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现代特殊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l1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混合研究解释性序列设计,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家长学历和儿童问题发现时间会显著影响家长心理弹性;家长所获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程度是心理弹性重要保护因素,它们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弹性发展水平.此外,访谈结果在解释量化研究结果基础上还发现积极认知和心理资本也构成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这些保护因素并非孤立,而是相互作用.基于此,构建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四因素模型.
其他文献
针对存在“孤独症”和“自闭症”两种译名的现实,本文立足“Autism”内涵的流变,从译名历史、医学概念和文化诠释三个维度,重新审视了“孤独症”作为术语译名的合理性.从术语译名的历史看,“孤独症”是“Autism”的本土规范译名,具有自创性、权威性和官方性的特征;从医学概念上看,“Autism”已被认定为一种生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而不具有主动自我封闭的含义;从文化诠释上看,神经多样性的视角要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Autism”,将之视为一种文化差异.因此,基于求真、求善和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原则,有必要重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各领域融合的逐渐深入,智慧教育也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为了探寻智慧教育中的智慧究竟为何物,以技术与教育的关系作为切入点,梳理智慧教育的整体发展脉络,智慧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回溯智慧意涵的发展,解释智能技术与智慧的关系,智慧教育的本质是“器”“道”双用,其智慧性在于“技”“教”合流,生成教育智慧培育生命智慧.面对当前智慧教育技术失向、主体模糊、实践失范等问题,提出了智慧教育的发展之道,重构主体关系以回应技术之困,重塑主体内涵以纠偏人与技术的立场,重设实践取向以联结理论愿景.通过对智慧教育
知识建构实现从预设式到生成式教学的转变,让知识不再凝固,但容易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学习效果差异.学生的主观态度跟自身学习动机关联,积极的学习动机激励知识建构,反之则阻碍学生学习.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进行质性分析,归纳出知识建构动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并产生了探索、参与和迁移三个学习阶段,以及自学行为、合作行为和使用行为三种学习参与行为,进而演化为内部调节型和外部刺激型两种学习行为路径.研究成果揭示了知识建构动机的二元性及其行为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全面理解知识建构复杂行为
关键反应训练是一种自然式的行为干预策略,该模式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教学,对学生的关键领域进行干预,通过关键能力的提升带动其他领域的发展.关键反应训练发端于应用行为分析,受生态学理论启发而产生,并逐步成为对孤独症儿童行之有效的循证干预方式.通过对关键反应训练发展历程的梳理,深入阐释关键反应训练的干预模式与理念,有利于在实践中加以落实,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