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得与失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很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思想上的误区,使学生刚步入高中,就感到了物理学习的困难,产生畏难情绪,这对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非常不利,这种境况相当普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纠正。
  误区一:对物理知识要求“一步到位”,什么都讲清讲透
  心得:高一的物理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全体,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一年级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例如,学习第三章“力”的时候,此章的重点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还有力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应该抓住重点,对于力的三角形法则不要当作重点来讲。对于利用相似法解题最好不要涉及。因为高一的学生才涉及矢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不涉及方向,到了高中得处处的注意方向,刚学合成与分解的时候,学生非常不适应,这时不应对学生要求过高。第四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适应的要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涉及一些,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则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高一年级,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有些知识,可以分散到习题中解决,也可待以后的教学内容中弄透彻,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样,不面面俱到,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防止学生产生认为物理学科枯燥难学的厌烦情绪。在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误区二:不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心得: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受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教材安排上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三章只分析简单的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分析。在第四章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第三章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打乱了教材的这一精心安排,将第四章要渗透的“正交分解”,以及静力学问题都一并放在了第三章进行,结果至使学生对第三章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并且在开学初就造成了学生对高一物理的畏难情绪,其负面影响伴随学生整个高中的学习,以后的教学也很难顺利展开。我认为应该把平衡问题放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讲完以后再讲,因为通过对不平衡问题的练习,再练习平衡问题同学们就能把事情分析得更清楚,知道平衡问题和不平衡问题的相互转化关系,学习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误区三:忽略对教材中题目的挖掘和利用
  心得:教材中的节后练习和章后习题各自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题都有明确的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全面,突出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教材中练习题的编排层次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章后的习题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挖掘其内涵,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对各种学习资料的利用也可达到教学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再好的学习资料也不如对教材的信赖和依赖,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误区四:思想上对实验的不重视
  心得: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不能忽视,更应加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虽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但要求教师从思想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增加实验的机会。尤其是教材中安排出的一系列实验,比如“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做一做”小实验等等,教学中最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学生实验难以完成的,演示必须做。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的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例如在讲完平抛的实验后,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第一和第二题讲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第一次让木板水平放置,让竖直方向的距离分别是1∶3∶5,这样水平距离是相等,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第二次让球打在墙上,让桌子和墙的距离等间距的往后移动,这样打在墙上的距离是1∶3∶5,同样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是只凭学生想象是感觉非常的抽象的。最好让学生做一下这个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总之,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以打好基础为主要任务,通过各种途径,为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而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必将被高效率的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取代.从人力资源的内涵和特征研究入手,分析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坚持法制化原则;普遍加区别原则;合理负担、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与实际国情相结合原则.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