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sh0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上,又对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机制、模型、模式等理论方面进行了综述,随后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研究进行了归纳,包括对具体区域的个案研究和合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综述
  
  一、导言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合作。旅游业作为关联程度、开放程度极高的新型产业,越来越多的地区从各自经济利益出发,利用区域地缘优势,打破行政区划,推进区域旅游的合作。由此可见区域旅游合作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也是地方旅游业发展成熟的标志。构筑区域大文化、谋求区域合作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根本策略。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基础
  1.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区域性是旅游活动最为明显的特征,当今旅游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越来越特色化,这必将造成旅游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趋向越来越明显,从而形成区域间的合作。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旅游合作符合“点—轴”开发理论的规律,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跳跃式配置资源要素,通过轴带功能,牵动区域旅游的整体发展。不平衡增长理论为区域旅游合作中旅游线路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相互依赖理论。区域内不同地区共享同种或几种旅游资源构成了地区间空间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前提,决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4.优区位开发理论。为了获取良好的资源空间配置效益,应优先开发旅游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以此来带动其周围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还有学者从区域经济学和组织学方向给予区域旅游合作很好的解释,如张新(2007年)提到核心边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提出的)、协作网络理论,史常凯(2007年)提到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另外还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进行理论指导。
  5.生态位理论。埃尔顿(Elton)认为,生态位是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位置,生态位相近的物种易产生激烈的竞争,生态位差别较大的物种却可以降低竞争的紧张程度。由此可联系到如果旅游资源差异较大的区域进行旅游合作会降低竞争的激励程度,更有利于合作的开展。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学者们主要从区域经济学的不同理论予以深入的解释,另外还有学者从组织学方面和生物学角度进行了阐述。这些理论都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和理论上的探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
  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方面的探讨
  1.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框架
  在旅游规划和决策中经常用到“协作”、“协调”或“合作”等术语。而Steven Selin,Kim Beason 在社会学和管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企业内部组织合作的理论框架,而且通过实证研究以检验其正确性。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曾著文围绕地方旅游合作决策制定方面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并提出了部分一致(或有限性合作)的概念。
  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明显多于国内。国外的研究从不同角度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框架;而国内方面,学者佟玉权以区域系统结构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提出了科学组织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2.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不同的研究人员认识的机制所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
  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学者张新(2007年)认为区域旅游合作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旅游企业两个旅游开发主体之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在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实质上就是区域之间地方利益(行政利益)的博弈过程。这种“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促成区域旅游合作制度框架的建立。
  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邓琼芬等人(2007年)结合经济学中的帕雷托模型进行研究,解决了区域内各利益主体因利益冲突所造成的可能阻碍协作顺利进行的问题。
  区域旅游合作的机制对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不同学者分析机制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并且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对具体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如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中只是提出了进行利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对于应该怎么界定利益受损主体,如何衡量它们的损失,应该给它们多少利益受损的补偿,及应该如何平衡利益受益主体的收益等等问题,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3.关于旅游合作模型的研究
  对区域旅游合作运行模式研究的有,吴必虎(2001)提出区域旅游的“1231”模式、以旅游产品开发、管理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开发昂谱理论(RMP theory)、旅游目的地营销规划和管理规划模式、分级分类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及资源?——产品转换的“三生模型”(共生、更生、伴生),对区域旅游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尹贻梅(2003)在对旅游空间竞争合作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空间竞争合作的分析模型;舒伯阳(2003)提出了一种连续递进的系统工作流程方法用于区域旅游合作的规划实践,即“行为分析-定位-旅游供给”方案。邓琼芬等 结合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我国区域旅游协作的运行模式。
  对于旅游评价模型研究的有,Gray(1996年)提出的旅游协作评价模型中认为应该从前因、界定问题、设定目标、结构化、结果五个方面对旅游协作进行评价。卫旭东、周旗(2004)分析了区域旅游市场竞争力,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
  旅游合作模型的研究包括合作的运行模型和评价模型。模型多是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具体数量方面的研究模型还不够深入。
  4.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在区域旅游发展演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旅游合作空间布局模式。就类型来说,Michael Faience(1995)在专家组会议上,共总结出包括信息与数据的共享、区域(次区域)合作与联合方案等16种区域旅游合作的类型。其中合作所要采取的“最佳”形式是依赖于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以及合作的目标而决定的。石云霞从合作关系形成的主导因素角度考虑,旅游合作类型分为六种:战略联盟、合作营销、风险共担、价值连锁、资源合作、资源外围合作等。就层次上说,郑耀星(1999)认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是跨国家、跨省(区)和跨县(市)的区域旅游合作。崔凤军(2002)从区域范围把区域旅游合作分为三个层次: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国际合作、周边旅游城市的合作以及行政区域内部的旅游合作。王雷亭和薛宝琪等人又把区域合作分为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合作和目的地之间的合作两种。
  邹晓明等(2004年)将区域旅游合作归纳为三种模式即水平合作、垂直合作和交叉合作。张新(2007年)认为目前我国区域合作形成了五种模式,分别是经济发达型、互补型、依赖型、竞争型、独大型,相对应的典型代表依次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峡旅游合作、华中地区、环渤海地区。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就出现了不同的分类结果,这说明了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5.区域旅游合作内容
