大打折扣。
8.财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有的单位负责人常年不学法、不看书、不读报,丧失了财会人员起码的事业心、责任感,置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一门心思捞公款肥自己,长期沉溺在花天酒地之中。有个别会计人员丧失原则和纪律,受个别领导拿公款纸醉金迷的影响,自己也追求贪图享受,抵不住金钱的诱惑,私自或帮助他人故意伪造凭证,隐匿、销毁、涂改、遗失、损坏会计档案,作假账,走上犯罪的道路。
9.掩盖犯罪的心理作怪
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其根本原因是有些犯罪分子为了掩盖他们的犯罪事实。一方面,为合伙贪污、挪用公款犯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大量公款和国有资产去向不明;另一方面,为职务犯罪者逃避法律追究留出“空间”。隐匿销毁会计资料属于—般犯罪,而贪污、挪用公款属于职务犯罪。两种行为在犯罪性质、量刑幅度、惩罚上都有较大差异。再一方面,让国有企业失去无法弥补的经济资料。
三、减少利用会计档案犯罪的对策
1.强化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财会人员加强《公司法》、《会计法》等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不屈从和迎合任何压力与不合理要求,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加强对会计业的监督管理,用法律来规范会计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思想觉悟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对单位档案人员经常进行《档案法》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2.强化监督和制度落实
对一些停产单位要求破产、转型、转轨的企业,要采取主管部门领导靠上抓,单位领导亲自抓,指定专人保管会计档案,做好其清算核资,审计清核的基础工作。对会计资料及一些重要资料其主管部门要加强其责任心,对破产、转型、转轨后的原有单位的会计资料应及时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接管,不应像甩烂包袱那样甩出去,应设置专门的档案库房保管,专人保管,并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保管期限销毁会计资料,使别有用心的人员不能为所欲为,杜绝人为破坏。
3.强化打击和惩处的力度
对一些利用企业性质发生变化之机,违反国家规定集体私分国有资产、故意隐匿销毁会计资料、故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企图欺骗组织蒙混过关的直接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违纪违规的由纪委及其上级主管单位严肃处理,触犯刑法的移交司法机关严厉打击惩处,形成严惩此类案件的高压态势,使其不敢为。
4.形成严格管理和制约机制
加强会计档案工作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会计资料的立档、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保证会计档案保管妥善、存放有序、査阅方便,严防毁损、散失和泄密。对一些停产、待破产和破产后的企业会计档案资料,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安排做好专门的交接、保管工作,特别是在进入改制、转轨、破产的时候,要先把会计资料作为严格审查交接的重点,此项工作做不到位,绝不进入下―步的工作运行。对会计资料档案不完善、不健全的要先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具体管理人员的责任,再进入转轨、改制、破产等程序,从源头上保障会计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堵塞利用会计档案作案的漏洞。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第五条.1998年8月21日发布.1999年1月1日生效
[2]赵清和.《谈财会部门会计档案的管理》[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3]杜军.《改制企业会计档案灭失现象应引起重视》[J].中国档案.2006年03期
[4]马英.《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5]侯春兰.《新形势下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作者简介:
宋尚环(1964.7~),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泗水县,本科学历,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检察院,审计师,研究方向:司法会计。
刘勤(1968.1~),女,汉族,籍贯山东省曲阜市,本科学历,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检察院,司法会计,计算机高级操作员,研究方向:司法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