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机械通气的临床观察研究

来源 :健康之路(医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ick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机械通气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8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34例。观察组所有患者在颅脑损伤后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对照组患者在颅脑损伤后先通过吸氧治疗,在出现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比较通气前后PaO2,PaCO2,SaO2,HR,BP,GCS评分,LIS评分以及随访恢复情况等指标并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机械通气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自进行通气后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两组患者在通气后进行比较,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记录显示,病情恢复情况存在统计学意义(X2=10.579,P=0.032<0.05)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尽早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患者缺氧,减轻颅内压,对预后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特重型;颅脑损伤;早起;机械通气;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071-02
  严重颅脑损伤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或间接抑制、中线结构受损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较深程度昏迷所致的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都会造成呼吸不全、肺通气功能下降的发生[1]。进行机械通气是治疗特重症颅脑损伤的关键环节,研究显示,早期控制和预防低氧血症,改善脑缺血,促进脑组织氧代谢,有助于减轻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8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机械通气的时机选择对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9年2月-2013年2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86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12-6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37.2岁。86例患者颅脑损伤分别为弥漫性轴索损伤15例,脑挫裂伤27例,脑挫裂伤并发硬膜下血肿18例,脑挫裂伤并发硬膜外血肿1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4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者4例,脑疝13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11例。患者入院时均进行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其中3-5分48例,6-8分38例,患者基本为重症颅脑损伤,甚至特重症颅脑损伤。入院时血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PaO2<60mmHg, PaCO2>50mmHg。患者性别,年龄,GCS评分,颅脑损伤类型和部位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等因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共计患者52例,该组患者在颅脑损伤后12h内进行了机械通气。对照组34例患者,该组患者在颅脑损伤后由于就医条件及患者身体状况不宜进行机械通气而进行鼻罩给氧,在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功能障碍时进行机械通气,其指征为:呼吸(R)>30次/min或<10 次/min;动脉血氧分压PaO2<8.0kPa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6.6kPa;血氧饱和度SaO2<90%。分别比较通气前后PaO2,PaCO2,SaO2,HR,BP,GCS评分,LIS评分以及6个月随访恢复情况等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0.05,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早期通气即患者出现颅脑损伤后尽快进行通气,对照组是患者出现明显呼吸功能障碍甚至呼吸衰竭时进行通气。两组患者在通气前比较已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自进行通气后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两组患者在通气后进行比较,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GCS评分和LIS评分在通气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通气后各组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意义(P<0.05)。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仅为13.46%,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就高达44.12%,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0.579,P=0.032<0.05)。
  3 讨论
  单纯重症颅脑损伤在没有神经系统及脑实质损伤的情况下进行开颅减压,去除血肿后患者一般能顺利的恢复。但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呼吸功能障碍,导致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最终使脑缺血、缺氧加重脑损害,是临床死亡的重要原因[3]。因此在颅脑损伤后及时保证大脑的供氧能有效的缓解颅脑进一步损伤加重,并对预后有着积极的影响。那么,进行机械通气的时机目前普遍认为应尽早通气。
  有研究显示,早期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低氧血症,减轻脑部缺氧性损害,减轻脑水肿,并减少机体呼吸做功的氧耗[4]。如此大大降低了具体的能耗,为进一步治疗做好准备。在本研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通气前比较PaO2,PaCO2,SaO2,HR,BP,GCS评分,LIS评分已经差异已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通气后,差异更是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有学者认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出现呼吸衰竭前进行早期机械通气,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改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仅为13.46%,而对照组的死亡率就高达44.12%,明顯高于观察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10.579,P=0.032<0.05)。
  在进行机械通气时要适时吸痰,这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此外,机械通气应随时检测患者血气变化,防止过度通气。研究显示,过度通气使得持续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会导致脑血管收缩, 甚至痉挛, 继而加重脑缺血及继发性脑损害。综合分析,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及早进行机械通气,但要密切监视血气的变化,防止通气过度,以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为治疗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永,夏咏本,周劲.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8,5(5):122-123.
  [2] 吕美荣,刘玉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728-729.
  [3] 余益民,沈观乐,许波.早起机械通气对颅脑损伤合并呼吸衰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3):23-25.
  [4] 杨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的护理现状[J].广西医学,2009,31(4):593-595.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措施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出血性胃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5例研究对象经有效的治疗后病情全部趋于稳定,行保守治疗的25例患者中5例患者因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患者均无消化不良、胃扩张、出血等现象,手术疗效显著。结论:手术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出血性胃炎的有效方式,其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具有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疤痕子宫合并胎盘植入的因素及诊治方式,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疤痕子宫合并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孕周、年龄、临床诊治、围生期结局、胎盘前置率、影像学检出率等。结果 疤痕子宫与胎盘植入合并发生率为0.62%,30岁以上孕妇为81.25%,植入性胎盘31.25%,穿透性胎盘41.67%;超声与MRI诊断敏感度为44.71%、48.54%;胎盘位于前壁者75.0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后路减压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62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结果:术后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75%为优,50%-75%为良,25%-49%为中,≤24%为差;滑脱复位采用X片Boxall标准[4];椎体间骨性融合效果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在预防前置胎盘产后出血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因“前置胎盘产后出血”治疗的56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28例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研究组28例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患者在2h、6h、24h的累计出血量及治疗前与24h后血清C-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空心加压螺钉结合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采用空心加压螺钉结合钢丝张力带进行治疗髌骨骨折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对其临床疗效及价值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术后对研究对象随访3~12个月,60例患者均获得临床愈合,并无疼痛、感染和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而且膝关节屈伸均可超过9O度。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8~
期刊
【摘要】目的:回顾错颌畸形患者行口腔正畸治疗后的效果,探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错颌畸形患者计95例,全部患者完善正畸评估,制定正畸方案或种植策略后按方案进行正畸,观察并比较患者正畸前后错颌畸形的改善程度及颌面外形、咬合关系、患者满意度等。结果:正畸治疗前后错颌畸形明显改善的计75例,占78.9%;畸形部分改善的计20例,占21.1%;自觉颌面外
期刊
【摘要】目的:对麻醉治疗在2型糖尿病并高血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探讨。方法:我院所收治的68例患有糖尿病并高血病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应用麻醉治疗。结果:通过对6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应用麻醉治疗,在治疗前后的糖尿病并高血病的测试指标和血压情况进行对比,存在着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并无明显的不适症状,其恢复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结论:糖尿病并高血病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不断的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并高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化脓性与坏疽性的阑尾炎切除手术中选择腹膜外的單层缝合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行手术切除的化脓性与坏疽性相关阑尾炎的患者66例,按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33例予常规的分层缝合方法缝合,研究组33例予腹膜外的单层缝合方法缝合,分析两组治疗与术后恢复相关性指标。结果:研究组VAS评分(4.23±0.62)分明显比对照组(6.34±1.03
期刊
【摘要】目的:为了更进一步探究内固定复位手术的疗效,本次论文研究主要针对临床疗效和术后安全性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3.1——2014.5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共30例进行了临床研究,主要是进行了手术治疗后的Harris评定、FMA运功积分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为96.67%。患者的治疗后的FMA运功积分为40.75±6.85符合正常人运动标准,全部患者没有并发
期刊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旨在为临床分析女性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在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老年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闭经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雌二醇、孕酮、尿酸等指标,并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