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对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88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电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观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变化,以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电刺激左侧椎动脉和其周围神经丛,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监测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然后用1%的利多卡因封闭上述刺激区后再次检测.结果 左侧椎动脉周围受到电刺激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均较刺激前明显升高(P<0.01);而1%的利多卡因封闭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较刺激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左、右侧椎动脉之间和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存在着协同反射,椎-基底动脉的痉挛是由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介导的,减少对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的刺激,将有助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其他文献
算法和分析表明,随着带宽延迟的增加,不管采用何种队列调度策略,TCP都变得不稳定和难于收敛。提出了一种新的拥塞控制机制-XCP(eXplicit Control Protocol),一个比TCP更加有效和公平的拥塞控制协议,并在模拟的环境中对XCP和TCP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综合考虑了富文本中的标题、关键词、主题、结构、词形、风格等描述信息,实现了一种富文本分类的方法.根据描述信息的范围和影响力不同给予相应的权重,改进了传统文本分类算
目的 初步定位一个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在已知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基因组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由LINKAGE
目的探讨 utrophin 和 dystrophin 蛋白在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26例共8种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及2名无神经肌肉疾病者的正常肌肉活检
患者,女,57岁。反复黑朦8年入院。患者8年前站立洗衣服时出现黑朦,扶住他物未跌倒,持续约2min后自行缓解,无视物旋转、耳鸣,无大汗淋漓,无胸闷、胸痛。后上诉症状反复多次发
目的:哺乳动物脑皮质中的多数神经细胞都产生于大脑发生期短暂存在的皮质增殖区,位于增殖区的细胞高水平表达多巴胺D1受体,实验探讨D1受体的相关功能作用.方法:实验于2002-0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引起DR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多种生长因子参与其病理过程的观点日益受到人们重视[1].IGF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53例(57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
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管理系统由主站系统、通信网络和子站系统组成。主要介绍了子站系统,基于对目前子站所采用的两种不同的操作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操作系统)所进行的
恶性黑素瘤(MM)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增加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提高早期诊断水平直接关系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传统观点认为最能预测临床演变和预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