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诗的价值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fml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时间:2009年 3月27日
  采访主题:散文诗领域的多面手
  采 访 人:汪志鑫(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散文诗天地》编委,新疆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硬笔书法协会常务理事,以下简称汪)
  被采访人:蔡丽双(中国当代杰出女诗人,原籍福建石狮,定居香港,文学博士,客座教授,编审,《香港文学报》社长,香港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香港文艺报》总编,《世界诗人》总编。获得希腊国际文学艺术学院“2002年度国际优秀诗歌奖”,巴西国际作家艺术家协会颁发“2002和2005年度国际最佳诗歌奖”等国际国内十多项荣誉桂冠,被国际作家协会(IWA)推荐为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散文诗《承诺》选入国家级「十五规划」的教材《大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蔡)
  
  汪:在散文诗界,有着这样那样的散文诗人和作家,或埋头创作,或为散文诗的发展而奔波。那么在蔡博士您看来,当前散文诗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您属于推动散文诗事业发展的社会活动家,对散文诗的发展有什么期望和要求?
  蔡:散文诗已作为一种具有浓郁诗意的美文体裁屹立在文坛,这需要大家继续栽培扶植,用殷红的心血和淋漓的汗水来浇灌,使散文诗这株幼苗茁壮成长为挺拔的常青树。我诚恳地希望选登散文诗的编辑、选家能够兼收并蓄,让各种题材和不同风格的散文诗都享有亮相的机会;并尽可能开设读者评选或问卷栏目,最受读者欢迎的散文诗才是佳作。散文诗的评论家们,不应有偏好,应对各种风格的散文诗择优点评,使手中的指挥棒或判官笔能为散文诗的发展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
  汪:今天能作您的专访,我深感荣幸,因为您的繁忙,也因为您对中国散文诗发展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我感到有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来自于您。
  蔡:散文诗的繁荣,是无数作家一起努力的硕果。我只是一名殷勤的园丁,尽历史的使命夜以继日地播撒爱的种子。
  汪:在散文诗创作与推动散文诗发展的社会活动中,我们都知道您没有任何偏袒,已出版的各种诗集就达数十部,主持的大型文学活动也已无数次,例如在“人与自然散文诗”征文活动中,与青年学子们交流文学创作的经验。那么到底是什么动力使您做出这些推动散文诗发展的事情?
  蔡:散文诗是我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我执著而热诚地举办散文诗征文大奖赛和散文诗朗诵活动,主编及出版散文诗选集……为推广散文诗,献上一瓣瓣心香。
  汪:在一次文学活动颁奖会上,您的讲话中谈到:希望与获奖的作者一起装点文学的大花园,而不愿一枝独秀。而在现实中,您目前虽不是一枝独秀,但从1996年至今短短的十多年,散文诗界出现了“蔡丽双现象”,您对这个现象是怎样看待的呢?
  蔡:我认为一枝独秀春不浓,百花齐放才是锦绣春。喜见众多散文诗扎根广阔的沃土,佳作遍野,姿态万千。
  汪:有人做过不完全统计,您一年以个人名义赞助的各种文学活动经费就达几百万元,而您总是在强调,这是精神的投资,文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在文学活动的投资中,您到底在追求怎样的效果?净化心灵的文学在今天还需要什么条件或缺乏什么因素?
  蔡:文学的投资是精神的寄托。生命有限,精神永垂。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文艺才华和思想境界。我认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内容健康向上的、情操高尚圣洁的雅俗共赏的佳作。这有待我们的诗人、编辑、选家和评论家众志成城。
  汪:在您看来,中国散文诗包括香港散文诗在内,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哪些手段和措施?在加大对散文诗的交流的同时,应当对散文诗人做哪方面的引导?
  蔡:促进和加强散文诗的交流,是有益之举。要推动散文诗走向繁荣,需要壮大散文诗人的队伍,创造培训园地,营造创作氛围,提供发表园地,举办征文或朗诵比赛和交流活动,其中名家、主编的慧眼和引导十分重要。同时,社会贤能和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扶助,也非常重要。尤其重要的是,散文诗的创作必须能充分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才有它的生存价值。散文诗不能束之高阁,不能成为御用之作,应向大众和实用的方向发展,逐步使散文诗深入民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仍有待各方的共同努力。
  汪:您说,“爱祖国、爱家乡是我永远的精神动力”,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种动力在散文诗发展过程中能占多大比重?
