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来源 :康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xing2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样本数据选取了曾管过的患者,并从中抽取了9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这些患者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微创技术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进行调查评估。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8.01±1.02)分与(8.28±1.11)分,未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则分别为(3.13±1.07)分与(5.18±1.25)分,由此可见研究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知,研究组患者的心理质量评分、认知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独立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67%,明顯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3.33%;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可知,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84.44%。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针对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采取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微创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及疼痛评分,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的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微创技术;创伤骨科;临床治疗: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创伤骨科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且患者数量仍旧呈上升趋势,在以往的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大多采取传统的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发展,对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传统手术治疗还具有术中出血量较多、患者恢复较慢及创伤较大等负面作用,同时还容易给患者造成瘢痕增生、活动受限及骨折移位等一系列的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不良影响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的重要环节。随着医疗水平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微创技术也愈发成熟,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微创技术通过电子成像,能够以最小的创伤切口来为患者提供治疗,微创技术有效降低了手术给患者的机体带来的损伤,相比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技术具有术中出血量较少、创伤小及易恢复等优势,在为患者治疗过程中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有效地促进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同时经微创技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瘢痕也明显小于传统的手术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起到了美观的作用,微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1]。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样本来源于为2020年1月-2021年7月该时间段内曾管过的患者,并从中抽取9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最后按照随机分发法,将这些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每组中的患者各有45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4:21,其中肩关节创伤患者15例,膝关节创伤患者18例,髋关节患者12例,患者的年龄跨度在25-76岁,平均年龄为(47.13±2.16)岁;研究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22:23,其中肩关节创伤患者14例,膝关节创伤患者17例,髋关节患者14例,患者的年龄跨度在26-78岁,平均年龄为(47.56±1.78)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数据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可以纳入对比分析。
  此次研究的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所有患者均符合创伤骨科的临床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完整无误;(4)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此次研究的排除标准:(1)排除手术禁忌在患者;(2)排除患有精神障碍无法正常沟通患者;(3)排除哺乳期女性患者;(4)排除患有其他重要脏器病变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相应的各项检查,包括心率、血压及脉搏等常规检查,然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治疗。
  (1)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在为患者进行检查之后,根据患者实际创伤部位为患者进行麻醉,麻醉生效后首先将患者患处的皮肤切开,充分暴露患者的创伤部位,然后将患处的碎骨及淤血等进行清理,清理后将发生移位的骨骼进行复位,复位完成之后通过螺钉与钢板等器材进行固定,之后为患者进行消毒、止血及缝合处理,并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固定处理。
  (2)研究组患者采取微创技术进行治疗:患肢选择合适的体位卧于手术台上,手术进行之前先使用支架将患者的患肢固定保护,然后进行微创手术,首先为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待麻醉生效后建立切口,并将内窥镜置入其中,或通过C臂机等影像学仪器对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病灶周围组织情况,同时确定骨折位置,并根据仪器引导为患者建立切口,然后将患处的碎骨及淤血等进行清理之后进行骨骼复位,复位之后为患者进行消毒包扎,并定期为患者换药。
  1.3 评价标准
  组间临床指标调查评估: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主要有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2]。
  组间疼痛评分调查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主要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英文缩写VAS)来进行评分。该评分标准的具体分值为0—10分,分数与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成正比[3]。
  组间生活质量调查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主要根据QOL量表来进行评估,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量表包含:心理质量、认知质量、社会功能以及独立功能,每一项总分均为2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4]。   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评估:详细記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发热、切口感染及肿胀等,总发生率=(发热+切口感染+肿胀)/总例数×100%[5]。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调查评估: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显效:患者的恢复情况非常好,行动能力不受限制;有效:患者的恢复情况一般,行动能力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病情无变化,疼痛感或明显加剧,基本不具备行动能力。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
  1.4 统计学分析方法
  在本次研究之中,运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并且,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价值。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指标调查评估,见表1
  由表1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创口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之间的对比差异较大,P<0.05。
  2.2 组间疼痛评分调查评估,见表2
  由表2可知,两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疼痛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对比差异较大,P<0.05。
  2.3 组间生活质量调查评估,见表3
  由表3可知,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心理质量评分、认知质量评分、社会功能评分与独立功能评分与常规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
  2.4 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评估,见表4
  由表4可知,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
  2.5 组间临床治疗效果调查评估,见表5
  由表5可知,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3 讨论
  创伤骨科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大多由外力撞击引发,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患处疼痛、红肿及骨折移位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创伤骨科患者而言,大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骨骼畸形或骨骼错位的情况,但传统的手术治疗为了能够更好地观察患者受伤情况需在患者患处建立较大创口,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同时由于创口较大也造成了术中出血量较大等情况,也增加了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的风险,延长了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不利于患者预后[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升,在为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发现,患者对于传统手术术后留下的瘢痕较大有着抵触情绪,造成了依从性较差的情况。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微创技术以其创伤小,术后瘢痕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广泛欢迎,在通过微创技术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只需要建立一个很小的切口就可以完成整个治疗操作,同时由于切口较小也就降低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同时提升了术后恢复速度,较小的术后瘢痕也满足了患者对于术后创口美观的需求,最主要的是微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临床治疗效果[8]。通过本次研究表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疼痛评分、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指标可知,经微创技术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所有指标均有较大改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针对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来说,需采取微创技术进行治疗,而通过微创技术治疗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得以改善,患者的疼痛感有所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毛华晋.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21):119-122.
