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措的形成及演变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木措的形成,是与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的隆起密切相关的。至今,我们仍可以在纳木措湖岸,清晰地看见这一剧烈的地质运动所带来的印记。
  纳木措是藏北高原内陆湖的典型代表。21世纪初,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对纳木措地区的第四纪环境演变展开了全面和细致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大约6500万年至260万年,也就是地质年代所说的古近纪和新近纪时期,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挤压的外力作用下,喜马拉雅山脉缓慢隆起;在这一外力下,形成了一系列山脉的皱褶式隆起和凹陷,而念青唐古拉山北麓的凹陷,形成了纳木措。
  青藏高原地区在告别海洋的四千万年间,历经三次隆起、两次夷平:约在三千万年前,新高地已距海平面两千米,停歇了,并缓慢剥蚀降低;第二次隆升约从两千万年前开始,持续约五百万年,此次运动造就了喜马拉雅山脉。之后再经历了一个下降过程。直到三百六十万年前,青藏地区在一个高不过千米的巨大平原上,重新开始了持续至今的整体的、快速的抬升。而纳木措正是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凹陷而形成的。为断陷构造湖,并具冰川作用的痕迹。
  曾经的纳木措,以及散落在藏北高原上南部的众湖,连为一体,是一个超级大湖。在如今纳木措的西北角保吉乡方向,连接纳木措与其西的仁措-久如措的雄曲-那曲谷地分水岭地段,可以看见大片明显的湖相沉积与湖岸阶地。这些湖岸阶地,是因为湖岸地带湖水作用形成的一级又一级的阶梯状地形,如同湖泊在消长过程中在大地上刻下的年轮,沿着湖心由外向内,由高至低形成同心圆,默默讲述着湖泊的演变历史。通过对纳木措湖岸阶地的研究,科研工作者推测,在距今大约40至25千年以前,纳木措与其西的仁措-久如措,在纳木措的3级与2级湖岸阶地形成时期,确实是互相连通的大湖。科研人员甚至推论,在纳木措的3级阶地与2级阶地形成时期,纳木措与色林措也相互连通。
  在这两个时期,以及纳木措4级阶地与更高的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是藏北高原南部古大湖发育的几个高湖面阶段。其中最高的湖面阶段,纳木措与申措及藏北高原东南部的大多数古湖,如古色林措、古格仁措、古吴如措、古昂孜措等,都是相连通的,可称为“古羌塘东湖”。而藏北高原西南部的古当惹措、古扎日南木措、古塔若措、古扎布耶、古洞措等也是相互连通的,可称为“古羌塘西湖”。甚至在某个时段,“古羌塘东湖”与“古羌塘西湖”也一度相通,是真正的“古羌塘湖”。
  但这一地理景观,后因西藏高原气候的逐渐干燥,发生了沧海桑田式的巨变,古湖退缩,各湖显露出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湖都一直在大为缩减。以纳木措为例,现存的古湖岩线有8至10道,最高一道距现在的湖面约80余米。然而近年来,这一情况又悄然发生着变化,因为包括纳木措、色林措在内的许多大湖,水位均已迅速上涨,湖泊面积也在逐步扩大。由于上涨速度更快,色林措已经取代纳木措,成了西藏面积最大的湖泊。而科研表明,流域内降水增长,气温显著上升以及其引起的冰川融水增加是造成湖泊扩张的重要原因。从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看,整个青藏高原在20世纪60-80年代为冷期,而80年代以来进入一个气温持续偏高的时期。
  念青唐古拉山脉位于青藏高原的中南部,处于南亚季风暖湿气流进入高原的通道上。由于念青唐古拉山脉巨大地形的影响,纳木措南、北两岸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南岸较湿润,土壤属毡状草甸土;北岸相对干旱,属干旱草原土,是藏北高原土壤的典型代表。 在念青唐古拉的北侧,纳木措的南岸,流淌着无数细小的河流和溪流,被称为“辫梳状河流”,而在纳木措的西部,分布着沼泽和较大的河流,是良好的牧场。北岸河流不多,以山地为主,有湿地的地方,就会分布着村落。
  纳木措流域是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和羌塘高寒草原的过渡区,流域内山地缓坡和平原地区主要分布有紫花针茅为建群种的高寒草原,湖边、溪流边,水分条件好的阴坡及海拔5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分布有高寒草甸,以及零星分布的高山灌丛和沼泽草甸,特别是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呈犬牙交错分布,因此纳木措周边分布着众多天然牧场。这里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具有高度的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和代表性,区域性特有生物较多。
  纳木措的水生植物有三类,纳木措的东、西湖滨草原与湖体交换的泻湖区,有数量不多的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主要为沉水植物,包括红线草、小茨藻群系、梅花藻群系、黄花水毛茛等,多为建群成分;其次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最少,基本都是伴生成分如浮叶眼子菜、茨藻、杉叶莲、莲草等。在东岸和西岸河流入湖口附近形成较大面积的湿地植被,其中沼泽地中以藏北嵩草、华扁穗草为优势种,湖边浅水以蓖齿眼子菜和黄花水毛茛为优势种。纳木措周边沼泽群落草丛茂密、种类丰富,除了上述种群外,还有莎草科、毛茛科、报春花科等植物30余种。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岸措甲那湖附近,沿山坡分布着大量的香柏群,树龄最长的高达300年。
  在纳木措流域和其河流上,生活着特有的高原鱼类——拉萨裸裂尻鱼。由于纳木措属封闭的内陆湖泊,拉萨裸裂尻鱼在入湖河流或湖区内完成整个生活史。另外,在湖区还发现有纳木措裸鲤、异尾高原鳅、小头裸裂尻鱼和长鳍条鳅等鱼类,均为青藏高原特有种。
  纳木措还为众多水禽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数量占优的是留鸟,主要有棕头鸥、斑头雁、赤麻鸭、秋沙鸭等。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许多迁徙水禽提供了重要繁殖地。在纳木措西岸的沼泽地带,还生活着黑颈鹤,是纳木措沼泽地唯一的鹤类,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湖东岸沼泽区有繁殖群,主要有赤麻鸭和斑头雁等。
  由于有鸟类和小型啮齿类动物,所以这个地区也出没狼和狐狸等食肉性动物,形成多样性的生物圈。此外,在湖区北岸通往羌塘的腹地,还生活着棕熊、猞猁、野牦牛、藏羚羊、西藏野驴、雪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其他文献
