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书·疏广传》想起的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ZXC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轼有首《更漏子·送孙巨源》词,它的上片是这样的: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孙巨源名洙,《宋史》有传。宋神宗熙宁年间,他因不满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从汴京外调到海州去。海州旧属东海郡,“水涵空,山照市”,就是形容海州的地理环境的。“西汉二疏乡里”,指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疏广和太子少傅疏受这两叔侄的故乡东海兰陵县,地在今山东邹县东南,跟北宋的海州不在一处。苏轼在诗词中每借题发挥,不必确考时地。但他把二疏的乡里写得这样美好,用以衬托他们崇高的品德:重故人的交谊,轻世俗的财富,却是掌握了《汉书·疏广传》的精神实质的。
  这篇传文并不长,但使我想起了三个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疏广是怎样进身的。从传文看,他少年好学,后来以教学成名,被征召入朝,逐步做到太子太傅。他的侄儿疏受,则因得中贤良方正科的科举,逐步提升到太子少傅。从他在乡里教学,招引了远方学者,及后来辅导太子,为皇家所称许看,他应是一个优秀教师,靠自己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效果上进,跟那些靠吹牛拍马、走歪门斜道,钻到统治集团里去的人物不同。当时,我国封建社会正在上升阶段,宣帝一朝是西汉极盛的时期,宰相得人,政治比较清明,因此他们叔侄得以平民身份,官至太子太傅和少傅的地位。
  再谈第二个问题,疏广是怎样退身的。从传文看,他们做太子的太傅和少傅,仅仅五年时间,功名事业达到了很高地步。在一般封建官僚,总是留恋功名、贪图权势,他为什么能够急流勇退?这一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另一方面,怕功高身危,后悔莫及,这是总结了封建王朝的歷史教训的。疏广做太傅时,就因反对许伯、许舜想利用太子达到他们侵夺皇权的目的,得罪了外戚。后来,继承他担任太子太傅的萧望之,就因反对弘恭、石显,得罪宦官,被逼自杀。从这点看,他是有先见之明的,虽然他只能从个人安危打算。
  最后谈第三个问题,疏广怎样过好晚年生活,怎样对待子孙。他的晚年是在跟故乡亲旧宾客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中度过的。但他宁肯跟亲旧宾客把皇帝、太子赐给他的钱财花光,决不替子孙买田地住宅,却是很有远见的。其中有三点很值得我们注意。这一是他官至太子太傅,仍严格要求子孙,要他们凭自己的勤劳过平民的生活,不许他们凭父兄的特权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二是在封建社会,靠勤劳致富的少,凭剥削致富的多,你剥削的越多,就越招来人们的怨恨。“富者,众人之怨也。”说明了这个道理。三是他认为多余的财富对子孙毫无好处,只有使他们越来越懒惰,越愚蠢。子孙资质比较好,本来可以奋发有为,由于财产多,可以坐享其成,就损伤了他们的志气。子孙资质比较差,又有了可以供他们奢侈挥霍的财产,就必然增加了他们的罪过。“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愚。”疏广对当时豪门贵族对待子孙的愚蠢作法及其后果,作了高度概括。我们今天是可以从疏广这些话里得到借鉴的。
其他文献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后主的名句,人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阑珊”究为何意,却并非人人都很清楚。  王蒙新作《相见时难》,载《十月》今年二期,在43页上说:“进公园以后,他们在太液池旁,扶着铁栏杆,看着春意阑珊的、才解冻不久的湖水和垂柳上的新芽,开始了……谈话。”  石琴娥译丹麦亨里克·彭托庇丹著《贵客临门》,载《春风译丛》去年四期,在245页上说:“在她(埃米)走回到起居室去
读《阳翰笙剧作集》    阳翰笙是我国著名的革命戏剧家。  这首先是指他是一位剧作家。阳翰笙自一九二七年底,从南昌起义的武装战场回到上海,由党的安排,参加创造社,走上革命文学道路以来,先写小说,后从事电影文学创作,接着,电影、戏剧同时搞,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在革命文学和戏剧、电影发展史上占了一席地位。  在戏剧创作方面,除去与田汉合作的独幕剧《晚会》不算,他一共写了八个大型话剧。这就是:抗战开始时,