  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行各业人们的共同付出和努力,散文诗界同仁应积极投入和参与,走进时代的潮流,献出光与热。生活的环境无不打上家国的烙印,个人的思想情感,无不与民族的传统相依;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自觉地流淌在我们心中和笔下,这是我们和外围关系的情结,也是诗人与读者沟通的桥梁所在。只有抒写真情实感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可能成为佳作,才能对生命和社会产生影响效力,才能迈进文化历史的殿堂。
  汪:有人说,香港是文学的沙漠,而您一直强调不是,您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您认为不是的理由是什么?
  蔡:香港是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商业活动和金融举措在社会生活中成为头等大事。香港人生活节奏快,时间有限,参与文学活动相对就减少了。但香港人爱读书、看报,也拥有许多作家,并且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另外香港的新闻媒体、电影电视、音乐、摄影等也有不同的建树。因此,说香港是文化沙漠是绝对错误的,这是有人不了解香港的实际情况而造成的偏见。香港艺术发展局对一些文学报刊和出版选集、专著和其他文化艺术活动,经常给予资助,这无疑对香港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香港是自由的热地,文化团体众多,与海内外的交流越来越多,特区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在资源设施方面已做了很大的改善。如今中国文化的传统教育日益强化,学生中文水平、普通话能力逐步提高,香港可称是一块中西文化交融的文学绿洲。
  汪:谈到这里,您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文学创作经历?第一次创作并发表作品的心情是怎样的?发表第一首散文诗对您以后的文学道路有没有影响?
  蔡:发表处女作,作者的心情都是兴奋激动的。处女作对每一位作者以后的成长,特别是文学道路的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也是如此。
  汪:您总在追求真、善、美,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在写作。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假、恶、丑,在您看来,作为诗人尤其是散文诗人,应该怎样追求真、善、美呢?
  蔡:作者拥有真、善、美的心灵,才能写出真、善、美的作品。陶冶读者的心灵,是每一个作者的神圣使命和社会责任。不过,诗人的做人标准应该定得更严格些,境界更高远些。
  汪:有评论说,您担任《世界诗人》总编,通过此刊在不遗余力地推动联合国192个成员国之间的诗歌交流,您这么做的初衷是什么?您认为能达到怎样的比例或者说效果?
  蔡:推动国际文学的交流,有助中国文学的滋养、借鉴及传播,起到发展、丰富和繁荣中华文化的作用。这有利于百花竞放的气象。既然耕耘,必定会有收获。
  汪:您获得那么多国际奖项,这些奖项对您来说是什么样的机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够资格参加这些奖项的角逐?比如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蔡:我在写作中很注重思考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结合,力图让每一篇诗文都有闪光点,令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效力,强化它的可读可诵性,赢取读者的喜爱。同时,我的专著发行量较大,谨此衷心地感谢海内外各种报刊、杂志时常发表我的作品,让我有缘与读者共鸣。国外翻译我的作品也较多,使我的作品在海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获奖,我深感荣幸和感恩,这只意味着我的作品获得某些團体或某部分人士的认同或赞赏,并不表示已很优秀或最好。得奖,是鞭策我继续努力的动力。
  汪:今天之所以定下這个主题,是因为您不但诗作上乘,而且还精书法、善体操、爱武术、爱武剑,对刀枪、剑、棍、拳的造诣来自您哪个方面的动力?对散文诗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蔡:文学、书法、武术都是我的爱好。艺术是相通互融的。文学、书法和武术,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可以互动和促进,都能够陶冶我的品性和情趣。武术还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使我精力更充沛地创作……
  汪:您对当前的散文诗位置如何定位?是应该从诗中分离出来?还是应该属于诗的一种,即诗分为古体诗和现代诗,从现代诗中分离出诗歌和散文诗呢?
  蔡:从最初写散文诗开始,我就认为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具体说,诗是散文诗的灵魂,散文是散文诗的血肉。散文诗是诗和散文的混血美女。但任何文学体裁之间,并非界线分明,文学体裁之间也不存在着天堑。
  汪:您认为目前我国的散文诗是否摆脱了世俗的束缚?
