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学佺诗歌理论研究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an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曹学佺是晚明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在明代诗坛影响深远。曹学佺明确提出明代诗坛的弊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自己的理论。因此曹学佺的诗歌理论既有时代特色,亦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曹学佺;闽中诗坛;诗歌理论。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雁泽,又号西峰居士,福建侯官人。他的好朋友黄汝亨在《两君咏》之《曹民部能始学佺》中写到:"彼美南方人,飘飘凌云端。密坐有余盻,缟带结所欢。玄心映冰玉,清姿出衣冠。尘轨纷错轸,高步疏遐观。文言贲千载,智效匪一官。美服集多指,将无惧金丸。渊停有安流,洪涛任漫漫。"1葛一龙《葛震甫诗集o佛客斋集》之《十怀诗》其一《曹能始先生》称赞曹学佺:"仙隐以南暑,宪出亦西淸。性灵发正始,山水胶平生。"2这是对曹学佺的真实写照。他醉心山水,资助贫士,提携布衣诗人,朋友遍布天下;他谈诗论艺,卓然独立,振兴闽中诗风,使闽诗发扬光大;他博闻广见,著述颇丰,且致力于藏书事业,提出了儒、释、道三藏鼎立的言论;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且与国家同存亡,最终殉节而死,实现了"生前一管笔,死后一条绳"的遗愿。本文着重探讨曹学佺的诗歌理论。
  作为闽中诗坛的领军人物,曹学佺的诗歌理论,带动了闽中诗坛的繁盛。他提出:"夫古今之评文,大抵评己文耳。"的确,曹学佺为很多诗人所作的序言,体现出他的诗歌理论。
  朱大复云:"能始天才典赡,研讨精深,轩轾三唐,吐纳汉晋。貌境必似,造语斯真。气峭以洁,而操调极平;意锻以炼,而摛辞若朴。兴会所至,神情独往。"曹学佺如此独特的诗歌魅力,来源于其独特的诗歌理论。曹学佺在《苍霞集序》中明确指出明诗弊端,序云:"我明崇重文教,二百余年间,作者彬彬称盛矣。要而论之,何以不古若也?其弊有四:夫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汉人上封事,必借秦为喻,所从来矣。今谓非左史、两汉不可用,至唐宋胜国,不一寓目焉,一也。且叙事与议论,歧而为两,不能反复交互,二也。好以古人之事传(注:原文为"传",刊刻错误。实应为"傅"。)会今人,使读之难辩,三也。非溢美之言,则多隐讥之语,为谀为诋,四也。前乎二者之弊,北地、毗陵不能免也。后乎二者之弊,济南、弇州不能免也。而况其凡者乎?"3曹学佺在认识到明诗弊端的同时,也旗帜鲜明的提出自己的理论。
  第一、曹学佺"神气"说。曹学佺在很多场合谈到诗歌中禅理的运用,认为诗歌和禅理不是相互排斥的,二者犹如水和盐的关系,禅理就是盐,恰当的运用可以改变水的平淡,进而有韵味。如何恰当运用呢?那就是用神气贯穿其中,弱化盐的存在。关于这一点,曹学佺在《丘文举诗序》中有详细的阐释:"唐诗王摩诘禅理自深,孟浩然有莲花不然之句,稍露其绪耳。今人不通禅理而学王孟,多失之浅弱,是未得其味也。夫神气不存,则其容色立槁矣。刘须溪评'寥寥有趣,是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见之',严沧浪、高廷礼之所取皆此味。二公皆闽人。闽之祖王孟者,十室而九也。海内言诗有闽派不失正调,但有弱而不振之弊,非诗之罪也,亦非其地与人有限之也,苦其解禅理耳。"3袁中道在《珂雪斋近集》卷九《寄曹大参尊生》称赞曹学佺:"先生诗清灵俊逸,实中心佩服。"曹学佺"神气"主要是指禅理,禅理在则神气存。曹学佺认为,孟浩然向王维一样深谙禅理,所以孟浩然的诗句有"莲花不然之句"5。现在学习王孟诗歌的人,大多数不通禅理,因而多浅弱的毛病。曹学佺认同刘辰翁和严羽的观点,即"于壁上淡影而仿佛见之",这才是禅理,才会有神气。
  曹学佺在《谢耳伯文集初序》中通过谈玄的得失,再次深化了"神气说"。序云:"耳伯明人,而远溯西汉太玄之脉以为文,不亦好奇乎哉?世有尚玄者,未有不好奇者;有好奇者,未有不奇耳伯之者也。然太玄有意以拟易而易理隐,耳伯未尝有意以拟玄而玄理彰,何者?文不可以有意为,而易尤不可以有心拟也。有心以拟易而去之者远,无心以拟玄而去之者近,岂非贤圣之辨哉。"6诗歌中有玄理,是否伤害诗歌的意蕴,关键在于是有意还是无意。有意谈玄则失其真,无意涉及则玄理彰,谈禅理也要自然而然,这里的诗歌主张又体现了"自然"说。
  第二、曹学佺"自然"说。中国古典诗歌贵在言志言情,如《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如果诗歌没有了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就没有灵魂,怎么能不僵硬。明朝诗风多变,《明诗综》云:"明三百年诗凡屡变。洪、永诸家称极盛,征嫌尚沿元羽。迨宣德十子一变而为晚唐,成化诸公再变而为宋,弘、正间三变而为盛唐,嘉靖初八才子四变而为初唐,皇甫兄弟五变而为中唐,至七才子已六变矣。久之,公安七变而为杨、陆所趋,毗下竟陵八变而枯槁幽冥,风雅扫地矣。独闽粤风气始终不变,闽自十才子后,惟少谷小变,而高、傅之外,寥寥寡和。若曹能始、谢在杭、徐惟和辈,犹然十才子调也。粤自五先生后,惟兰汀小变,而欧桢伯,黎维敬、己用孺辈,犹是五先生之调也。"7。明前后七子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造成一定的弊端。公安三袁以"独抒性灵"说对其进行纠弊。