克里斯托弗·衣修午德的小说《紫罗兰姑娘》英文原本初版在一九四五年十月,我的中译本一九四七年二月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稍有节略的译文一九四六年先在上海《文艺复兴》杂志上发表过)距今已经三十五、六年了。从前读过这个译本的朋友们愿意重见到它,出版社借到一本读了,也愿意重印它。现在就据原文校对修订了一遍,交出付排。  译本原有我写的序文。作者对它还满意(他接到我寄给他看的序文英文稿后,回信说,“如果译
隨着再次入主喀布尔,阿富汗塔利班忽然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组织。那么,塔利班是谁?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回顾历史,20多年里,塔利班是如何吸取经验和教训,试图重塑形象的?其又真正改变了多少?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奥马尔和他的“学生军”  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结束了在这个国家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然而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并没有迎来和平,而是很快出现了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唐宋律诗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一月版)中“南冠”一典的解释似可商榷。原文如下:  “有一次晋侯问锺仪道:‘被绑着的那个戴南冠(楚国帽子)的是谁?’回答说:‘是楚国囚徒。’”(见该书第2页)从上下文来看,似乎是晋侯问,锺仪答,其实不然。此典出于《左传》,成公七年“晋人以锺仪归,囚诸军府。”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由此可见,
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北京第一版、黄修已著《中国现代文学简史》第四编第十七章“为民族解放而战的抗战文艺运动”有几处史料的错误:  一.第341页:“十月,在汉口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实际上“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在汉口成立的,该协会成立时间的考辨已多次见于近年的学术刊物,旧说早已推翻。  二.第343页:“‘文协’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它从当年‘五四’
朱文华同志的《这不太好》一文(载《读书》一九八二年第十一期),对拙著《红学史稿》提出诚恳的批评,十分感激。援引别人的观点材料不注明出处,无疑是一种严重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虽然有一些客观原因,如参考的资料多,征引多,往往顾此失彼;多次增删,底稿凌乱;一稿时所有引文均未作注,只在篇末列出参考书目和文章,二稿注在行文之中,定稿时统一移置每章之后;校样误植、漏排甚多,注解号码缺漏尤甚,往往需要重加疏理;加
约翰·赫赛(JohnHer-sey)是美国著名作家,曾任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文学教授。一九四六年夏我在“北平”初次和他结识,一九八一年他应对外文委的邀请来我国访问,我又在秋高气爽的北京会见了这位老友。虽然阔别多年,但由于事先知道这次会见,所以从他那瘦瘦的高个儿、深邃的眼光中,还能依稀回忆出他当年的容貌,而斑斑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却无法隐藏他的和我的已经一去不复返的韶华。我们不约而同地慨
一九八一年四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全图绣像三国演义》,署名罗贯中著,毛宗岗评。据《出版说明》说,这个版本有三个特点:“一、根据通行的毛本,也参考其它版本,作了校勘……保持了毛本原来的真实面貌。二、保留了毛本原有的序言、凡例、读法、回评和夹评……三、复制了通行刊本中的全图绣像。”又说:“我们出版这样一个版本,并非有意泥古,而是为了向读者提供一个多年来没有印行过的有一定价值的版本。”究竟该书
怀特此书把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流派,喻之为刺猬与狐狸的哲学    《分析的时代》一书,副题为“二十世纪的哲学家”,实际上我们也不妨把它看做是一本二十世纪上半期的简明西方哲学史。编者认为,在现代“非黑格尔化”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倾向,分别称之为刺猬的哲学与狐狸的哲学。所谓刺猬,是那些被编者看作一元论者的哲学家,他们力图从整体上把握世界。这种倾向以欧洲大陆为中心。而所谓狐狸,则持一种多元观点,只满足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