  蔡:现在,创作的环境比较宽松,作者可以凭自己的灵感创作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作者持怎样的心态,便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如果作者的思想受到世俗的束缚,他的作品就摆脱不了世俗的捆绑。我认为,这毕竟是少数。不好的作品,亮相的机会一定较少。
  汪:可以说您现在已成为香港散文诗界的中流砥柱人物之一。那么,在您看来,香港的文学到底处在一个什么位置?散文诗在整个中国又处在什么位置?
  蔡:香港从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文学也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散文诗是一个文学体裁,也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凌驾于其他文学体裁之上。它们应该互相促进,彼此借鉴,携手拓展。
  汪:您认为您的散文诗作品是什么风格?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蔡:我的散文诗既有当代巾帼阳刚的健美,也有传统女性的柔和贤德;既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性,也有流畅优雅的艺术性;可阅读,可朗诵,能切入生活,贴近现实。我本着在求新求美中,尽量做到雅俗共赏。我绝不盲目,更不会违心地去歌功颂德;我正朝着关注草根阶层的悲欢忧乐方向迈进……
  汪:您经历了回归前后的香港变迁,您认为在香港回归前后,散文诗在香港文学中有什么变化?
  蔡:香港回归后,散文诗比过去繁荣了,香港散文诗界与内地、国际之间的联系、交流和研讨也较以往频繁。
  汪:在华语界,散文诗的力量到底给华语文学起到了什么推动作用?
  蔡:华文散文诗是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华文散文诗的发展,对华文文学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汪:自从2000年以来,大陆不断推出散文诗专集,如邹岳汉主编的《中国年度散文诗》、王剑冰主编的《中国年度散文诗精选》、王幅明主编《90年中国散文诗》及赵宏兴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诗》,都给中国散文诗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您认为散文诗以后的发展空间到底有多大?
  蔡:邹岳汉、王剑冰、王幅明、赵宏兴等选编出版散文诗年度系列和大型选本,对中国散文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曾主编并出版《粤港散文诗精选》《散文诗精品》《粤港澳散文诗拔萃》等选集。散文诗仍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它的发展空间一定还会逐渐拓宽的。
  汪:在即将结束专访时,再问您一个问题:您认为写好散文诗需要注意什么?从哪方面入手?
  蔡:一是内容要健康向上,有良好的教化启迪作用;二是要流畅优美,有一定的美学特色;三是写普罗大众的所思、所虑、所爱、所恨,设法弹拨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和弦;四是不做文字游戏,不造作,不无病呻吟。五是真诚地抒发内心的感悟……永怀一颗纯洁的童心──诗心!我愿与大家共勉,虔诚地写好散文诗。
  汪:再次感谢您能接受我的专访,祝您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越走越宽,工作顺利!创作丰收,谢谢!
  蔡:谢谢你的专访。祝你万事顺意,身体健康,文思如泉!
