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54年11月·郭沫若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又旅居日本10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以他这样的资历,请他来谈中日关系,可谓用心良苦。 中日关系是中国大众最为关心,也是出麻烦最多的问题之一。半个世纪前的这篇采访并没有因岁月的尘封失去光彩。以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往来;以经贸关系推动政治关系。中国外交开创性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意义。 问:您认为战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11月·郭沫若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又旅居日本10年,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以他这样的资历,请他来谈中日关系,可谓用心良苦。
中日关系是中国大众最为关心,也是出麻烦最多的问题之一。半个世纪前的这篇采访并没有因岁月的尘封失去光彩。以民间交往推动官方往来;以经贸关系推动政治关系。中国外交开创性的工作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意义。
问:您认为战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阻碍是什么?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已有九年多了,但是中日关系一直没有正常化。因为美国竭力阻碍中日关系的恢复正常。日本某些人士也顽梗地采取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态度。
问:中日关系正常化对远东和世界和平有什么意义?
答:如果中日关系正常化,两国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那么,远东的和平是可以确保的。我们知道,和平是不可分割的,远东和平的确保对全世界和平事业有重大贡献。因此,促进中日关系正常化是一项很值得重视的工作。中日两国人民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问:开展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和贸易关系为什么是必要的和可能的?
答: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有悠久的历史,不幸在战争期间和战后被中断了。两国人民彼此都感觉到有恢复和促进文化交流的必要。日本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比我们先走一步,我们愿意向日本人民学习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
贸易方面更具体了。我们要建设自己的国家,需要向国外购买大量机器装备等工业建设材料。就日本说来,日本经济极端需要和平的国际贸易,中日经济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一点,日本人民比我们知道得更清楚。
问:对于开展这种关系,现在有些什么障碍?怎样把它消除?
答:开展这种关系的主要障碍是美国好战分子的封锁禁运政策。
这种不合理的封锁禁运政策如果不撤除,对于发展两国间的文化和贸易关系是有困难的。我们愿意和日本人民共同努力争取撤除美国好战分子所造成的这种障碍。
问:最近中日两国互派代表团访问有什么重大意义?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好关系将发生什么作用?
答:尽管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尚未正常化,但由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已有良好的表现。日本的代表团到我国来的日益增加,特别是今年。日本代表团在访华期间,中国人民对他们热情款待。周恩来总理亲自和他们会见和畅谈。他们在我国的时间虽不长,但是他们看到了新中国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
几年来,我们先后尽力送回愿意回国的日本侨民。我们对日本战俘,也将采取人道主义的立场,这些事实也增加了日本人民对我们的了解。
我們希望日本人民今后更多地派代表团来,我们也希望我国人民今后能够得到更多的访问日本的机会。这样可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了解和友谊的增进对于促进两国之间关系的正常化是有重大的意义的。对于维护远东和世界和平也有重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普京在家也要绝对权威 普京总是很晚才能回到位于郊区的家,回家后很少和妻儿谈论工作。第一夫人柳德米拉在接受俄罗斯三家媒体的专访时畅谈了鲜为人知的家庭生活。第一家庭生活非常传统:男主人是家里的绝对权威,也不征求家人的建议,对女主人讲的话只是听着,从不真正采纳她的意见;而女主人则专注于抚养两个女儿,偶尔也会因为自己在家庭中的屈从地位与普京发生摩擦。她还抱怨,“他对工作太投入了,家里人要想和他聊聊的
1934年9月·金仲華 1934年,美国正被大萧条搞得焦头烂额,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而此时在远东和北太平洋已是侵略狼烟突起。 在当时一般人眼中,美国和日本是同根生的帝国主义国家,苏联则是另类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者根本就是冰炭不相容。但作为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的金仲华却以非凡的洞察力和自信写道:国际政治的形势是在把美国和苏联拉拢来,……不能忽略美苏在北太平洋的拉拢合作的可能。对此中国必须加以最大的注意!
