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文化批评视角下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圣经》从古至今在各个方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圣经》最突出的一面和优秀的一面是在文学中的应用,《圣经》里的神话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神话,它已经形成一种文化体系,甚至上升到意识形态,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塞缪尔·贝克特作为英国-爱尔兰戏剧家之一,他的《等待戈多》受到现代读者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圣经》文化批评的视角对《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使作品有新的内涵,增添新的生机。《圣经》文化批评反映了《圣经》中的典故和人物在文学创作上对文人墨客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圣经》;《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
  作者简介:冯长郭(1992.12-),男,山东省邹城市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1
  《圣经》既是一部是犹太教、基督教的经典,同时又是一部内涵深邃的哲学著作。其影响深远。很多欧美的文学家都以《圣经》中的典故,人物为题材进行创作,或是在作品中融入《圣经》中的意象,可以说《圣经》是欧美文学作品的重要支柱。贝克特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家。
  贝克特是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戏剧家之一,也是荒诞派的代表人物。他深受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实验和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英國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贝克特出生于信仰信教的家庭,所以少年时的贝克特会接受教会家庭严格的礼节。因此贝克特在家庭和教会中接受的宗教教育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等待戈多》会看到很多宗教的元素。
  一、戈多—圣父
  《圣经》还开启了另一种常见的原型化主题,即“寻找圣父”的主题。“圣父”指上帝,在剧中的世界只是一个长着一棵光秃秃树木的荒野。作品中的流浪汉戈戈(弗拉基米尔)和狄狄(爱斯特拉冈)在等待戈多,讲着厌恶生活的话,做着无聊的动作。他们左等右等,始终未见戈多到来。戈多是什么?虽然评论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贝克特承认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说:“如果我知道早就说出来了”,但一般认为戈多代表着希望和理想上帝的化身。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把戈多看成希望,也就预示着人的一生其实都在希望---迷茫---失望---绝望中循环,没有人能跳出这个圈,谁也不会是例外。但是,希望是存在的,只是无人能告诉你需要等多久、你的等待是否有意义。我觉得贝克特在写作这部作品时用了一个极其诡异的手法,先给观众蒙上眼睛,最后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丝光亮,使得我们不至于压抑苦闷到绝望。说到这里,可以用戏剧里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情——“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
  二、“流浪汉”与人类
  剧中的流浪汉狄狄和戈戈之所以如此迫切地盼望戈多的到来,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悲惨世界里,热切地期待摆脱这种生存状态。剧中的狄狄和戈戈都是衣着破烂、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他们白天四处流浪,晚上睡在阴沟里,靠胡萝卜充饥,以向人乞讨肉骨头为生,受人白眼,遭人打骂。他们等待戈多的举动,反映了处在人生痛苦状态下的人们对自身苦难的厌倦,也是西方人在遭遇二次大战灾难后希望摆脱困境的心理体现。
  流浪汉对戈多的执着等待正是现代人对上帝的终极追问。狄狄和戈戈代表着有罪且需要被拯救的人类。剧中,上帝一直没出现,也就意味着狄狄和戈戈为代表的人类无法得到拯救。即以上帝为中心传统基督价值的倒塌,人类彻底失去上帝的关怀,上帝也疏远人类。当失去信仰时,人类陷入恐慌,绝望,孤独。表面上,作者描写人类陷入荒诞,困扰。但是作者是想重建基督文化价值的体系的方法来通过对《圣经》的人物典故加以改写。
  三、“波卓”“幸运儿”与圣父圣子
  剧中人物波卓和幸运儿的生存状况和心态,是对作品荒诞主题的补充。两人虽为一主一仆,波卓还不断地羞辱幸运儿,幸运儿一味地讨好他,但他们两人谁也离不开谁,失去了对方,也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奴役和被奴役而又相互依存的生存状态,本身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荒诞关系。他们种种不可捉摸的举止。“波卓”“幸运儿”的关系可以被理解成圣父与圣子的关系,当波卓把幸运儿拉到集市上卖时。这于耶稣被自己的徒弟以30银元的价格出卖是很相似。最后,波卓和幸运儿变成了瞎子和哑巴,成为等待被拯救的人。在《圣经》中耶稣治愈了很多病人,最著名的是治愈了瞎子和哑巴。耶稣救人这种异能是通过圣子的身份获得的。而病人首先要相信自己有罪,才能获得拯救。正如刘意青指出:“患病和治病恰恰是对人类精神上、灵魂上需要拯救的一个象征。有疾患的人必须先相信自己的病是因有罪而遭到的惩罚,然后他投奔耶稣,诚心接受治疗,这样就能发生奇迹。”
  四、结语
  《等待戈多》看似表现了人类在几乎永恒而无比的无望中等待着不知身在何方的希望的现代悲剧。事实上,贝克特就是通过《等待戈多》唤起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他敏锐地察觉到二战后人类的生活荒诞无目的。他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和宇宙人类的境地,即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人类生存困难、经历挫败、苦恼、精神的死亡。这部戏剧看似荒诞,实质揭露人类生存的本质。这部剧在正确理解之后,可以给观众带来无限的鼓舞和启发。这也可能是这部剧今天仍然能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0.