  2009年3月
其他文献
摘要:在通常所谓“先锋”的话语场之外,来理解格非的《山河入梦》是必要的维度。小说中的左翼乌托邦理想最终败给了恶劣的人性(欲望),但这并不意味着左翼理想的非现实性。乌托邦正是一种改变人性、塑造新人、创造文明制度的努力,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当下文化中的位置和意义,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左翼;人性;乌托邦    鲜明的文学个性是一个作家的独特标识,但成功的作家往往并不被单一的写作风格所局限
期刊
摘要:杨德昌编导的电影《一一》(2000)以其平静优雅的叙事风格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关注。导演从寂寞的爱情、生命的轮回以及导演对生活的态度巧妙地表现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挣扎;传统;现代;《一一》;NJ形象    2000年10月6日,台湾导演杨德昌编导的电影《一一》上演。《一一》由喜宴开始,以丧礼结束,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到一个老者的逝去,人生在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中完成了
期刊
我终于有时间用诗来记录我在韩国所看的和所感的,并能借助联想重拾我关于祖国的人、事、风物的记忆。在我位于韩国大田的寓所里,笔和纸成了我晚上入睡前精神的寄托和思绪驰骋的荒原。我在做我想做的,也是我应该去做的,我想。  2002年3月5日,我踏上韩国的土地,去又松大学执教。从仁川国际机场乘大巴去大田的3个小时的旅途中,我深为仁川机场的现代、气派和人性化设施,以及巴士的干净整洁、乘客的安静有序、沿途绿化的
期刊
我在黑夜里旋转 在混沌里漂浮着旋转  蜷缩的姿势 模仿一次在母亲子宫里的睡眠  陈旧的火焰 无法唤醒我被施以咒语的脸  我渴求一座大理石的墓碑  我在黑夜的洪流里  唯一可以停靠的 漂浮的岛屿    幻想 一条在沙砾中的石头船 青苔聚满了它额上的浮雕  我将扬起使爱葬身的黑帆  我的戴礼帽的船长  微微地向我颔首  我们穿过北冰洋河所有的支流  在永远不被记起的 爱斯基摩人的避风港  靠岸
期刊
摘要:《世界》是贾樟柯从拍摄“地下电影”向主流化发展的转型之作,但是并没有改变他关注底层人物生活状态的一贯主题。有一张《世界》的影片海报这样写道:“我们是飘一代,飘在这个世界。要关注飘一代,就要关注这个世界。”那么贾樟柯理解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电影的叙事风格和影像文本都蕴含着导演想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世界》;贾樟柯;底层边缘人;谎言    作为新生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贾樟柯导演一
期刊
暮色淡淡地散下来。出旅舍,天就轻轻地洒起了细雨,早春一般润而不湿,犹如清新的雾气弥漫在初秋的夜空。五彩石铺就的街面虽然粗糙凹凸,但不积尘洼,不生杂草,经雨水润泽后熠熠生辉,让人幻想踏着彩云,如行在天。此际,步态闲雅的人们不正如仙人一般,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去游一个天上的街市么。  远远的街灯明了,朦胧而昏黄,仿佛转眼间回到了古旧的夜都市,让人感觉虚幻而缥缈。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果然是世上少有的奇珍啊
期刊
红苕,在我的家乡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红苕不争名,只埋在贫瘠的土壤里。  红苕要在春雨里栽下去才好。每当这时候,母亲就披上蓑衣,戴上斗笠,赤着脚,背着苕藤走向斜风细雨里。苕藤也真是怪呢,用锄头插到地里就能发芽、开花、结果。红苕怕水,所以栽苕以前要在地里刨出一个一个的沟来,藏不住水的贫瘠的沙地最适合它的生长。  红苕藤下了地,就开始慢慢地向田间地角蔓延。不能让它们太肆意,只留下主藤就好,这样才利于红苕
期刊
站在急流的江边  流水带走了无数行船  带走了水鸟的身影  也带走了歲月消逝的时光  我多么想  用爱去留住它们  可黑发  却染上了无情的冰霜     枫 叶    火烧半边天  只见血红  不见烟  秋风挥动无情袖  吹来了赤色的繁星  飘洒在人间  落在水中  染成了胭脂的水  落在大地  铺成了红色的毯  落在人们的脚下  人人争着  拾起这落红片片     情 缘    情是债  债是缘
期刊
岳婧雅,1986年生,河南郑州人。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设计艺术学数码艺术设计方向硕士。发表论文《论中国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影响及审美意义》《水墨元素的审美特质及其在插画中的运用》等,参与东华大学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徐亚非教授《电脑美术设计基础》(第二版)的编写。    摘要:镜头是画面构成的基础,每一个画面都是镜头最终的外在体现。作为动画艺术,为了更好地体现其作为运动的艺术,动画作品在
期刊
片片柔软洁白的飞雪  缓缓飘自童年  与我近在咫尺  又遥不可及迷迷茫茫    一群白鸽掠过小城的檐角  让人忆起遥远的山居  忆起爱情忆起翅膀的纯洁  忆起雨天多么优雅地飞翔    泥泞与泥泞之间谁能分辨  一朵茉莉的力量能否  抵御寂寞芳草茵茵的原野  哪片鸟语来自春天的芬芳    牧童的短笛在远方隐隐吹响  望着雨季的云朵不知那抹  翩飞童年的红蜻蜓  是否还在南方?    夏日里的三角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