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小的时候看了许许多多不知是真是假的《世界七大不思议谜题》和《吸血鬼实录》一类的廉价书,内容古怪、资料可疑,并且印刷粗糙。但我从不后悔;相反地,我感谢它们。它们使我在百无聊赖的下午可以空想着金字塔里的诅咒秘密打发时光,在上数学课的时候透过摹画西藏雪人的模样锻炼绘图的技巧。就算因为害怕书上见到的怨灵照片,而整夜躲在被窝里不敢入睡,我还是感谢那些为了糊口而胡乱编写材料的不知名作者,以及可能早就不复存在的小出版社。他们给了我一段快乐的童年,阅读竟是如此有趣。
如果我们相信书,相信它能开启灵感,改变生命,那么一份书单就是一张人生的设计规划图了。为青少年开书单的人不只是把塑造了自己的书籍罗列出来,还以为这就是他所不认识的那些年轻人也该走的道路;跟着它,人生自然是好的;大家都走这条路,社会的未来自然也是好的。这是多么大胆而且自私的想法,我们凭什么以为自己的经历可以复制在其他人的身上呢?
在我一生所受过的教育之中,最令我感念的是童年那段日子。我念的那家小学也有阅读课,但是老师们并不指定任何读物,他们只是把我们丢进一个小型的图书馆,然后就关上门一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我们肆意翻弄架上的图书,甚至把它们抽出来当成武器互相丢掷。累了,就坐在地上随便检阅那些被摧残得破碎零落的绘本与童话,重组掉页的故事和彩图。看着看着,大伙们渐渐静了下来,恍惚进了另一个世界;更准确地说,是离开了这间图书馆所在的此世。直到钟响,老师进来呼唤,我才好像手术后的病人,麻醉药的效力似去还留,呆呆地站起来和其他小朋友排队走回教室。
我的老师不管我看什么,我的外公则不吝惜地满足我对各种怪书的胃口,他们好像没教过我什么读书和选书的窍门,却教了我最重要的心法:阅读即自由。
老人或许需要一份书单,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人生开始要倒过来算,看看自己还剩多少日子,还有多少余力,这都得经济地用,再把时间耗在《吸血鬼实录》上面,未免不智。
金克木先生有本书话集,书名相当惊人,叫做《书读完了》。他引述了这么一段故事,话说陈寅恪先生年少的时候去见史学前辈夏曾佑,那位老人对来访的晚辈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先生大惊,以为老人家糊涂了,怎能说出这么荒唐的话。虽说汉代的东方朔曾自称“三冬,文史足用”,但那毕竟是汉朝,说不定的确没太多书可读,和现在不能比。但是到了陈先生自己也老了,才发现那番话有理,中国书果然是读得完的!
曾经,我也以为书是看得完的。我当然没有金先生这等本事,也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读书的速度赶得上出版的速度,但就是隐隐约约有这份直觉和欲望。尤其是买书的时候,我一边把书放进购物篮里,一边就会为它策划最佳的阅读时机,并且喜滋滋地想象它能带给我多少好东西。结果如何,不问可知。
运气好的话,我的人生或许还有一半,眼看着就要从不需要书单的季节迈进需要书单的年份了。书看不完的遗憾日益浓厚,倒数压力开始出现。但我还是不甘心,不想就此跟着书单度日;我仍然愿意相信,就算到了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刻来临之前,前面的地平线还是无限宽广,时间还会给我停下来看看风景发发呆的余裕。
摘自《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
香港上书局编辑/刘杨
如果我们相信书,相信它能开启灵感,改变生命,那么一份书单就是一张人生的设计规划图了。为青少年开书单的人不只是把塑造了自己的书籍罗列出来,还以为这就是他所不认识的那些年轻人也该走的道路;跟着它,人生自然是好的;大家都走这条路,社会的未来自然也是好的。这是多么大胆而且自私的想法,我们凭什么以为自己的经历可以复制在其他人的身上呢?
在我一生所受过的教育之中,最令我感念的是童年那段日子。我念的那家小学也有阅读课,但是老师们并不指定任何读物,他们只是把我们丢进一个小型的图书馆,然后就关上门一小时。在这一小时里,我们肆意翻弄架上的图书,甚至把它们抽出来当成武器互相丢掷。累了,就坐在地上随便检阅那些被摧残得破碎零落的绘本与童话,重组掉页的故事和彩图。看着看着,大伙们渐渐静了下来,恍惚进了另一个世界;更准确地说,是离开了这间图书馆所在的此世。直到钟响,老师进来呼唤,我才好像手术后的病人,麻醉药的效力似去还留,呆呆地站起来和其他小朋友排队走回教室。
我的老师不管我看什么,我的外公则不吝惜地满足我对各种怪书的胃口,他们好像没教过我什么读书和选书的窍门,却教了我最重要的心法:阅读即自由。
老人或许需要一份书单,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人生开始要倒过来算,看看自己还剩多少日子,还有多少余力,这都得经济地用,再把时间耗在《吸血鬼实录》上面,未免不智。
金克木先生有本书话集,书名相当惊人,叫做《书读完了》。他引述了这么一段故事,话说陈寅恪先生年少的时候去见史学前辈夏曾佑,那位老人对来访的晚辈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先生大惊,以为老人家糊涂了,怎能说出这么荒唐的话。虽说汉代的东方朔曾自称“三冬,文史足用”,但那毕竟是汉朝,说不定的确没太多书可读,和现在不能比。但是到了陈先生自己也老了,才发现那番话有理,中国书果然是读得完的!
曾经,我也以为书是看得完的。我当然没有金先生这等本事,也不是真的相信自己读书的速度赶得上出版的速度,但就是隐隐约约有这份直觉和欲望。尤其是买书的时候,我一边把书放进购物篮里,一边就会为它策划最佳的阅读时机,并且喜滋滋地想象它能带给我多少好东西。结果如何,不问可知。
运气好的话,我的人生或许还有一半,眼看着就要从不需要书单的季节迈进需要书单的年份了。书看不完的遗憾日益浓厚,倒数压力开始出现。但我还是不甘心,不想就此跟着书单度日;我仍然愿意相信,就算到了咽下最后一口气的那刻来临之前,前面的地平线还是无限宽广,时间还会给我停下来看看风景发发呆的余裕。
摘自《弱水三千——梁文道书话》
香港上书局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