封面故事  纳木措扎西岛,是纳木措最大的半岛,也是目前游客最常去的景点。扎西岛是一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此为当地传说中著名的金刚佛佛父佛母奇石景观。(摄影/车刚)  第二张 冬天的纳木措,念青唐古拉的主峰,在皑皑白雪和婀娜的湖光映衬下,显得更加壮观。(摄影/车刚)  第三张 位于班戈县境内、纳木措北岸著名的圣象天门景观。如同一头巨大无比
在地域辽阔的青藏高原,每每建设一条道路都会为沿途的城镇带来一段发展变迁的历史。半个多世纪前,相继建成的几条进藏公路为西藏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半个世纪后,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这条神奇的天路又会对周边人和城市的命运带来怎样的转折和变化呢?    西宁:“盲肠”变通途    “一条铁路是个‘盲肠’,老、少、边、穷,占了个‘穷’。”这是昔日西宁人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评价。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全
伊核协议,是《联合全面行动计划》的简称。该协议于2015年7月由伊核问题六国(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美国)与伊朗签署。协议规定分阶段取消针对伊朗核计划所实施的制裁,以换取伊朗限制核活动并将其置于国际监管之下的承诺。  继同意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后,伊核协议处置又成为拜登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应急课题。然而,与美国延长《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只需总统批准即可不同,美国、伊朗围绕伊核协议的博弈
本书是在中国内地、台湾、香港都享有极高声誉的资深媒体人、三毛好友、台湾第一才子——眭澔平的又一力作。全书以故事性的语言向读者娓娓讲述作者在周游世界180多个国家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拍摄历时了五千多个小时的纪录片。全书视角独特,配以大量纪实图片。作者对每章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都进行了阐释,展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  与众多旅行书不同,本书不提供旅游资讯和攻略,强调心灵之旅,强化了“把旅行当作修行”的精神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的莽莽群山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多样性意味着这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类型,甚至人文和宗教传统都是重要的因素。因为自己的研究兴趣,一年中有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都在西部山区对雉类进行拍摄,在探寻过程中最常听到当地人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里红脚鸡挺多……”所谓红脚鸡,便是著名的血雉了。  通常来讲,西部山区的农区和针阔叶混交森林最高到达海拔2800-
【摘 要】对话教学是PEP教材核心内容之一。三年级的对话教学中,插图占据大篇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插图不够重视。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在备课时熟读教材插图,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览全图”,优化课堂导入;引导学生“观人物”,帮助其理解重點;引导学生“看细节”,帮助其突破难点。由此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训练学生的读图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最终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
從1949年4月23日,我国海军在江苏省泰州白马庙成立,到1950年相继组建东海、南海和北海三大主力舰队;从1971年12月,我国第一艘自主研制建造的导弹驱逐舰“济南”号服役,到2017年6月我国全新的万吨级055大型导弹驱逐舰“南昌”号下水;从2012年9月,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到2017年4月我国自主建造的001A型航母下水;从亚丁湾护航到海外撤侨;从南海巡航到航母舰队绕台训练……中国
藏语中,“央”表示“音、曲调、音韵”等意思,而“移”则表示字母、字行、文字行列等意。“央移”结合起来即表示:在藏传佛教世界中特定的法会或仪轨时,结合“诵经或念咒”时产生的声乐。将这些本来随演奏结束而消失的声乐“时间艺术”,用特定的视觉符号长久地记录下来而形成的乐谱,即“央移谱”。狭义地理解央移谱,它的价值在于指导后来者对所记录声乐艺术的学习和再次演奏,而广义地理解,央移谱作为藏传佛教诵经音乐的有机
【摘 要】一年级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往往以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形成不科学的迷思概念。对此,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任务挑战、学生互评等方式,及时破解学生已形成的迷思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小学科学;迷思概念;知识建构;科学概念  迷思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前,头脑中存在着基于生活经验,却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知。建构主义认为,概念学习是学生改变
在这一次采访《文成公主》实景剧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小故事,整个工作组在确定要编排文成公主时,就满西藏地跑,到乡下去收集各种舞蹈和音乐素材,卓舞、藏戏、打阿嘎这些舞蹈全都是当地人一遍又一遍地跳给编排舞蹈的人看,然后剧组考虑在舞台表演的可能性,才一个个确定下来的。在整个演出的结束部分,有很多藏族男孩子身穿黄色袍子,头戴黑色皮毛帽子跳了一段激情澎湃的舞蹈,“那段舞本来是没有的,工作组当时已经准备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