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艺术贯穿于综合实践教学中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zx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的学习,它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参与――体验――内化――表现,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一、自主参与,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学生自身负责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少数同学表演,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场面。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研究,走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二、亲历体验,关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探究问题。如根据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农作物的栽培,通过种植常见作物、果树、花卉,记录生长和栽培过程,知道栽培作物的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又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学生常见的,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主题活动,通过自由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拍摄照片,同学们得到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兴致勃勃,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深刻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和体验。这样的选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自我内化,加深感悟。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学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再到国外的硬币,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收藏硬币,举办硬币展,欣赏了硬币的美,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感受硬币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汇报展示,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达成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时凸现出来,学生辛苦搜集来了许多资料,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筛选、分析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走出平时课堂教学中获解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中走出来,寻求更为广泛的、开阔的思维空间。尤其要指导和引领学生获得活动的成果,如进行《气象与生活》主题活动后,多种形式展示研究结果①学生撰写活动体验,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体验,写成小论文,也可写成观察日记等;②撰写研究报告,要求研究报告能很好的体现研究结果,资料齐全,图文并茂;③制作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根据研究的主题制作幻灯片、课件、网页等。
  总之,设计、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其他文献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的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因此,采用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问题一一探究”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期刊
在整个的小学教育教学中,高年级是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问题的,而且很严重。高年级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这种两极分化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中学的学习成绩。越学越有劲和逐渐丧失信心,越学越没劲.也往往使我们当教师的悲喜交加。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是高年级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整个小学教育教学的关键。通过我平时的观察和摸索,认为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下列几个方面:  一、上五年级后学生
期刊
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实践证明,实施教学改革,必须观念先行,而观念的转变必须与行为转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这种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目中有“人”——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更新学习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师本位、知识本位转变成人本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赋予学习者学习的权利和责任,让学习者成为其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外在性、被动性、依赖
期刊
文章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是很复杂,但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育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班会的作用很大。所以当班主任应重视有计划,有目的的定期开班会。  关键词:班主任;班干部;定期;开班会  班主任工作是很复杂,但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班会是民主管理班的动力,班主任有没有民主管理思想非常重要,在管理并指导学生,教育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中班会的作用很大。  教师通过班会,教学生怎么样做人,由此可见,定期召开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教育的不断发展,除了对个体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幼儿教育,也开始对国家未来整体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重要价值。如今,从国家发展的战略视角来重新审视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机遇、挑战迫在眉睫。  关键词:幼儿教育 国家发展 社会公平  发展差异显著的城乡教育,人们对个体的早期发展与幼儿教育的的缺乏重视,一些地方政府、行政人员没有从国家发展的战略来重视幼儿教育等等,这都是影响我国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  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
期刊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面临现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通过有效途径挖掘教师的创造力,调动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当今学校面临的重大主题。又如何进行调动呢?调动措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对以上其中需要进行了进一步
期刊
班级管理是学校的一项重大的工作。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教学工作的协调者,也是学校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者,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和纽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育智慧。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不仅是老师,还要是朋友;不仅是简单说教,其中还充满教育机智。班主任工作有辛酸也有幸福,更有自己的一些做法,现就如何抓班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