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教育公平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公平这一问题,以往在教育政策层面多有论述,也成为近年来两会热议的话题,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的头脑中,可能认为教育公平离自己的实践比较远,不用特别关注。其实,公平观念、公平意识与每个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直接相关,影响到教学实践、师生关系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定义可能较为抽象,不妨从日前媒体议论的几个教育现象,来洞察教育公平的端倪。
  在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们被分成了两类,一半孩子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另一部分孩子则戴着绿领巾。该校老师解释,学校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发放了绿领巾以资激励。“告诉他加油努力,下次争取戴上红领巾。”但家长并不认可这一做法,指责此举会对孩子心理造成极大创伤。(《北京晨报》2011年11月19日)
  放学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二十四中的学生走出了教室,穿红色校服的同学显得格外打眼。这种红校服是优秀生的专利,普通学生穿的是蓝色或白色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下面还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据发帖者介绍,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学习成绩前50名的学生发放这种红校服,校服由包头翔锐房地产公司赞助。对这种“优秀生”校服,发帖者评价道:“红校服的性质比绿领巾更为恶劣,集媚权、媚钱、奴性、斯文扫地于一身!”(《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7日)
  “你们家无权无势无钱,你就是一个‘三无’人员,你随时可以滚蛋!”2012年5月23日,有微博爆料称,北京22 中学初二学生言覃在学校遭老师辱骂,并被要求“走人”。记者5月29日获悉,该校校长已当面向学生家长道歉。言覃今年13岁,现在湖南老家休养。(新华网2012年5月30日)
  对于这三则教育新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但其中反映出的当事教师或校长教育公平意识的淡薄令人惊心。公平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体现的是社会对其所有社会成员的不偏袒性,即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阶层、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状况等因素如何,社会应赋予他们在享有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方面平等的权利,使他们在平等的起点上融入社会。这一现代社会的公理,按理说来,早已深入人心,是政策制定者以及实践工作者处理社会活动的基本准则,但现在看来,至少在某些学校和教师那里还远未落实。
  教育公平就其本质而言,是教育领域中人际间的利益关系的反映、度量和评价,具体表现为个人的身心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发展条件的分配以及发展水平和资格的认定。(尚靖君、王小溪:《教育公平实现的困境与出路》,《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它主要体现在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育平等强调的主要是“怎样”,属于实然状态;教育公平强调的主要是“应该”,属于应然状态。教育平等反映的是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教育公平则是对这种客观事实或现实存在的一种价值判断。教育平等可以说是教育公平的前提和核心,也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载体和实现手段,如果不能保证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平等,那么也就谈不上教育公平;如果抽掉了教育平等,教育公平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教师需要确立怎样的教育公平观
  教育观念支配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观念的错误,直接导致教育行为的失当与失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形成对教育公平的基本认识。
  第一,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关于社会公平,有的学者把它归纳成涵盖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六者互相联系、互为一体的完整的社会公平体系。(肖玉明:《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光明日报》2005年4月26日)其实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平简要地归结为三大公平,即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不论公民个体还是利益群体与阶层都会在这三个方面追求公平,公平正义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教育公平隶属于文化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独特体现。在现代经济社会中,教育由于其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工程之一。作为社会公平系统的子系统,教育公平对经济公平与政治公平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实现教育公平,不仅是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是实现经济、政治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没有教育的公平,就很难实现社会公平。
  第二,教育公平是人权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当今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关注教育公平问题,倡导教育公平,就是希望教育能够朝着教育公平的目标发展,最终达到基本的、应有的教育公平。早在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中就提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197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作为另一重要国际人权宪章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3条强调:教育必须为所有人提供机会,尤其是为弱势群体,不应歧视他们。世界各国也先后将人的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立法,在各自国家中加以落实。由此可见,人的受教育权已成为人权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国际认可的受教育权利已经得到普及,任何教育上的排斥都会受到谴责。近年来,国际教育界倡导的全纳教育思想,更是突出表达了这一观念。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受教育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也是建设更加公正的社会的基础。人人都具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在教育中不应受到歧视,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儿童入学,并通过适当的方式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教育。(黄志成:《教育公平——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第三,教育公平是教育活动应秉承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教育公平涉及公共教育资源分配的正义性,基于正义的立场,体现着浓郁的人文主义倾向,体现着对处境不利群体的充分关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作为公平的‘正义’观,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罗尔斯著、何怀宏翻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这段话集中体现了教育中的平等自由原则,即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只是社会问题,更是教育问题,同时也是和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教师的实际工作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育公平有许多事情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说是基本要求。
