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现在有很多语文课改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以为可以称之为语文课堂教改的误区,应该引起注意和纠正。
“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倍受欢迎。现今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都采用分组讨论——将学生或4人或6人分成小组,而后冠以合作学习的称谓,以求得在新学习方式运用上的认可。表面上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实质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有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同时,有些自制力差的小组还会乱中取乐,甚至会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避免形式主义。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时,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合作与分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分组学习虽然是合作探究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但应该承认的是,分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
“赏识评价”多而不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大部分教师确实也领会了这一精神。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难免过于形式化。赏识不等于放弃原则。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糖衣炮弹”。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使学生顿开茅塞。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首先应细化、恰当,做到评价语言既简炼又具体,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有所变化。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课程标准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
滥用多媒体
但凡要听课或要搞比赛之类的活动,绝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制课件,多媒体进课堂已形成“共识”。如何适当使用多媒体,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只是有二点应注意:一是课件制作既要专业和精良,从配音到动画设计都能吸引学生,又不能让课件效果淡化课堂的主题思想,乃至由“助手”变成“主角”,违背使用的初衷和本意;二是要避免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放”,使过去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变成简单的人机对话,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味”。
“读” 误入怪圈
一些教师为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读,翻来覆去地读,变换方式读,以求所有问题都在读中、议中自行处理和解决。这个办法并非适合所有的课堂。读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光靠读就能读出来的,还是需要教者的点拨和诱导。课改后,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有读无导,有读无悟,读死书、死读书,偏离了“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如果一切问题学生都能在读中自行处理,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把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完全地孤立起来,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尽快地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南里村学区高寨小学)
“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探究是课改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倍受欢迎。现今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都采用分组讨论——将学生或4人或6人分成小组,而后冠以合作学习的称谓,以求得在新学习方式运用上的认可。表面上看,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议论纷纷,与传统教学观下的课堂完全不一样;实质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与了。有的小组合作只是形式,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没有协调解决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自行其事,生生互动根本没有发生。同时,有些自制力差的小组还会乱中取乐,甚至会给课堂带来混乱,起到负面影响。因此,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因“生”制宜,避免形式主义。那么什么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以讨论时,必须先让学生明确“共同任务”以及自身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员参与,才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合作与分组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分组学习虽然是合作探究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和表现形式,但应该承认的是,分组并非合作的唯一手段。
“赏识评价”多而不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大部分教师确实也领会了这一精神。可是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评价方式单一,语言含糊,不论对象,不分是非,难免过于形式化。赏识不等于放弃原则。无原则地尊重与赏识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或“糖衣炮弹”。只有恰到好处地惩戒和批评,艺术地点拨,才能使学生顿开茅塞。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首先应细化、恰当,做到评价语言既简炼又具体,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评价应根据对象、场合不同有所变化。对成绩差、自卑的学生应多给一点;对处于优势的、骄傲的学生应适可而止。因为适时的激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而过分的表扬会导致学生骄傲。最后,当学生答错时,应及时指出、纠正。课程标准提倡以积极的评价为主,但并不是说有错不改,而是方式应委婉些,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使学生容易接受。
滥用多媒体
但凡要听课或要搞比赛之类的活动,绝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制课件,多媒体进课堂已形成“共识”。如何适当使用多媒体,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力。只是有二点应注意:一是课件制作既要专业和精良,从配音到动画设计都能吸引学生,又不能让课件效果淡化课堂的主题思想,乃至由“助手”变成“主角”,违背使用的初衷和本意;二是要避免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现在的“满堂放”,使过去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变成简单的人机对话,语文课堂丢失了“语文味”。
“读” 误入怪圈
一些教师为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让学生一味地读,翻来覆去地读,变换方式读,以求所有问题都在读中、议中自行处理和解决。这个办法并非适合所有的课堂。读是理解的前提和手段,但有些东西并不是光靠读就能读出来的,还是需要教者的点拨和诱导。课改后,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有读无导,有读无悟,读死书、死读书,偏离了“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如果一切问题学生都能在读中自行处理,教师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作为教师,不应该把传统教学与新课改教学完全地孤立起来,而是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样,语文教学改革才能尽快地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威县南里村学区高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