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试验是生物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分组性的学生试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提高他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是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教育的重要方式,本文首先阐明了分组试验和素质教育的关系,然后从高中生物试验入手。重点从四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分组试验的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分组性试验的效率,从而与新的《生物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相适应。
生物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新教程改革后,《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教材,把“观察”、“试验”、“探究”、“讨论”、“调奁”等几乎都纳入每一章节的内容中,然而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学校,试验课往往成了讲述课,那种以讲代做。甚至以练代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制约着新教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学生的分组性试验在生物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组试验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协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而分组试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高中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试验”中。试验目的是,通过模拟试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任务分开,一个学生拿桶,一个拿彩色乒乓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试验,试验时,两个小桶内各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如果甲桶中的小球代表的是雄配子,乙桶中小球代表的是雌配子,那么,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雄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然后让一位同学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另外一位同学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这就表示雌、雄配子随即结合成合子。按上诉方法重复做50~100次,便可计算三种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如果时间允许,两个学生可互换角色。这样通过同组学生的相互分工合作,不仅能理解课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而且通过亲眼目睹试验现象。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对事物的直观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而试验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分组试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学生自主的交流、观察、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因此能培养学生分析试验现象、试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试验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多动脑、注意观察、多问为什么:其次,实验后要交流成败优劣的原因和经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和交流中不断分析判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归纳、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不要仅仅追求实验达到成功的效果。如在做高中生物[试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时。某组同学按要求在1、2号两试管内分别注入2毫升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溶液,然后在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并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将两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分钟。观察两试管的颜色变化,结果两试管都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我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分析、同学们发现是由于缺少60度的水浴加热这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试验原理、试验技能,更主要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是播放试验录像、讲解、背诵所无法达到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三、学生分组试验有利于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去模仿、去比较、去尝试、去创新,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试验,允许学生试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当然放手试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目的去试验、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试验经验并分析得出结论。从试验中体会出知识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做试验前思考,有那些因素将会影响试验结果,有的提出过氧化氢的浓度、过氧化氢是否变质,有的提出肝脏是否新鲜及肝脏研磨液的浓度;教师可再提出试验时应注意那些事项,如卫生香放置的位置、两试管应如何比较等。显然,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既表现出了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又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另外,学生在分组试验过程中,除了得到教师的部分提示和指导外,主要靠自己或小组合作、讨论开动脑筋去设计试验方法、步骤,甚至自己找试验器材,并在试验过程中或结束后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和错误。因此分组试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验室、试验器材配备不足的矛盾。
由于分组试验是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有限制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试验,而不是教师规定完整的试验原理、试验步骤后再由学生去做验证性的试验。因此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为了计划试验或解决试验过程所出现的问题,会通过看课本、找资料、交流、合作等各种方式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但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生物实验室、试验器具配备落后、简陋、不足,几个、甚至几十个班仅配有一间实验室,许多实验器材仅够一个小组几个人的试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就成了空话,特别是有的试验需要几天或更长的,这种试验更无法在实验室进行。但多数试验所用的器具都较简单、试验步骤不复杂,这些试验在教师指导下,可由学生自己寻找替代器具在课前试验,能力较低的同学可在课后补做。这样就可解决学校硬件上的不足给试验带来的影响。
