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并且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阅读,特别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和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每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值得重视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北师大版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再如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说数学趣味题、数学小故事、口算竞赛、预习能手等,让学生阅读有关数学书籍、杂志,及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思考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小学生良好的阅读效果的前提是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出示阅读要求,阅读数学内容,从理解题目字义到理解整道题意,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精读、间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对于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做个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比如:根据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关键可让老师领读、让科代表带读等方式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精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语感,准确理解它们的内涵。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
3.分类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比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義,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4.养成往下读的习惯。很多学生读题只读到一半,想当然地就不往下读直接解答。数学题目很多都是前面的条件是相同的,只是后面问的问题不同,如果学生只看前面条件部分就着手下笔,很有可能出错。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容易的题目犯错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将题目读下去,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一定要将题目读完整后再思考,有些题目还要多读几遍。做好答案后如有时间一定要再将题目读一遍,最后一遍阅读,即检查,经常能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正确解题的效果。
5.培养多样化阅读。例如学习完“元、角、分和小数”单元后,让学生写一篇跟单元知识有关的学习周几:“今天我跟妈妈去超市,买了苹果,每500克6.98元,买了1000克,花了13.96元,还买了……”通过写周记,让学生自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数学阅读的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用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1.阅读引言。①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数学主题;②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③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2.阅读公式。①小学生要弄明白公式的表示方式;②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主动想法子记住;③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会运用公式。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让学生在运用公式的基础上巧用、变用、逆用公式。
四、培养数学阅读的习惯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然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任课教师榜样导行。教师能否坚持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了自己,又感染了学生。最直接即是能坚持读数学课本例题、重难点。
2.让孩子感受成功。好习惯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对阅读洪亮正确有序的孩子进行适时地夸奖,唯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
3.保证阅读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教师都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面向未来,尤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几道数学难题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一、培养数学阅读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北师大版面积计算”时,教师出示一组面积相等但形状、已知条件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同学议一议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学生的意见很不统一。此时,教师指出,用面积计算公式可以算出这几个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这样,就使同学们满怀学习兴趣投入到阅读数学课本中去。再如在班级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说数学趣味题、数学小故事、口算竞赛、预习能手等,让学生阅读有关数学书籍、杂志,及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思考的意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促进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数学阅读的方法
学会阅读方法是数学阅读的根本。小学生良好的阅读效果的前提是掌握好的阅读方法。
1.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前,创设阅读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出示阅读要求,阅读数学内容,从理解题目字义到理解整道题意,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
2.分层阅读。从学生阅读时深入的程度和系统性来看,主要可分为粗读、精读、间读等。粗读是指对于学生掌握的旧知、课文中容易理解的过渡性导语等阅读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往往一带而过;精读是指在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发现问题时,要把相关内容反复地推敲、揣摩,力求理解、领会,对于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做个记号,便于重点听讲或质疑。比如:根据校学生的求知特点,关键可让老师领读、让科代表带读等方式阅读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精读可以帮助自己形成语感,准确理解它们的内涵。间读是指对一个名词、术语或一句话因读中有思而读一段停下来想一想,读懂了,再继续往下读。
3.分类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只在意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忽略教材中对概念形成和同化过程的相关表述。比如学生还没有理解“单位‘1’”、“平均分”的意義,就去阅读“分数”的概念,只会造成简单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因此,阅读中重点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理解“单位‘1’”、“平均分”,有了这些相关知识基础,再来抽象、概括和阅读理解“分数”的定义,学起来就事半功倍了。
4.养成往下读的习惯。很多学生读题只读到一半,想当然地就不往下读直接解答。数学题目很多都是前面的条件是相同的,只是后面问的问题不同,如果学生只看前面条件部分就着手下笔,很有可能出错。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容易的题目犯错就是因为没有完全将题目读下去,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让学生首先一定要将题目读完整后再思考,有些题目还要多读几遍。做好答案后如有时间一定要再将题目读一遍,最后一遍阅读,即检查,经常能发现不正确的地方,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大大提高正确解题的效果。
5.培养多样化阅读。例如学习完“元、角、分和小数”单元后,让学生写一篇跟单元知识有关的学习周几:“今天我跟妈妈去超市,买了苹果,每500克6.98元,买了1000克,花了13.96元,还买了……”通过写周记,让学生自愿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阅读有关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培养数学阅读的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用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性质,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同时也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方法。
1.阅读引言。①要注意章节标题,因为它标出了数学主题;②要注意理解段落大意,弄明白引入新知识的直观素材;③要抓住关键字、词、句和重要结论,这对于理解新知识非常重要。
2.阅读公式。①小学生要弄明白公式的表示方式;②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主动想法子记住;③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会运用公式。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努力让学生在运用公式的基础上巧用、变用、逆用公式。
四、培养数学阅读的习惯
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要使数学阅读成为习惯,必然要经过长时间反复训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1.任课教师榜样导行。教师能否坚持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从自身做起,认真阅读课本、大纲、有关的课外读物,既充实了自己,又感染了学生。最直接即是能坚持读数学课本例题、重难点。
2.让孩子感受成功。好习惯是夸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对阅读洪亮正确有序的孩子进行适时地夸奖,唯有教师坚持不懈地指导阅读,并在此过程中,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赞赏,常常体验到阅读与成功的联系。
3.保证阅读时间。不管课程有多紧,教师都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指导阅读、进行阅读,久而久之,必成习惯。
未来社会越来越数学化,面向未来,尤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更应重视数学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阅读习惯,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解决几道数学难题学数学,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也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因阅读而变得更加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