  [2]焦洱,于晓丹.贝克特—荒诞文学大师[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5:269.
  [3]黄晋凯.荒诞派戏剧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3.
其他文献
阿米唐钦山顶,清风又出现了。  一双手像发干的树枝,他把手伸进怀里,掏出一个白面饼子,上面纏着一圈羊毛。接下来从羊皮袋里,取出了青稞炒面、豆子、糖果、饼干,仿佛取出许多手心里的未来,小心地倒在燃烧的松枝上,在上面撒了些牛奶,青烟上升。  鸟儿一跃而起,早晨被惊醒,疲倦地蠕动。  桑吉开始念经,接着趴在地上磕了三个长头。他能听到一个声音,与他相敬如宾地交谈。  骑着马的男人接着到达,就像肩头的庄稼,
一  烟酒店搞促销活动,凡买酒三箱者,均可享受一次免费的两日游。  妹夫是个教师,事事前思后想,三思而后行,从不枉花一分钱。虽然没有占过什么大便宜,但绝对没有吃过亏、上过当。他在烟酒店前徘徊不定,直到抽完第三支香烟,才猛地把烟屁股扔到地上,又狠狠地踏上一脚,拧了半圈,把烟屁股拧得皮开肉绽,灰飞烟灭,才吐口唾沫说:“买!”然后又像对自己又像对天空说:“值!”  妹夫把三箱陈酿抱回家,慢慢地喝,喝了近
摘 要:从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及其整体性原则这两个角度出发,挖掘薇拉·凯瑟小说中的生态审美价值与审美内涵,唤起整个社会对生态问题和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薇拉·凯瑟;生态女性主义;审美价值  作者简介:程瑶,女,安徽安庆人,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梦与文学有着不可分解的缘分。本文主要通过安娜的梦境,抓住“乡下人”这个形象,解剖“乡下人”在安娜梦境中的猖狂行径,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乡下人”神秘的背后,剖析安娜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文学梦;安娜的梦;预示;“乡下人”  指导教师:林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  梦,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是一种非现
摘 要:“If you are a bird,I’m a bird.You are my home.”在电影《恋恋笔记本》中,这是一句经典的爱的告白,宣示的是富家女艾丽和乡村小伙诺亚的爱情。两人之间痛苦的分离在于身份、门第、教养、学识的巨大差异,而最后的结合则是因为对真爱的追求。当今社会对婚姻的倾向则是物质为基础,感情仅是锦上添花,爱情价值和物质价值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调换了地位,造成形形色色的冲突,
摘 要:2016年底,一档全新的文化节目在黑龙江卫视一炮打响,并随即引发高度关注和热烈讨论。这就是《见字如面》,国内首档明星书信朗读节目,没有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等吸睛元素,却以最朴素的姿态讲好了本国故事,传承了本国文化,为长期以来被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笼罩的文化节目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本文将从创作初衷,节目形式,节目内容,文化内涵等方面浅析《见字如面》如何实现文化节目的突围。  关键词:
这里是一个叫沟沿的村庄,村里一段老土墙格外耀眼,独一无双。  村里老人说,这黄黄的土墙是前人用稻草、碎石、泥巴夯实,已有百年历史。夕阳西下的时候,老土墙下是村里老老少少聚会的地方。多年以来,野游的蜜蜂都喜欢在这里安营扎寨,黄色的土墙当成了它们欢乐的油菜花园。  柴火旺盛,炊烟袅袅,稻谷飘香,雷雨风雪,老土墙饱经风霜,满脸沧桑。老土屋的主人早已老去,水牛也已老去,锄头、镰刀也已老去……  孤單守候旧
在農村,我认识了一个小女孩。  大家都叫她小欣,的确,人如其名。一双再清澈不过的眸子镶嵌在眉毛下,黝黑黝黑的皮肤,红彤彤的小脸蛋,满脸欢欣,笑靥如花,个头只有我腿那么高。根本不知道,本应在如花般年龄无忧无虑玩耍的她,却承担了太多太多的忧伤。  第一次去小欣家,看见她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和她迅速地跑出来迎接我们,像是看到来自远方的亲人。“小欣,快去给客人洗水果!”我看见她高兴地应了一声,急急忙忙拿着
摘 要:伊丽莎白·毕晓普是二十世纪美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其诗写作视角独特,创作手法多样,语言精练,诗艺堪称精湛。本文试图分析诗中对鱼的描绘、人与鱼的精神博弈、诗人放走鱼三个部分来体现出毕晓普的生态关怀精神及在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毕晓普;《鱼》;生态主义;自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
作者简介:贺生达(1973-),笔名梦阳,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十月》《诗刊》《星星》等发表诗文600余篇(首),曾获首届“延安文学奖”等多项全国性奖。著有《中华经典精粹解读·资治通鉴》(2012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02  西哲有言:我们都是宇宙间的过客,被上帝邀请来人间参加一场盛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