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独具匠心的书本里的博物馆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传统文化开始回归大众视野,传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全面进入中小学课堂,统编教材及考试范围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增加等。然而,面向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物却显得捉襟见肘。济南大学文学院陈静教授等编著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由山东美术出版社于2016 年出版,是一部难得的写给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严谨考究之中不失通俗与趣味,力求精华之中不失多元与丰富。本书具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脉络清晰,条理清楚
  本书以时代为序,按照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先秦—唐》呈现了先秦、秦漢、魏晋南北朝、隋唐这四个时期的艺术史和艺术成就,下册《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五代—清》呈现的是五代、两宋、元、明、清这五个时期的艺术史和艺术成就。每个时期的内容又分为时代背景、艺术代表、艺术史判断、图文讲解、漫画等模块,点面结合,循序渐进,十分适合理解能力有限的青少年。
  二、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本书用严谨专业且生动活泼的文字和精美的实物插图,讲解了书法、绘画、雕塑、工艺等中国经典艺术的相关知识,并辅以漫画来戏说艺术现象。插图的选择也别具匠心,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如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作者从青少年的视角,以图为媒介,细致入微地进行解析,把中国古典艺术中最精华的部分绘声绘色地一一呈现出来。
  三、语言诙谐,形式活泼
  本书采用了符合儿童心理学的语言,将枯燥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述得诙谐有趣,颇具可读性。比如作者在解说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时,这样描述道:“《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间谍画’。画中主人公韩熙载,是南唐(‘十国’中的一个)高官,但皇帝不信任他。有一晚,皇帝派宫廷画师顾闳中潜入韩熙载的家,正巧,韩熙载在大摆宴席,听曲观舞。我们不知道顾闳中躲在何处,但当时肯定不能作画,《韩熙载夜宴图》是他后来凭记忆画出来的!”
  最具趣味性的是,作者在每章之后放弃了中小学生读物常用的思考题模式,而选择插入他们喜闻乐见的漫画来讨论艺术现象,比如“鼎”“三希”“以胖为美”等,既帮助小读者回顾了前面的内容,又用他们最熟悉的方式“幽了古人一默”。
  四、装帧设计别具匠心
  这套读本的装帧和页面设计充分考虑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32开的开本,每册100 多页,小读者拿在手里轻松易读,也避免了一些精装大开本读物带来的阅读上的畏惧感。此外,作者在图文的呈现方式上也颇费心思,比如讲解黄筌的代表作《写生珍禽图》时,特意将图中的蝉、蜜蜂、龟、鸟进行了放大,连蝉和蜜蜂的翅膀纹路都清晰可见,这无疑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综上所述,《中小学传统文化艺术读本》是一部优秀的普及传统文化的通俗读物,设计精巧,富有趣味性;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少年的审美,让青少年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过程中,形成对这个世界的积极看法;让原本古板、严肃、晦涩的传统文化知识焕发出独特的光芒,堪称是一座引人入胜的书本里的博物馆。
其他文献
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取主要靠语文课堂,课堂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培养什么样的能力取决于教师教的是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什么,在今天也许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但观察现实的语文课堂,发现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许多现象还是常常出人意表之外。不知是因为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太突出,还是因为语文这门学科的内涵不确定,同一篇课文,语文教师在选择教什么时,仍存在严重的歧异现象。不同的教师依据自己对文本
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发现一些语言文字使用不准确、逻辑判断不当的病句。中学语文教学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沟通能力、连贯严密的逻辑判断习惯、合理深刻的思维品质。规范和净化语言,语文教师责无旁贷。本文仅以本应体现语言高度精准的高考题人手,讨论语言运用问题,且以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发明了一种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素养是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能力之一。阅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主要由语文教学来承担。从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全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能力水平发起了国际比较研究,即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其中2000年、2009年以及即将开展测试项目的2018年都是以阅读素养为重点测试学科。于2016年底发布的《P
李苦禅说:“空白处补以意,无墨处求以画,虚实之间,相生相发。”笪重光说:“无画处皆成妙境。”二者共同指向了国画重要的“留白”技法。“留白”即“留下空白”,“留白”的美学追求不是“虚无”,是“藏境”。这种肇始于绘画,生成“艺术空白美”的技法后被广泛地借鉴到音乐、书法、戏曲等领域,也成了文学创作的利器,典型如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这就是“文学留白”。“背影”意象意味深长,“留白”艺术意蕴深藏,合二为一
书名:明清雅俗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  作者:陈书录  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  ISBN:9787010129846  定价:52元  文学的雅俗之辩由来已久且历久弥新,至今也罕见令人信服的精确表述。从中国文学的演进来看,雅和俗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对于雅俗文学的理解也常常受到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和审美趣味的制约。其中,明清时期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的创作与理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及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校语文教学活动将重心转移到了课堂对话、学生个性化培养及学生语文思维水平提升的层面上。冉正宝所著的《语文思维论》将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进行了系统分析,该书提出语文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较广并与多种关系并存,同时提出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相关对策,以此实现对语文教学思维的优化。笔者在开展河北中医学院2019 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文化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  “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计十卷,涉及官话、晋语、吴语
书名:古代文学史简编  作者:杨子坚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  ISBN:9787305104756  定价:55元  我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几乎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诗人、作家以及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开创了丰富的体裁、题材、风格和流派,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书名:先秦诸子散文文体及其  文化渊源  作者:侯文华  出版单位: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101123913  定价:68元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如《左传》《国语》《战国策》这样的历史著作,还有如《论语》《墨子》《孟子》这样的各学派文章或是言行记录的著作,这些被统称为先秦散文,前者属于历史散文,后者属于诸子散文。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但先秦时代的散文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