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 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已在全国展开,实施新课程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广大教师再不能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该是关注课程的生存与发展,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具备强烈的课程意识的研究者. 课程意识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意识;新视野
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 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已在全国展开,实施新课程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课程意识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新课程实施,需要从实践出发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实现理念的转变. 当前,特别要注意: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发展,因而有害于民族复兴,有害于国力增强.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义出发,从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应试问题,改变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负有责任,而且刻不容缓.
2. 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轨. 为此,必须搞好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努力促进“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风尚的形成.
3.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转变
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变,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对象作适当调整,注意使“困多生”也得到发展,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困少生”的成长.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应注意突出积极参与、资源开发、合作交流与教学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积极参与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课程的个性化实施,使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计划的实施方面,不能简单复制教材,再现教材,必须对其进行个性化处理,充实其内涵,促使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再次,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校本课程特色. 课程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媒体和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要素构成的. 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主要存在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手段以及资源、评价之间.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落差. 这个过程是新课程的“二次开发”过程或“深度开发”过程.
二、资源开发意识
新的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文本化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等.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丰富教学情境.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情感参与,使课程充满人情味. 其次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多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再次是丰富教学的信息资源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信息吐纳的工厂. 最后是融合学生的经验世界. 任何课程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勃勃生机,学生的个体经验才会得到升华.
三、合作交流意识
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是经验融合.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使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创意和优化设计,通过教学的实践融合、升华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 三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 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不足. 这样通过教师群体对自身教学的课后反思,相互评议,共同切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四、教学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要创新.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从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资源的使用、课程评价的选择等方面创造性的加以应用,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唤醒、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始终不断地扣击学生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有:(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 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 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不同. 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 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4)学习评价的不同.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实施新课程,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我们应增强课程意识,朝着课程改革的亮点努力工作,不断探索.
【关键词】 新课程;课程意识;新视野
教育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课程理念与新的教育思想. 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与研究已在全国展开,实施新课程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课程意识是我们教师必备的教学素养之一.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丢掉驾轻就熟的经验,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和心血去探索、创新,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坚定不移地搞好新课程实施,需要从实践出发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努力实现理念的转变. 当前,特别要注意:
1.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应试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师发展,因而有害于民族复兴,有害于国力增强. 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义出发,从学生以及教师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应试问题,改变片面的“应试教育”倾向,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负有责任,而且刻不容缓.
2. 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由传承教育向创新教育转轨. 为此,必须搞好教育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建设创新文化,努力促进“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良好风尚的形成.
3. 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转变
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转变,努力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课程实施中,要注意根据教学对象作适当调整,注意使“困多生”也得到发展,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困少生”的成长.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教师应注意突出积极参与、资源开发、合作交流与教学创新等四个方面的意识.
一、积极参与意识
首先,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参与到课程的发展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课程的个性化实施,使课程不断适应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其次,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题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计划的实施方面,不能简单复制教材,再现教材,必须对其进行个性化处理,充实其内涵,促使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再次,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校本课程特色. 课程是由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媒体和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要素构成的. 理想的课程与现实的落差主要存在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过程、手段以及资源、评价之间. 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把理想的课程变成现实的课程,就必须努力解决好这些落差. 这个过程是新课程的“二次开发”过程或“深度开发”过程.
二、资源开发意识
新的课程不再是简单的文本化教材,它包括教科书、教学资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等.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丰富教学情境.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情感参与,使课程充满人情味. 其次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多设计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再次是丰富教学的信息资源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信息吐纳的工厂. 最后是融合学生的经验世界. 任何课程只有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显示出勃勃生机,学生的个体经验才会得到升华.
三、合作交流意识
教师的合作交流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资源共享. 教师之间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合作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是经验融合. 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使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创意和优化设计,通过教学的实践融合、升华为新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理念. 三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只有通过教学反思. 才能发现自己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不足. 这样通过教师群体对自身教学的课后反思,相互评议,共同切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很有好处.
四、教学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学要创新.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从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实施的策略、课程资源的使用、课程评价的选择等方面创造性的加以应用,以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唤醒、激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始终不断地扣击学生创新的火花. 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课程设计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有:(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备课的不同. 传统教学的备课活动中,也有教学设计,但大都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它克服了这种局限,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来教. 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成了教师的第一要务. 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 (2)新课程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不同. 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案,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新课程教学设计并不局限于针对一种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个单元. 最重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3)学生学习的不同. 要确定学生已有经验和现有水平与课程目标的差异及对应策略. 新课程把教师定性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因为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对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有重大影响. (4)学习评价的不同. 教学评价主要是通过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形成教学反馈,为教学设计的修改提供依据. 在评价中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实施新课程,开拓了教师的教学视野. 我们应增强课程意识,朝着课程改革的亮点努力工作,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