总之,生物试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分组性的学生试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教师应经常强调学生试验的重要性,并给于一定的指导、培训。更重要的要做好试验后的检查、交流,避免流于于形式。这样才能达到试验目的,实现试验效果,从而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引注和参考资料
[1]
生物《高中新课标》(人教版)
[2]高中生物试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3]高中生物试验十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试验验”。
[4]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验的思考,中国生物教学网。
生物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特别是新教程改革后,《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因此,新的高中生物教材,把“观察”、“试验”、“探究”、“讨论”、“调奁”等几乎都纳入每一章节的内容中,然而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有一些学校,试验课往往成了讲述课,那种以讲代做。甚至以练代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制约着新教程改革的进行。因此,学生的分组性试验在生物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分组试验有利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协作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而分组试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在高中生物“性状分离比的模拟试验”中。试验目的是,通过模拟试验,认识和理解基因的分离和随机结合与生物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任务分开,一个学生拿桶,一个拿彩色乒乓球,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试验,试验时,两个小桶内各放有两种色彩的小球各10个,并在不同色彩的球上分别标有字母D和d。如果甲桶中的小球代表的是雄配子,乙桶中小球代表的是雌配子,那么,甲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雄配子;乙桶中的D小球与d小球,就分别代表含基因D和含基因d的雌配子。摇动甲、乙小桶,使桶内小球充分混合,然后让一位同学从两个小桶内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另外一位同学记录下这两个小球的字母组合。这就表示雌、雄配子随即结合成合子。按上诉方法重复做50~100次,便可计算三种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如果时间允许,两个学生可互换角色。这样通过同组学生的相互分工合作,不仅能理解课本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合作的重要意义,而且通过亲眼目睹试验现象。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求知的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因此对事物的直观认识是非常必要的。而试验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分组试验过程中通过小组。学生自主的交流、观察、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得到了发挥,因此能培养学生分析试验现象、试验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当然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学生分组试验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多动脑、注意观察、多问为什么:其次,实验后要交流成败优劣的原因和经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和交流中不断分析判断,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分析、归纳、判断能力不断提高,不要仅仅追求实验达到成功的效果。如在做高中生物[试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的实验时。某组同学按要求在1、2号两试管内分别注入2毫升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溶液,然后在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新鲜的淀粉酶溶液,并分别加入2ml斐林试剂,将两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分钟。观察两试管的颜色变化,结果两试管都没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我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经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分析、同学们发现是由于缺少60度的水浴加热这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试验原理、试验技能,更主要是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当然是播放试验录像、讲解、背诵所无法达到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养成爱动脑的习惯。
三、学生分组试验有利于放开学生手、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去模仿、去比较、去尝试、去创新,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试验,允许学生试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当然放手试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一定目的去试验、去探究,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试验经验并分析得出结论。从试验中体会出知识来,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时,教师可提示学生做试验前思考,有那些因素将会影响试验结果,有的提出过氧化氢的浓度、过氧化氢是否变质,有的提出肝脏是否新鲜及肝脏研磨液的浓度;教师可再提出试验时应注意那些事项,如卫生香放置的位置、两试管应如何比较等。显然,学生在试验过程中既表现出了探究科学的积极性,又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另外,学生在分组试验过程中,除了得到教师的部分提示和指导外,主要靠自己或小组合作、讨论开动脑筋去设计试验方法、步骤,甚至自己找试验器材,并在试验过程中或结束后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和错误。因此分组试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实验室、试验器材配备不足的矛盾。
由于分组试验是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有限制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试验,而不是教师规定完整的试验原理、试验步骤后再由学生去做验证性的试验。因此学生在试验过程中,为了计划试验或解决试验过程所出现的问题,会通过看课本、找资料、交流、合作等各种方式寻找解决的办法,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另外,近几年尽管我国的教育条件有所改善。但在许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生物实验室、试验器具配备落后、简陋、不足,几个、甚至几十个班仅配有一间实验室,许多实验器材仅够一个小组几个人的试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试验就成了空话,特别是有的试验需要几天或更长的,这种试验更无法在实验室进行。但多数试验所用的器具都较简单、试验步骤不复杂,这些试验在教师指导下,可由学生自己寻找替代器具在课前试验,能力较低的同学可在课后补做。这样就可解决学校硬件上的不足给试验带来的影响。
总之,生物试验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分组性的学生试验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教师应经常强调学生试验的重要性,并给于一定的指导、培训。更重要的要做好试验后的检查、交流,避免流于于形式。这样才能达到试验目的,实现试验效果,从而与素质教育相适应。
引注和参考资料
[1]
生物《高中新课标》(人教版)
[2]高中生物试验五“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3]高中生物试验十一“性状分离比的模拟试验验”。
[4]对新课程背景下试验的思考,中国生物教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