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高效性课堂研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uq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这一核心,就必须得让自己的课堂高效起来。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高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高效",更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学高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教学高效性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高效的课堂当然少不了高效的教学情境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是不可多得的探究之源、教学之活水,它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完成较高层次知识的意义建构。新课程提倡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问题、实验、故事、史料、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境,用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探究的原动力和内在需求,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学生在自学——探究——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自行建构;同时自学能力和实验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学生在协商讨论实验方案和步骤中,在协调配合实验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合作。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扭转了只有部分学生感兴趣的倾向。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传授、只重视知识结果的弊端,又遏止了学习轰轰烈烈,没有结果的倾向。将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是要既重过程也重结果,既避免满堂灌又防止满堂转,将学生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教法改革,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出路。
  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究其根本的原因,一是教师没有真正掌握它的理论精髓。二是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搞形式主义。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教学高效性的观念。学生觉得化学内容繁杂零乱好学难记。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随时将零散的知识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整理、归纳使之形成系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知识进行梳理。使之便于掌握和记忆。在每章学完之后都要求学生对知识点、习题类型等进行总结。在习题教学中结合解题过程,总结思路、方法归纳解题步骤。
  高效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即培养反省认知的意识,引导学生思考:“我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题途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思维过程,不惜打乱、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设计,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方式。
  学生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自己的教学,来实施自己的高效课堂,真正地让我们的学生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这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课程的要求。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也蕴藏着无穷奥秘,而认识主体-学生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又充满了乐趣。这是建构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
期刊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机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并且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已经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
期刊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了核心位置,而思维能力又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总感到非常难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好物理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同时要了解并设法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发展兴趣,引发探究,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诱发学生
期刊
摘要:本文联系实例,对生物学科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课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学习
摘要: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于信息技术这一门可以动手实际操作的新学科有很大的兴趣。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依据教材介绍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掌握粗浅的知识后就反复不断地作同样类型的练习,那么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会降低学生刚激发出来的那一点点的学习兴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备课过程中深挖教材,改变教学策略,让教学过程更有吸引力。  关键词:小学课程 信息技术 教
化学实验对于完成化学课程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化学实验资源的缺乏与新课程改革之间的矛盾就突显出来,使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实验资源的保障,不仅阻碍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还会动摇化学教师的信念,进而影响化学课程改革的成败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各类正盐在水溶液中的水解行为分析,提出了各类正盐溶液酸碱性的判断规律。  【关键词】盐溶液 水解 酸碱性  盐是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探究水解的盐溶液的酸碱性是电解质溶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知识,也是高考化学考查的一个热点,涉及这部分内容的命题灵活多变。本文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以本质为切入点,探究盐水解溶液酸碱性的一些规律,以期使学生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