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非老师强加的学习,它主要分四个阶段进行:参与――体验――内化――表现,在这四个环节中学生的自主贯穿活动的全过程。
一、自主参与,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学生自身负责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少数同学表演,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场面。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研究,走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二、亲历体验,关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探究问题。如根据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农作物的栽培,通过种植常见作物、果树、花卉,记录生长和栽培过程,知道栽培作物的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又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学生常见的,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主题活动,通过自由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拍摄照片,同学们得到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兴致勃勃,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深刻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和体验。这样的选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自我内化,加深感悟。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学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再到国外的硬币,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收藏硬币,举办硬币展,欣赏了硬币的美,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感受硬币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汇报展示,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达成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时凸现出来,学生辛苦搜集来了许多资料,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筛选、分析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走出平时课堂教学中获解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中走出来,寻求更为广泛的、开阔的思维空间。尤其要指导和引领学生获得活动的成果,如进行《气象与生活》主题活动后,多种形式展示研究结果①学生撰写活动体验,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体验,写成小论文,也可写成观察日记等;②撰写研究报告,要求研究报告能很好的体现研究结果,资料齐全,图文并茂;③制作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根据研究的主题制作幻灯片、课件、网页等。
总之,设计、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一、自主参与,激发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全新的课程出现,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式,追求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结题报告,整个活动过程都要求学生自身负责完成。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出力,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出现少数同学表演,大多数同学观看的场面。
在综合实践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只让几个优秀的学生控制和把持着局面,要让每一个人都对研究活动都有所贡献,让每一个学生分享和承担研究活动的权利和义务,体验获得研究成果的快乐。例如:在“和食物交朋友”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食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样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进行研究,走好实践活动的第一步。
二、亲历体验,关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播,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和探究问题。如根据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农作物的栽培,通过种植常见作物、果树、花卉,记录生长和栽培过程,知道栽培作物的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方法;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市场调查活动,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感受。又如:生活中的空气污染问题是学生常见的,空气是怎样被污染的、空气污染有何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等问题都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进行“空气污染的调查”主题活动,通过自由调查、访问、查找资料、拍摄照片,同学们得到详细的资料,并经过缜密的分析,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大家互相合作,共同学习,兴致勃勃,学生的视野打开了,有了深刻的关注生活、关注生存环境的意识和体验。这样的选题,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增长学生的见识
三、自我内化,加深感悟。
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在活动中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结论,往往很多教师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是我们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最要注意的一点。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所以我们必须把活动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数学中有《元、角、分》的教学内容,由这一内容延伸出《有趣的硬币》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由人民币的硬币到古代中国的钱币,再到国外的硬币,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收藏硬币,举办硬币展,欣赏了硬币的美,了解了硬币的品种、历史,交流关于硬币的故事,感受硬币的用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四、汇报展示,拓展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达成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此时凸现出来,学生辛苦搜集来了许多资料,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筛选、分析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走出平时课堂教学中获解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中走出来,寻求更为广泛的、开阔的思维空间。尤其要指导和引领学生获得活动的成果,如进行《气象与生活》主题活动后,多种形式展示研究结果①学生撰写活动体验,把自己在活动中所获得体验,写成小论文,也可写成观察日记等;②撰写研究报告,要求研究报告能很好的体现研究结果,资料齐全,图文并茂;③制作多媒体课件,各小组根据研究的主题制作幻灯片、课件、网页等。
总之,设计、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才能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在良好的轨道上运行,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