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关爱学生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ght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中规定教师要“关爱学生”。我从教二十多年,对“关爱学生”是深有体会: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孩子,他们有思想,有感情。要想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也就意味着需要发自内心接受他们并赋予无私的爱。因为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爱的教育,这份爱也是对他们赋予我的心底寄托和期望。对我自己而言我就必须的调整自己的性格,修炼自己的自身素养,不为孩子不会做一道题而生气,不为差生的一问三不知而郁闷。下面我就谈谈教师应从哪几个方面去关爱学生,也算是对自己从教生涯的小结吧。
  一是关爱学生的健康。我这里所说的健康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饮食卫生的健康以及生活方式的健康。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清晨的跑步及课外活动的游戏、体育活动。经常给学生灌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的观念。我始终认为劳逸结合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才会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至于谈到学生的饮食,坦白说,是最让我感到忧心忡忡的。每看到学生在上学路上,课间,甚至是正常的用餐时间吃袋装方便面,我的心就隐隐的疼。我坚信方便面毁了一代国人的健康,对学生来说是灾难。更不用说那些诸如棒棒鸡(俗名辣条)之类的垃圾食品。我清楚仅仅跟学生讲道理是很难被接受的,我只能用“吃这些东西将来你们还想不想做爸爸妈妈”来恐吓,不曾想还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关爱学生的心理。大家都知道,目前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相当大比例,教育领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也为关注,但在教师层面可操作的方法却十分有限。这些学生主要表现:攀比、嫉妒、任性、执拗、娇气。我就从嫉妒心入手,化解学生在家庭条件,外貌长相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差距引发的心理问题。
  我经常举奥运冠军吴静钰的农民工子女出身的例子,举邓亚萍只拥有平常相貌仍获得巨大成就的例子,举李瑞环木工出身却可以官至政治局常委的例子来鼓励学生。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该笑的时候要笑,该哭的时候一定要哭。有钱人家的孩子大方,工人出身的孩子守时,咱们农民子女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耐劳。
  三是关爱外来的学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学生随父母流动十分普遍。我县近年来随着几个大型企业的进驻,外来务工人员大量增加,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就近入学。任教这些孩子会碰到很多麻烦,比如成绩良莠不齐,地区语言障碍,生活、饮食习惯不同等。我的做法就是:先抛开这些不利因素,让新生融入新集体才是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当务之急。这类学生,就读时间长的不过一、两年,短的只有一、两个月。我们老师要努力做到的就是,让这些临时的漂泊客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的胸怀以及知识的无边界。
  四是关爱留守的学生。在涉及教育的词汇中,几乎没有哪个能超过留守学生的点击率。虽然说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留守学生的准确定义,但在我的脑海中却有一本账。
  如果一位学生在一个月之内没有吃到爸爸(妈妈)亲手煮的饭,在两星期之内没有和爸爸(妈妈)有过面对面的交谈,一星期之内没有和爸爸(妈妈)通过电话,那这样的学生基本上可以被划入留守学生的行列。家长会上,每每看到坐在下面颤颤巍巍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我们老师也只能是一声叹息,无言以对。留守学生主要是缺少家庭教育,我认为我们教师应该在搞好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做“代理家长”,像父母一样去关爱留守学生。我班有一个问题严重的留守学生,我经常把他带到我家,我亲自下厨,让他做的下手。我们一起看电视,一起谈理想,陪他做作业。收到明显效果。
  五是关爱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的缺损必然会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甚至是终身教育的缺损。通过调查显示,离异家庭的学生心理健康是最为突出,他们一般都抑郁寡欢、心事重重、容易激怒,与同龄孩子关系紧张。
  在离婚率持续攀高的今天,离婚家庭孩子的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前无法绕开的坎。对他们的关爱更为重要:要努力走进他们的世界,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让班级集体的温暖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及时解开他们思想疙瘩;积极与他们父母沟通,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使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生理真正健康协调发展。
  六是关爱学困生。在老师的眼里不应该有“差生”,只有“学困生”,他们主要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厌学、行为不良、习惯不好,甚至是调皮、捣蛋、淘气。有人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全面了解学困生,包括家庭背景、心理特点、知识缺漏和学习习惯等;其次是加大感情投入,用爱心哺育学困生,用耐心教育学困生,及时抓住学困生的“闪光点”,多设奖励项目,如进步奖、助人为乐奖、遵纪守法奖等,激励他们进步;再次是有针对性改变策略与开展相关活动,让学困生的长处得到展示并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七是关爱优秀生。这里所说的“关爱”有点名不副实,用“告诫”似乎更准确。优秀生最大的缺陷是骄傲、自大、骄纵、侍宠。优秀生,本应该指在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都好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较有影响、有威信,是学生中的骨干,也是老师和教师的助手。对优秀生要一分为二,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也要看到缺点、弱点和不足。其次,对他们要严格要求,不能偏爱,更不能护短。为此,作为老师,对于班上的“优秀生”,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教不严,师之惰”。要针对各个“优秀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提出严格的要求。老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并不比后进生容易。对他们及时加强个别教育,也像后进生一样迫切和重要。
其他文献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何况一个班级40多名学生,肯定有优秀的学生,也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更要全面地、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在工作中“对症下药”,因人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从老师那里得到真诚的爱,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爱护。对于后进生,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相信他们都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平时尊重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对他们教育时多一分尊重,多一分宽
期刊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人认知方式差异、智力差异、性格差异等等。教育理应依据人的生命本性,尊重生命的价值,促进生命的发展,教师需要珍视学生间差异的存在,理解他们的处境;需要宽容、理解、善待、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呵护生命的尊严;需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正确看待和对待学生间的差异,在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一、树立个体差异意识,承认差异
期刊
每到新学期,同学们对自己都有新的遐想,家长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怎样让同学们在新的学期有方向、有目标,怎样营造一个紧张有序、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呢?我尝试了以下做法以“创快乐中队集体,当班级阳光少年”为主题,通过少先队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每一个中队都成为一块能滋生快乐的土壤,让每一个队员都成为阳光少年,心里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充满快乐。  一、以“快乐”为圆心,以“民主”为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