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媒介素养教育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体系。我国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仅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广东省中山市作为“敢为天下先”的城市,作为全国第一个有组织、大规模开展媒介素养师资培训的城市,正在将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落实。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作为传播者,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然而,什么是教师媒介素养,如何提升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这些将成为一线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做了如下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是社会人在感知、理解媒介,选择、整合媒介以及反思、运用、创造媒介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媒介素养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人,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媒介知识与能力,用以在媒介化社会中合理思辨和有效传播信息;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具有较高的选择媒介、整合媒介、设计媒介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媒介传播能力,掌握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二、教师媒介素养的基本构成
从媒介素养的定义及教师媒介素养的3方面内涵可以看出,教师媒介素养应包括对媒介的感知、理解能力,选择、整合能力以及反思、传播能力6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感知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如同每一名社会人一样,教师每天也都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媒介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并描绘出信息所呈现的具体形状或者运动状态,并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
第二,教师理解信息的能力。这是“为人师”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能运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对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情感态度等进行辨别,揭示传播信息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正确理解媒介信息。
第三,教师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在新媒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媒介信息,分辨哪些信息是要阅读的,哪些信息是可以自动放弃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可以作为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哪些可以作为反面材料警示学生,都需要教师具有相关能力。
这种选择信息的能力最主要是指教师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检索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使用各种媒介技术对媒介信息进行储存的能力。这是教师是否适应信息化生存方式的基本检验指标。[2]
第四,教师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合理、有效运用媒介信息的主要表现。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遴选富有教育意义和真理性的知识并以最优化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利用媒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教师反思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对信息的价值、信息的真伪、信息的利弊进行评估的能力,这是教师使用媒介信息的前提,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最高要求。
第六,教师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所在。每一个社会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作为教师,要做到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在规范自身传播行为的同时,规范青少年学生的传播行为并通过课堂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具有较强的媒介整合与传播能力,从而能将媒介素养与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三、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及最高目标。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要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与技能,还在于使其能将这种认识、理解媒介,选择、整合媒介,以及评估、质疑媒介的素养通过各种显、隐性课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因此,教师媒介素养应从感知、理解能力,选择、整合能力,以及反思、传播能力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提升路径及策略。
1.提升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有3个层次:第一,教师能辨认和识别媒介所呈现的信息,知道信息表达的“是什么”;第二,能够理解媒介所呈现信息的内涵,掌握其信息传播者的真正意图,知道它是“为什么”;第三,在整体感知媒介信息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认知融会贯通信息呈现的方式,深入理解信息是“怎么样”将其影响作用于人的,在理解媒介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地“近用媒介”。
根据对中山市黄圃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教师都知道信息表达的“是什么”,但在理解“为什么”及“怎么样”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此,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去提升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第一,加强组织教师业务学习,通过“每周教师例会”“每月读一本书”“教师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哲学思想和全局意识,逐步培养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感知的媒介信息,及时关注最新的教育改革动态,学习“全教会”“省教会”会议精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改革十大任务”,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及时将媒介信息与学科教学融会贯通,真正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的能力有2个层次:第一,能根据一个主题选择最适用的媒介去搜集信息;第二,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精加工、妙处理”,并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根据对中山市黄圃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第一,教会教师合理、巧妙地选择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引导教师进行阅读和学习。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安排本校的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的选择、使用问题,并可以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校本培训。
第二,注重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能方面的培训,开发其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及创造的能力,使其能将原有的教案进行个性化改造,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将恰当的媒介信息资源和有效的媒介手段整合于教学活动中。
3.提升教师反思、传播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反思、传播媒介信息能力也体现为2个层次:第一,懂得分析媒介信息的价值、会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能评价媒介信息的利弊;第二,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在规范自身传播行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来规范学生的传播行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作为中山市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学校,黄圃镇对甫小学在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方面作了以下的努力。
第一,加强引领教师同伴间的互助学习。为达到“懂分析媒介信息的价值”“会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能评价媒介信息的利弊”等目标,学校相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讨论交流会,使教师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和提升其反思、传播信息的能力。
第二,开展以学科组为单位的主题研修活动,对“什么样的信息能够传播、怎么传播、怎样达到传播的最佳状态”“怎样规范自身的行为以促进学生正确行为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主题研修活动,教师的传播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并具有了“再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目前,广东省中山市正在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引起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也正在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山市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考察与学习,相信不远的将来,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中山遍地开花。