曹学佺和公安三袁有很深的交往,也互相欣赏彼此的诗歌主张。"性灵"说和"自然"说其实是相通的,都是强调诗歌要抒发真情实感。曹学佺在《折酲草序》中,详细地阐释了"自然"说。序云:"夫诗以自然为宗。自然者,气之所为也。气在人,未有始以前至足矣,行之于八极之表而人不知者,风也。惟夫气有淳漓,故风有高下也焉。风之敝,至令人中心惨怛,生病造热,讵不危哉?达生之士愤风气之日趋于浮薄,往往托之于酒,以补其所不足,故曰'五斗合自然',又曰'醉者,坠车而不伤,其神全也。'不闻大风乎?清清冷冷,愈病折酲。夫彼故终日醉而未尝醉也,苐有所托,以陶养其气耳。唯浩然之气无害,乃得为大王之风也……"8"诗宗国风,尚矣。国风者,好色而不淫者也。好色何取?曰'风者,涣而无迹之物也,必待色而乃著,色斯情,情斯风矣。'与淫何别?曰:'虚实之谓也。虚者,可以风,可风谓之好色矣,而淫不兴焉。然则国风可得而言乎?曰:二南尚矣。夫士之慕女,亦女之悦与士也。是故有寤寐之求者,而必有卷耳之思也;有怀春之诱者,而必有摽梅之墍也。此之谓至情,匪情则伪物矣。"9诗贵自然。合乎自然者,无疑可以得到天地之精华,诗歌便有了灵气。
  在曹学佺眼中,"自然"又是和"神气"相通的。诗歌之所以自然,是因为神气所在;诗歌之所以神气,是因为自然而发。总之,诗歌不能模仿,而要发自肺腑言志言情。这样,诗歌才能有灵魂,有个性。
  第三、曹学佺"清新"说。曹学佺提倡,诗歌应该避免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曹学佺在《石仓文稿》卷一《潘穉恭诗序》中,极力称赞潘穉恭"少挟令姿,词藻清妙。"曹学佺在胡梅诗歌序言中明确指出:"作诗先辨雅俗二字,黄鲁直云:'子弟凡病皆可医,惟俗不可医。'10另外,根据《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范太学讷"条云:"自王、李之派盛行,海内几于糜烂。相去四十年,而能始起闽,非熊起新安,允兆起苕,东生、凝父起吴,希风抗志,在大历、元和之间。清新安雅,彬彬相命,进而之古,有其端矣。"可见,在闽地,曹学佺的"清新"说深深影响着当地诗坛的风气。
  曹学佺的诗歌理论对后人也有很大的影响。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胡梅"条中介绍胡梅时,说"武塘夏雪子曰:'知白叔者,远有三山,近有虞山。'三山者,能始也。余故录能始之言,以存白叔,不独见能始之知白叔,亦以见能始之知诗也。"曹学佺的诗论成为后世评价诗歌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黄汝亨:《寓林集》(二)卷一,《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葛一龙:《佛客斋集》之《十怀诗》其一,《葛震甫诗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3]曹学佺:《苍霞集序》,《石仓文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4]曹学佺:《丘文举诗序》,《石仓文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5]同上。
  [6]曹学佺:《谢耳伯文集初序》,谢兆申《谢耳伯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1第90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7]《明诗综》"曹学佺"条。
  [8]曹学佺:《折酲草序》,《石仓文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9]曹学佺:《潘稺恭诗序》,《石仓文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6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0]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胡梅"条,《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
其他文献
摘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学科,它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其内容十分丰富。而另一方面,生物化学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时数少,教学难度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因此,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生物化学学科课堂教学特色等。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生物化学课程
期刊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的主要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面临着众多困难,招生和就业已是主要难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困难;对策。    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出台,国家提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给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但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重重困难,是困难与机遇并存。一方面