  把促进一切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根本宗旨是育人为本,这里所说的“学生”或“人”是指的一切学生、一切人,假如在教学实践中只是关注少数尖子学生,搞所谓的精英教育,既违背教育的根本追求,同时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是相违背的。把所有学生都放在心上,把所有学生都作为教育对象,把所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指向,最终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才是正确的教学质量观,才是教师应有的态度。
  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效教学、低负高效教学、优质教学正在成为教师热议的话题,也是许多学校教改的基本方向。在提高教学效率过程中,常常会涉及教学中的公平与教学的效率关系处理问题。对这对关系,常有不少议论,有人认为两者是对立的范畴,难以兼顾;有人认为两者是相关的范畴,不存在对立关系,两者兼顾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参见郭元祥:《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褚宏启:《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双重目标》,《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我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后者。公平并不见得损害效率,在教育领域中,这点表现得尤为充分。因为教育教学的理想与追求就是促进所有学生成长,我们在教学中体现对所有学生的尊重、对所有学生的关爱时,恰恰是体现着教学的效率,与教学的目标指向是高度一致的。一味追求所谓的“效率”,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与心理体验,从教学的价值取向上看恰恰是最没有效率的。
  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有其新的意义。公平虽然不等同于平等,但离开平等的公平是空洞的,没有平等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认识到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这种权利不仅表现在宏观教育体制体系的安排上,也体现在微观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所有的教育机会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这些不平等的分配有利于处在最不利地位的学生。教学中的绝对的平等是做不到的,所有的教学资源平均分配也是不现实的,但适当地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学习条件不利的学生,将教学的资源过度运用于他们身上,是完全应该的,这也是平等中偏向弱势群体原则的基本要求。
  创设发挥学生潜能的课程与教学。课程是关于学生素质发展的蓝图,学生学习不同的课程,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课程设计,应保证课程的最大价值,即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最有价值的课程。由此看来,学校课程蕴含着特定的教育机会,赋予学生特定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以教育公平为基础设计相关课程,为学生潜能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设计具有最大价值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便保证学生在课程接触中的基本权利,并获得最多的发展机会。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表现出复杂的公平问题。那种过分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化、统一化,忽视学生之间差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的教学,貌似“公平”实则不公平,没有关注到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因其材施其教,才有可能让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展现。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广州湾,即现在广东省湛江市的一部分。1899年11月,满清政府在法国的胁迫下签订了《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现湛江市的一部分划归法国为租界地。这一区域范围包括:南部从
螨病又称疥癣,俗名“癞”,是家畜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发生炎症、脱毛、奇痒。羊群一旦患上该病,将直接影响羊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给养羊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生命的闪光无过于在课堂上面对几十双充满求知渴望的眼睛,是因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命才有意义,才有价值。”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善于改进课堂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教”的意识过于强势,在备课过程中总是把时间花在
【名师风采】  蔡凤萍,小学高级教师,福州市鼓楼区第五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福州市鼓楼区第二届名师。“福州市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讲学团”成员,福建省小学数学年会会员。曾被评为福州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鼓楼区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综合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  蓦然回首,自己已是一名从教十八年的“老”教师了。回顾自己十八年来的耕耘之路,我深刻体会到艰辛与幸福共存,彷徨与希望相伴,品味酸甜苦乐,那深浅不一的
2011年版课标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落实这些精神,对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关键还在于平时要巧设桥梁,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练笔。以下是本人所采用的三种方式。  一、精彩语言处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我们的教材
35岁的徐明强是山东省胶州市胶东镇的一名普通党员。4年前,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贷款60万元开始养牛,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建起了百万元的肉牛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