  [2]黄仕健,陈可锋,洪杏高.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21,27(17):79-81.
  [3]宋卫华.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21,6(08):53-55.
  [4]杨伟强.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03):378-379.
  [5]李光淳.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研究[J].系统医学,2021,6(02):41-43.
  [6]张书伟.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0,5(22):1-3.
  [7]朱峰.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19):106-108.
  [8]于德军,陈永亮,齐鹏飞等.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18):58-5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自血疗法结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门诊痤疮患者60例行自血疗法加刺络拔罐法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率为66.7%,好转率为31.7%;未愈为1.7%;总有效率为98.3%。结论:自血疗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痤疮疗效确切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痤疮;自血疗法;刺络拔罐法  【中图分类号】R246.7 【文献标识码】A   痤疮,是毛囊与皮脂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诊断,并将结果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4例疑似急性肠梗阻的患者中,诊断出有27例患者为肠梗阻,经手术和病理验证肠梗阻患者为29例,诊断正确率为93.10%。结论:急性肠梗阻疾病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左甲状腺素钠片在妊娠期甲减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以100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组,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50例添加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是(2.35±0.74)mIU/L;参照组游离甲状腺素是(24.75±3.67)pmol/L,促甲状腺
期刊
【摘要】目的:此次主要探究改良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联用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5月接收的40例三踝骨折患者展开研究,并利用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行常规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研究组行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运动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屈伸、内外翻转、足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讨论半导体激光辅助牙周基础治疗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本次的研究对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方法:研究资料入组的时间段为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选择在此时间段内在我院口腔诊疗中心接受治疗的中度或重度慢性牙周炎的患者100例,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慢性牙周炎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有50名患者,分别是接受器械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的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放射科中DR摄影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择取118例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我院放射科行胸部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后以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实施检查的患者为对比组,并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实施检查的患者为试验组,对比研究普通X线片检查(对比组)与DR摄影技术(试验组)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采用DR摄影技术进行摄片后未出现废片
期刊
【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主要探讨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当作研究对象,并利用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参照组(30例,单独给予奥美拉唑治疗)与研究组(30例,采用奥美拉唑联合伊托必利治疗),观察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为胃动素(MOT)、胃泌素(GAS)、血清TNF-α(肿瘤坏死因子)与白介素-6(IL-6)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6h乳酸清除率的检测数据,探究其在AECOPD疾病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7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60例的AECOPD患者,将其依据是否合并呼吸衰竭症状,分为2组。其中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共32例,将其设置为研究组,另28例患者并未合并呼吸衰竭,将其设置为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讨论肩袖损伤患者采用全关节镜与小切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分析样本均择取自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肩袖损伤患者,样本数量为76例,采用术式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n=38)、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手术方案为小切口手术,研究组患者手术方案为全肩关节镜手术,对比分析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围术期各项指标,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手术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和阿奇霉素治疗肺炎患者是否能够得到更好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入院的肺炎患者140例,所有(140例)肺炎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140例符合标准的肺炎患者随机分为甲(对照组)、乙(实验组)两组,每组70例,针对甲组肺炎患者,在院期间除予以化痰、止咳、雾化、平喘、退热等方面的常规治疗,另增加使用头孢唑啉钠静脉滴入治疗,针对乙组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