  合作内容国内与国外还是稍有不同,国内采用业务合作更为常见,旅游资源、产品的合作开发多为主导,西方发达国家较多采用资本合作的形式。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论述,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大大丰富了其研究内容。虽然对机制、模式等问题都有涉及,但很多都缺乏深入探讨,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四、区域旅游合作实践方面的探讨
  1.个案研究——某些具体区域内旅游合作问题的分析
  不少学者就某一特定区域如何进行区域旅游合作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操作思路。最早是1995年郭康就北方八省提出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空间协作系统;张慧霞对山西与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并提出了合作的具体措施与建议;蒋祖云对浙江中西部风景旅游区域协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家增和陈才则对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合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周玲强、薛莹(2001)通过对困扰杭州区域旅游合作进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另外,明庆忠、白廷斌对澜沧江、嵋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以及张蔚冰对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的研究都丰富了这方面的内容。学者马勇、董观志以武汉为例着手构建武汉大旅游圈;舒伯阳、马勇以内地与香港协作为例对跨区域合作进行了分析。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旅游资源丰富,各个区域情况又不尽相同,对具体区域的旅游合作研究,不仅能够解决各地的实际问题,又为区域旅游合作在实践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大多数学者都以建立区域旅游协作系统或旅游圈为意见。
  2.具体问题的分析
  (1)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原则。郭康在1995年提出贯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通信息、互相支持的基本原则。郑耀星认为原则既要体现合作的优越性,又要规范合作的权利与义务,提出以下几点:平等互利原则、自愿参加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各得其所原则和逐步发展的原则。张新(2007年)坚持政府主导,统一规划,交通先行,和共同营销、树立区域旅游品牌的原则。
  学者对基本原则的认识,有的较为强调互通有无,有的强调平等、义务与权利,有的较为强调统一规划,但都是以共同赢利、共同发展为目标而制定的原则。
  (2)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在研究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现实基础时,史常凯是从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网络、地理区位等因素考虑;张新认为具有丰富性和互补性特色的旅游资源、相对发达的旅游交通、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相对发育的旅游市场环境、不断强化的旅游合作共识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现实基础;熊继红是从社会经济条件、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资源条件、旅游市场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对合作现实基础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又不同的考虑因素,但都包括了对旅游资源的考虑,说明旅游资源是合作最基本的考虑的因素,同时大部分学者也较为强调对旅游市场及交通条件的考察。
  (3)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对策建议。葛立成提出健全政府、旅游企业和非政府旅游组织,形成多元合力;转换主导机制,增强共赢激励;拓宽合作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优化空间结构,互动区内区际。史常凯提出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跨区域管理机构;建立区内无障碍统一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益;完善大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制定区内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则,实现优势旅游产品互补和协调;共同培育区内市场,联合开拓区外和海外客源市场的对策。熊继红认为建立区域合作运行保障机构;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推广区域精品旅游线路;编织区域旅游合作产业链;构建区域旅游网络营销系统;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都很重要。薛宝琪等人认为对于推进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要从优化区域旅游合作环境入手,促进各种旅游要素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流动。
  政策建议的研究,无论是政府对交通体系的进一步改善,还是对市场体系的进一步构建,大多数学者都提到并重视政府的作用。
  五、结语
  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对合作实践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角度多种多样,反映出学者们对此尚缺乏共同认识,也说明了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对如下方面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与趋势:对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将进一步结合经济学理论进行数量化的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问题将有更深入的研究;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发展的必然方向,对其内在机制的探求,对于促进合作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对跨区域(行政)合作的个案研究,更趋向于对合作内容深度与广度、模式的多样化的研究,更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述林 罗光华:长江沿岸旅游联合开发研究[J].重庆师院学报.2000(1):73~75
  [2]崔凤军:中国传统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8
  [3]吴 浩:中部旅游圈的合纵连横安徽省旅游局副局长吴浩访谈录[J].决策咨询.2004.(11)
  [4]史常凯: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2007年1月
  [5]张蔚冰:合作开发环太湖旅游圈,探求区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1997,(4)
  [6]马 勇 董观志:武汉人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1996,(2)
其他文献
中国的石文化源远流长,从巍巍壮观的万里长城到精美绝伦的敦煌石窟;从富丽堂皇的十三陵到巍峨庄重的南京中山陵;从故宫、颐和园皇家建筑到上海陆家嘴现代建筑群……如今石材
<正>要达到千亿元的业绩目标,安踏需要收购更多的海外品牌。但是,在阿迪达斯和耐克等一线运动品牌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安踏应该注重细分领域和市场,同时加强差异化经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属性在
本文以流通产业为研究对象,阐述我国流通业的现状,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探讨我国流通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背景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后仍存在较强的炎性反应及残留神经功能缺损,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作为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介导了出血灶病理生理改变。微创术后早期结
在煤粉燃烧过程和各种不同的燃煤应用系统中,煤粉从受热升温到着火燃烧的早期过程,往往经历着复杂的流场条件,使得煤粉的运动出现穿越火焰面的情况,从而使着火特性发生改变。然而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显得更加重要,高校逐渐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主修课程,各高校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和尝试,并逐
采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江西省5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动机、消费的水平、类型和制约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进行调查,并据此提出建议,掌握当代大学生体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生活中出现的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大量的食品出现,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食品安全进行检验时,需要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