注释:
①基金项目: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媒介素养支撑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1004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Thoman.Skill
一、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做了如下的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本文认为,媒介素养是社会人在感知、理解媒介,选择、整合媒介以及反思、运用、创造媒介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媒介素养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作为社会人,教师应具有基本的媒介知识与能力,用以在媒介化社会中合理思辨和有效传播信息;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具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具有较高的选择媒介、整合媒介、设计媒介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媒介传播能力,掌握多样的媒介呈现方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二、教师媒介素养的基本构成
从媒介素养的定义及教师媒介素养的3方面内涵可以看出,教师媒介素养应包括对媒介的感知、理解能力,选择、整合能力以及反思、传播能力6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教师感知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基本素养。如同每一名社会人一样,教师每天也都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媒介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感觉并描绘出信息所呈现的具体形状或者运动状态,并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基础。
第二,教师理解信息的能力。这是“为人师”的前提。也就是说,教师要能运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并结合自身的知识对媒介信息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情感态度等进行辨别,揭示传播信息者的真正意图,从而正确理解媒介信息。
第三,教师选择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在新媒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每天面对各种不同的媒介信息,分辨哪些信息是要阅读的,哪些信息是可以自动放弃的,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哪些可以作为正面材料教育学生,哪些可以作为反面材料警示学生,都需要教师具有相关能力。
这种选择信息的能力最主要是指教师能使用各种不同的媒介检索出自己所需的信息,并使用各种媒介技术对媒介信息进行储存的能力。这是教师是否适应信息化生存方式的基本检验指标。[2]
第四,教师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合理、有效运用媒介信息的主要表现。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世界里遴选富有教育意义和真理性的知识并以最优化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利用媒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教师反思信息的能力。也就是教师对信息的价值、信息的真伪、信息的利弊进行评估的能力,这是教师使用媒介信息的前提,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最高要求。
第六,教师传播信息的能力。这是教师媒介素养的核心所在。每一个社会人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作为教师,要做到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在规范自身传播行为的同时,规范青少年学生的传播行为并通过课堂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媒介素养,需要具有较强的媒介整合与传播能力,从而能将媒介素养与自己所教学科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三、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策略
帮助青少年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是提升教师媒介素养、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及最高目标。提升教师媒介素养不仅在于要让教师掌握基本的媒介知识与技能,还在于使其能将这种认识、理解媒介,选择、整合媒介,以及评估、质疑媒介的素养通过各种显、隐性课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因此,教师媒介素养应从感知、理解能力,选择、整合能力,以及反思、传播能力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提升路径及策略。
1.提升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有3个层次:第一,教师能辨认和识别媒介所呈现的信息,知道信息表达的“是什么”;第二,能够理解媒介所呈现信息的内涵,掌握其信息传播者的真正意图,知道它是“为什么”;第三,在整体感知媒介信息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认知融会贯通信息呈现的方式,深入理解信息是“怎么样”将其影响作用于人的,在理解媒介的基础上去进一步地“近用媒介”。
根据对中山市黄圃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教师都知道信息表达的“是什么”,但在理解“为什么”及“怎么样”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此,我们应从如下几方面去提升教师感知、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第一,加强组织教师业务学习,通过“每周教师例会”“每月读一本书”“教师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哲学思想和全局意识,逐步培养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第二,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注重与同伴交流自己所感知的媒介信息,及时关注最新的教育改革动态,学习“全教会”“省教会”会议精神,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改革十大任务”,关注学科发展动向,及时将媒介信息与学科教学融会贯通,真正将媒介素养教育落实到课堂上。
2.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的能力有2个层次:第一,能根据一个主题选择最适用的媒介去搜集信息;第二,能够将搜集到的信息“精加工、妙处理”,并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
根据对中山市黄圃镇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第一,教会教师合理、巧妙地选择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引导教师进行阅读和学习。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安排本校的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介的选择、使用问题,并可以利用教师业务学习时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校本培训。
第二,注重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技能方面的培训,开发其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及创造的能力,使其能将原有的教案进行个性化改造,探索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教学目标将恰当的媒介信息资源和有效的媒介手段整合于教学活动中。
3.提升教师反思、传播媒介信息能力的策略
教师反思、传播媒介信息能力也体现为2个层次:第一,懂得分析媒介信息的价值、会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能评价媒介信息的利弊;第二,能够正确、有效地利用媒介传播信息,在规范自身传播行为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来规范学生的传播行为,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作为中山市媒介素养教育的实验学校,黄圃镇对甫小学在提升教师选择、整合媒介信息能力方面作了以下的努力。
第一,加强引领教师同伴间的互助学习。为达到“懂分析媒介信息的价值”“会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能评价媒介信息的利弊”等目标,学校相继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讨论交流会,使教师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培养和提升其反思、传播信息的能力。
第二,开展以学科组为单位的主题研修活动,对“什么样的信息能够传播、怎么传播、怎样达到传播的最佳状态”“怎样规范自身的行为以促进学生正确行为的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主题研修活动,教师的传播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并具有了“再学习”的热情与动力。
目前,广东省中山市正在进行有组织、大规模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培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引起了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教育局、市教师进修学院也正在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山市的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考察与学习,相信不远的将来,媒介素养教育会在中山遍地开花。
注释:
①基金项目:中山市教育科研课题“媒介素养支撑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1004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Elizabeth Thoman.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