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授予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会学”呢?我认为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授之以渔 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老师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一、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
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时,有部分学生害怕问题,觉得问题都是很难的,我不会做,我不思考了;有部分学生懒于思考,舒服地坐在位置上等待别人的答案,等待同学、老师总结出方法后灌输给他们,这些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此以往,他们的脑子就越来越“锈”,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题目更是不知所措,难以招架。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应该从简单明了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简单明了的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思考的乐趣。把简单的问题抛给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再次,把表扬送给爱思考的孩子。表扬是孩子上课的动力,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思考进行到底,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中,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渴望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只一味地接受知识,那他们只能成为一个被动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一个学习的主动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获得知识比接受知识更可贵。
二、在动手操作体验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学数学应该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仅仅知道了这个公式,题目会做了,但不会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好比纸上谈兵。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数较大数时,两个两个地数是比较好的方法。我拿出了83本数学练习本,先让小朋友们凭感觉说说你觉得几本几本数,数起来又快又对。有学生说一本一本地数,有学生说两本两本地数,有学生说五本五本地数,有学生说十本十本地数。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哪种方法好,决定分别让学生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数数。用了15分钟的时间,终于得出结论:一本一本地数,准确率高但速度慢;五本五本地数,速度较快,但是准确率低;十本十本地数其实就是在经历一本一本数的过程;而两本两本地数,速度快,准确率高。在数的过程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你拥我抢地来数,没轮到的小朋友个个瞪大了眼睛,帮着一起数,等着揭晓最后结果。经历了这一实验,小朋友们也心服口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两本两本数的优势。更可喜的是:发现学生在平时碰到数的事都会用2个2个数的方法了。虽然浪费的时间不少,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对未来生活有用的数学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的方式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把书读得更灵活,更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获得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科文化的浸润,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三、让学生在“质疑”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都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問与思考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去克服问题,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而作为老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要抓住题意,在点子上引导。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从山上到山下的路程300米,小明上山每分走40米,下山每分走60米,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学习时我引导学生针对“平均”这个词质疑,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求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不用两个速度的和除以2,而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要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大家纷纷举手“释疑”,经过讨论,使生疑的同学弄清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巩固了知识。从学生课堂讨论可以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学会质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思维。
综上所述,给学生“授之以渔”,一定要在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授之以渔 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老师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一、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
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时,有部分学生害怕问题,觉得问题都是很难的,我不会做,我不思考了;有部分学生懒于思考,舒服地坐在位置上等待别人的答案,等待同学、老师总结出方法后灌输给他们,这些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此以往,他们的脑子就越来越“锈”,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题目更是不知所措,难以招架。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应该从简单明了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简单明了的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思考的乐趣。把简单的问题抛给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再次,把表扬送给爱思考的孩子。表扬是孩子上课的动力,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思考进行到底,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中,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渴望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只一味地接受知识,那他们只能成为一个被动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一个学习的主动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获得知识比接受知识更可贵。
二、在动手操作体验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学数学应该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仅仅知道了这个公式,题目会做了,但不会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好比纸上谈兵。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数较大数时,两个两个地数是比较好的方法。我拿出了83本数学练习本,先让小朋友们凭感觉说说你觉得几本几本数,数起来又快又对。有学生说一本一本地数,有学生说两本两本地数,有学生说五本五本地数,有学生说十本十本地数。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哪种方法好,决定分别让学生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数数。用了15分钟的时间,终于得出结论:一本一本地数,准确率高但速度慢;五本五本地数,速度较快,但是准确率低;十本十本地数其实就是在经历一本一本数的过程;而两本两本地数,速度快,准确率高。在数的过程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你拥我抢地来数,没轮到的小朋友个个瞪大了眼睛,帮着一起数,等着揭晓最后结果。经历了这一实验,小朋友们也心服口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两本两本数的优势。更可喜的是:发现学生在平时碰到数的事都会用2个2个数的方法了。虽然浪费的时间不少,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对未来生活有用的数学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的方式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把书读得更灵活,更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获得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科文化的浸润,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三、让学生在“质疑”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都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問与思考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去克服问题,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而作为老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要抓住题意,在点子上引导。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从山上到山下的路程300米,小明上山每分走40米,下山每分走60米,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学习时我引导学生针对“平均”这个词质疑,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求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不用两个速度的和除以2,而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要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大家纷纷举手“释疑”,经过讨论,使生疑的同学弄清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巩固了知识。从学生课堂讨论可以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学会质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思维。
综上所述,给学生“授之以渔”,一定要在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