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抓好学校科研队伍建设,各级领导重视是保障,搞好培训是基础,科学合理的组织与管理是关键。
关键词:教师 科研队伍 建设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看,不论是育人环境的改善和德育工作的加强,还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关键都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说,教师参加科研、建立学校群众性的科研队伍,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就能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好教改骨干与先锋,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具有教育改革性质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的中小学教师把对教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改的质量。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实现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价值。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科研活动,能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而且教师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愿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使他们从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到觉得并非高不可攀;从初步尝试,到积极投入;从摸索前行,到较系统、科学和规范地研究;从“星星之火”到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正如林崇德教授说的那样:“这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中小学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五)中小学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和实践,他们会很快掌握中小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中小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六)在行动中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客体是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又把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
一项课题的研究,仅有优秀的选题、周密的设计方案、科学的研究过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来从事研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得不出研究成果的。因此,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职责。中小学教师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挤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由于研究能力较低和科研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迫切感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育科研,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力量,这些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晋级提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多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这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具有群众基础,教师科研队伍也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学校群众性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基础,抓好培训工作是关键。
1.以老带新,形成科研骨干队伍。学校教育科研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校科研必须集体协作、分工实施、共同研讨、集中智慧、合作攻关。在学校从事课题研究的群体中,必须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带动没有经验的或刚入门的年轻教师。科研不分先后,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在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的研究技术方面(如计算机、新的信息)可能优于年长的教师,而年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方面又有优势,实行课题研究以老带新,可以使教师群体间优势互补,可以促进科研新手尽快入门和成熟,进而担当难度较大的课题,解决更关键的教育问题。科研骨干队伍将在以老带新和“老”与“新”的交替中,在学校科研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中逐渐形成。
2.针对学校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请专家讲学,向专家请教。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向专家和学术权威请教,借助外援来解决学校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较为迅速、较为有效的办法 。另外,把专家请到学校来,通过专家的讲学和实际操作,广大教师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会很快地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科研路上小走弯路,缩短由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的时间。
关键词:教师 科研队伍 建设
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看,不论是育人环境的改善和德育工作的加强,还是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其关键都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无论是在教育观念、教师内容的变革中,还是在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中,教师都是中心环节。为了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鼓励和引导教师参加科研是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说,教师参加科研、建立学校群众性的科研队伍,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基础;学校教育改革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参与的群众性的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
一、认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教师投身教育科研,首先要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研使中小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一旦中小学教师亲自参加到科研活动中来,就能亲身体验到科学研究所揭示的教育客观规律,进而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提高教育质量。
(二)当好教改骨干与先锋,为深化教育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与基础。具有教育改革性质的科学研究,既能使参与的中小学教师把对教改实验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又能使他们将一定的理论知识带回到教改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从而使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教育改革的主动权,而且也在教育改革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进而提高教改的质量。
(三)能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实现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价值。中小学教师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等科研活动,能使教育工作科学化程度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的角色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使教育教学更具有开拓性,而且教师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能够自觉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四)中小学教师对教育科研抱有浓厚兴趣和参与愿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教育改革日益得到全国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得到教育的实践者——教师的重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使他们从对教育科研感到陌生到觉得并非高不可攀;从初步尝试,到积极投入;从摸索前行,到较系统、科学和规范地研究;从“星星之火”到群众性的科研活动在学校普遍开展。正如林崇德教授说的那样:“这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改革的一大成功:中小学教师走上了科研的道路”。
(五)中小学教师有较为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中小学教师虽然没有系统地学过教育科学专业理论知识,但他们拥有较为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及实践经验,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因此,经过短期培训和实践,他们会很快掌握中小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成为中小学科研的骨干力量。
(六)在行动中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客体是学生和教育教学过程,研究的课题就是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把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上升为研究的课题,又把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科研知识,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二、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
一项课题的研究,仅有优秀的选题、周密的设计方案、科学的研究过程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科研队伍来从事研究,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是得不出研究成果的。因此,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学校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一支群众性的科研骨干队伍,是各级领导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各级领导工作的职责。中小学教师是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余挤时间从事科研活动的。由于研究能力较低和科研专业知识的匮乏,他们迫切需要培训、进修或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迫切感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他们通过教育科研解决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育科研,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教育科研,又使自己成为了教学骨干力量,这些对于自身的职称评定、晋级提拔也具有积极的作用;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使教师在多方面尝到了甜头。因此,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给广大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培训、进修和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学校教育改革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把这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才会具有群众基础,教师科研队伍也才能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
(二)做好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培训工作。学校群众性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领导重视是基础,抓好培训工作是关键。
1.以老带新,形成科研骨干队伍。学校教育科研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学校科研必须集体协作、分工实施、共同研讨、集中智慧、合作攻关。在学校从事课题研究的群体中,必须由有科研经验的教师带动没有经验的或刚入门的年轻教师。科研不分先后,一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在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的研究技术方面(如计算机、新的信息)可能优于年长的教师,而年长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方面又有优势,实行课题研究以老带新,可以使教师群体间优势互补,可以促进科研新手尽快入门和成熟,进而担当难度较大的课题,解决更关键的教育问题。科研骨干队伍将在以老带新和“老”与“新”的交替中,在学校科研比学赶帮超的气氛中逐渐形成。
2.针对学校科研工作遇到的问题请专家讲学,向专家请教。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他们在科研工作中,难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向专家和学术权威请教,借助外援来解决学校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是一种较为迅速、较为有效的办法 。另外,把专家请到学校来,通过专家的讲学和实际操作,广大教师还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会很快地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在科研路上小走弯路,缩短由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