期刊
摘要: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让小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地学语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培养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更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教师要有"大语文"的宽广视野,要勇于
期刊
摘要:流动人口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处在生育旺盛期的育龄人口,这个流动的庞大育龄群体,不仅使传统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面临严峻挑战,而且给人口计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更大的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攻坚破难,加快建立完善新机制,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关键词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延伸,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原来老师布置作业随意性、统一性很大,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适应性、兴趣性。作业评价仍然带有传统性、单一性。基于以上现状,针对作业设计与评价提出了以下探讨与尝试:    一、由统一性作业向选择性作业转变。    学生的智力、兴趣、技能是有差异的,作业的统一性、必修性、规定性,必然导致学生信心的丧失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手段,它具有反馈与矫正的功能。通过这种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据此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然选择。有效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我们进行作业设计与布置行动探索的目标指向。    一、精选作业内容。    实施有效作业,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目前,学生身边教辅资
期刊
新课改使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革,在哥们课程设计中,是中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人品质,而其中的情感教育则是一个主要的目标。  传递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的是老师。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能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学生入情;善于借助脸部表情、手势等无声的语言感染学生,运用语调、节奏等以情传情。语文的教学过程,是老师、学生的情感随着教材的感情起伏、推进、延续的过程。情感
期刊
一、巧妙设计教育教学活动。    1、提供动手的机会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为了支持学生去探究动手操作,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多种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有适宜结构的材料,为其动手操作活动铺路搭桥。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为问题设计各种操作活动,通过幼儿的时间探索来解决问题,获得答案。如"认识笔",教师完全可以提供笔的各种零部件,让幼儿进行装配,但要记住给幼儿装配图。类似于此类的操作活动多次以后,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归根结底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
期刊
摘要:"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两课"教学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结晶。文章就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两课"教学;哲学方法。    "两课"教学的哲学方法是"两课"教学法的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两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