沉悶中的呼号 开放中的实践 这句话,今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70年前,它曾经是胡愈之拼着怎样的力气的呼号!毫不夸张地说,在30年代,这声呼号就像冲出沉闷空气的一声嘹亮的号角,像划破乌云包围的一道尖锐的闪电,警醒了禁锢在新闻封锁中的苦闷的中国青年。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从1934年9月16日创刊至今,它是《世界知识》的一面旗帜,一个信仰。无论遭受怎样的时代变迁、政治风雨的吹打,这个信
1934年9月16日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了。假如西藏高原和印度洋、中国海的深渊,永远是不可飞越的天然门户,那么,一切洋鬼子都给滚出去,让我们关上大门,维持着“光荣的孤立”罢。 但是不能。 假如二千余年前建造的万里长城,远能抵挡住近代的进攻武器,教胡骑不敢进窥中原,那么,就算已丢失了东北四省,我们也只好将就些,过着偏安的日子。 可是要将就也不让你将就下去。 假如从我们老祖宗一直用到如今的
黎巴嫩国土面积略超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只有400多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国。然而,黎巴嫩在中东、乃至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却远非其面积和人口所能反映,这与黎巴嫩拥有一支庞大而极具实力的“海外军团”有着很大关系。据多家研究机构估计,侨居海外的黎巴嫩公民及外籍黎裔人士多达1200万,是其本国常住人口的三倍左右。散布在北美、中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西非及阿拉伯海湾等地区,仅在美国,黎巴嫩裔公民就有约100
金正日:只要朝美建交,朝愿销毁所有中远程导弹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在6月17日与韩国总统卢武铉的特使、统一部长官郑东泳会晤中,给了韩国一份厚礼。郑东泳20日在汉城说,金正日在会见他时表示,只要朝美建立外交关系,成为朝鲜的友好国,朝鲜愿意销毁所有中远程导弹。但金正日也希望美国对朝政策保持明确和一致。此前18日,《韩国时报》以《意外会谈使得朝鲜问题有望取得突破》为题报道,金正日在会见郑东泳时表示:“
二战胜利了,但昨日的盟友反目成仇。本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开头,形象地展现了这样的现实。美苏两大国的尖锐对立,使许多人忧心忡忡,会不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冯宾符撰写这篇文章时二战结束才刚刚三个月!许多情况还混沌不清。但作者敏锐地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认为:政治和经济条件决定了美苏有一个共同要求———加强国际合作,保持一个持久和平的时期,并特别指出世界生产和世界市场对于美国的生存有决定的重要性。 近
1948年9月11日·宦乡(原文署名范承祥) 本期出版时,临近“九一八”。这是个给中国人留下痛苦记忆的日子,看看当年人们是怎么谈论的吧。 二战结束后,美国恣意扶植日本。不仅要在政治上、军事上使其“能夠有力量对远东极权主义作战”(美陆军部长罗雅尔语),而且要在经济上形成:美国资本—日本工厂—中国原料的格局,从而控制整个亚洲。宦乡以犀利的笔锋剖析了美国不可告人的目的,及其对亚洲、对中国的危害。
1950年10月·宋庆龄 作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卓越战士,宋庆龄以饱满的热情为朝鲜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而呐喊,鞭挞侵略者的卑劣行径,指出“世界人民是厌恶战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是老话,更是真理。 今日在亚洲大陆上已弥漫着一个普遍与绝对的真理,它虽经历了许多年代,但在人类的历史上仍然是生气蓬勃的事实。那就是列宁所说的:人民所掌握到的权力是不
9月16日是《世界知识》创刊七十周年的日子,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在《世界知识》工作的杨学纯老先生抱病为本刊撰文。他希望把他知道的《世界知识》往事留给《世界知识》的后来人,也留给《世界知识》的新读者。 抗战爆发后的头几个月,《世界知识》还在上海租界里,它是出版界泰斗邹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书店的一部分,当时的主编是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先生。 日寇占领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租界的英法当局在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