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的虚化动因和机制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生活中,我们会使用“老X”结构交流,我们发现“老X”结构中“老”与单独的“老”之意有所不同,且“老”在不同的词性面前意义不同,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则和机制。本文将从语义泛化、重新分析角度分析“老”的虚化动因和机制。
  关键词:虚化 泛化 重新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老”具有多义性,它可作形容词、名词、程度副词和词缀。在先秦两汉时期,“老”多作为形容词和名词,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副词和词缀等用法。从整体看,“老”是朝着虚化方向发展的。下面我们就初步探讨“老”的虚化动因和机制,也就是虚化是如何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诱发和实现的。
  一、语义的泛化和分化
  泛化,是指某一词汇成分原本只用于与该成分的词汇意义相关的事物,但随着运用范围的扩大,也用于指称与此词汇意义无关的事物,从而使该成分本来词汇意义渐渐消失,虚化成某种事物的标记,这种变化导致词义结构关系的演变,引起词缀的发生。分化指一些实词在其基本意义和基本功能稳定的状态下,因该词的某个义位通过词义的发展引申,派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语法化的新义项,由此使功能也发生了语法化。
  “老”最早义项为“老年人”,后又有“年岁大”的义项,作形容词修饰指人名词,如“老父”等。这类称谓的名词自身就有“年长”之义,同“老”表示的“年老”义重叠,使“老”的修饰表现出某种“羡余”的倾向,此时,“老”的年老义渐渐淡化,社会交际性逐渐加强。社会交际性的加强引起其指称范围扩大,比如“老兄”,从指称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兄长演变为男性之间的相互普遍称呼。“老”还可以放在人的姓氏上表称谓。在此过程中,“老”本来的语义特征逐渐淡化,意义向抽象泛化演变。
  “老”在“年岁大”这个义素上又引申出“时间久”的义素,如“老相识”“老搭档”。后在“时间久”的义项上又出现了“经验丰富”的义项,主要用于修饰职业、身份等名称,如“老警、老师”等。随着“老”使用范围的扩大,“老”的使用由指称特定某人扩展到指称某一类人,且“经验丰富”之义淡化,而泛化出尊重、近亲等语义色彩。如“老师”“老警”等。
  在“年老”义上,“老”可发生由表人到表动物的泛化,如“老马、老牛”“老树、老槐”等词,出现在动植物的称呼词语中表年迈的形容词语素,意义实在。在此基础上,“老”的“经验丰富”之义,也由表人发展到表动物的名称前,如“老狸、老鸦”等,表狡猾、老练之义。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老”的修饰性不断减弱,泛化出使人厌恶的语义色彩,后经这种语义色彩的逐渐弱化,最后完全虚化为词缀,如“老虎、老鼠、老鹰”等。
  二、结构关系的重新分析和类推分析机制
  在虚化的过程中,重新分析和类推分析起着重要作用。所谓“重新分析”是指在不改变原有词序的情况下,改变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即由“词根语素‘老’+词根语素”向“词缀语素‘老’+词根语素”整个结构的演变和“老”由形容词向词缀的演变。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老”大多数可看作实词,作形容词放在名词前起修饰作用或作谓语和状语,作名词时可独立使用。到这一时期“老”逐渐有虚化的倾向。比如“老兄”,当时它有两种用法,一是对兄长的称谓;另一种是男性之间的相互尊称。当作“兄长”时“老”有年长的意思,修饰“兄”,所传达的年老之意已淡化,表示亲切的语义色彩增强,这时的“老”并未完全虚化,处在实词向词缀的过渡阶段;在表示男性间互相尊称的时候,“老”表达的不再是年长意,更多表达出的是尊重、喜爱的感情色彩,经重新分析机制,此时“老”与“兄”的边界淡化消失,融合成为一个词,使“老”发生了词缀化。此外,还有“老”+前辈称呼的“老师”“老农”;“老”+平辈、夫妻关系的“老公”“老婆”;“老”+兽名的“老鼠”“老虎”等;“老”+鸟名的“老鸦”“老鹰”等,都是由重新分析演变而来的。所谓“类推分析”是指在语言中已经存在的“前缀语素+词根语素”的结构形式基础上,突然实现“前缀语素‘老’+词根语素”结构的演变方式。属于“类推分析”的有:“老”+名号、姓氏及地域名称前的“老李”“老陕”“老美”“老外”等;“老”+表示排行的数量词前面的“老大”“老二”“老三”等;还有“老”+表附加在表人品性面貌的形语素前的“老土”“老粗”等。
  两种机制相互作用,重新分析为类推创新提供发展的基础和机会,类推创新使不易察觉的重新分析作用明显化,使重新分析产生的新结构在社会语言使用中固定下来,在能产性的指导下产生大量的新词。
  参考文献:
  [1]刘毅非.“老”的语法化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王宁宁.汉语词缀“老”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杨贺.前缀“老”和“老”缀词的语法化历程[D].济南:山东大学,2004.
  (作者简介:薛晓岩,女,河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其他文献
摘要:公共音乐课是众多高校选修课中的一门,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所以,在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很容易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提高高校学生对公共音乐课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对目前高校公共音乐课现状进行分析,并对高校公共音乐课改革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校 公共音乐课 课程建设 改革  一、高校公共音乐课现状  其一是国内很多普通高校在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定位、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师资安排等方面存在着
摘要:在声乐演唱时,流畅优美的歌声往往能够感染听众,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而要想唱出美妙的歌声,则离不开适当的气息运用,其在声乐演唱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重点论述了声乐演唱中气息运用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经验总结以及演唱观察、实践等,提出了一些提高气息运用水平的策略,希望可以对科学合理地运用气息,提高声乐演唱的效果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声乐演唱 气息运用 控制方式
摘要:对手风琴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的音乐与演奏技法的分析,有助于演奏者准确把握新疆少数民族手风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关键词:《帕米尔的春天》 塔吉克族 演奏技法分析  手风琴独奏曲《帕米尔的春天》取材于新疆塔吉克族民间音乐旋律素材,通过运用增二度和装饰半音织体,模仿塔吉克族鹰笛的声效,展示出新疆塔吉克族独具特色的音乐魅力。本文从音乐和演奏技法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便于演奏者准确把握塔吉克族
摘要:中国古代向来以礼乐并称,乐为“六艺”之一。儒家的音乐思想一向占据乐坛的主流,儒家思想中的“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艺的美学旨趣和审美标准,对“乐”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中和” “中和之美” 音乐  “中和”即中节、合度,也就是既不过度又不缺失。就音乐对人的作用而言,在生理方面,“中和”要求音乐做到“适”,即音乐的强弱、高低要适应人的听觉器官的接受程度而产生审美愉快。声音过
摘要:音乐理论课程是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专业的乐理知识才能够使学生在演奏与创作中运用自如,但是从目前的音乐理论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存在着教学思想与理念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本文从提高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音乐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探究其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音乐教学 理论课程 现状 改革路径  音乐理论课程作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