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rgul2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授予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不仅应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智慧技能,而且应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学习,也就是要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才能适应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会学”呢?我认为必须给学生“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正确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授之以渔 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老师教学的目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也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把"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精神贯穿我们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习,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将知识融会贯通。
  一、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
  在课堂上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教师把一个问题抛给学生时,有部分学生害怕问题,觉得问题都是很难的,我不会做,我不思考了;有部分学生懒于思考,舒服地坐在位置上等待别人的答案,等待同学、老师总结出方法后灌输给他们,这些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长此以往,他们的脑子就越来越“锈”,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差,对于课堂上、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新题目更是不知所措,难以招架。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应该从简单明了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简单明了的问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积极思考的乐趣。把简单的问题抛给这些孩子,使他们能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再次,把表扬送给爱思考的孩子。表扬是孩子上课的动力,表扬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将思考进行到底,在老师的不断表扬中,满足了学生的虚荣心,他们渴望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思考的积极性。最后,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数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学生只一味地接受知识,那他们只能成为一个被动者,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一个学习的主动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获得知识比接受知识更可贵。
  二、在动手操作体验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学数学应该学对生活有用的数学。仅仅知道了这个公式,题目会做了,但不会运用于生活中,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好比纸上谈兵。在教学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数》时,为了让学生体验数较大数时,两个两个地数是比较好的方法。我拿出了83本数学练习本,先让小朋友们凭感觉说说你觉得几本几本数,数起来又快又对。有学生说一本一本地数,有学生说两本两本地数,有学生说五本五本地数,有学生说十本十本地数。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哪种方法好,决定分别让学生用以上四种方法进行数数。用了15分钟的时间,终于得出结论:一本一本地数,准确率高但速度慢;五本五本地数,速度较快,但是准确率低;十本十本地数其实就是在经历一本一本数的过程;而两本两本地数,速度快,准确率高。在数的过程中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你拥我抢地来数,没轮到的小朋友个个瞪大了眼睛,帮着一起数,等着揭晓最后结果。经历了这一实验,小朋友们也心服口服,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两本两本数的优势。更可喜的是:发现学生在平时碰到数的事都会用2个2个数的方法了。虽然浪费的时间不少,但是学生真正学到了对未来生活有用的数学这才是最重要的。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现代学习的方式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把书读得更灵活,更主动。所以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获得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获得学科文化的浸润,获得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三、让学生在“质疑”中领悟到数学思考的方法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都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注重在学习中的提問与思考非常重要。因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动脑筋去克服问题,才是真正学会学习,因而作为老师,必须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启发学生质疑,要抓住题意,在点子上引导。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从山上到山下的路程300米,小明上山每分走40米,下山每分走60米,求小明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学习时我引导学生针对“平均”这个词质疑,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求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不用两个速度的和除以2,而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这个问题提得好,提到了要点,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讨论,大家纷纷举手“释疑”,经过讨论,使生疑的同学弄清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数量关系,巩固了知识。从学生课堂讨论可以看出来,学生开动脑筋,学会质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思维。
  综上所述,给学生“授之以渔”,一定要在钻研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着眼于能力的培养与方法的掌握,使学生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得到落实。
其他文献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
【摘 要】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和发展环境,决定了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劳动力分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教育从之前的重视学生数量的培养逐渐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从民族地区的现状出发,对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等职业技术院校 就业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教育目标就
【摘 要】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高校是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流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基础,还需具备强健的体魄,高校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健康教育重任,重视高校体育教学,全面提高人才的身体素质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抉择,高校体育教学为了更好的适应时代发
【摘 要】《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中所说:“物种的灭绝是一个自然过程,但目前人为的活动大大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物种一旦灭绝,便不可再生,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将成为医药卫生保健、工业方面的根本危机,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可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  【关键词】生物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重要性  将环境教育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之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学论教”的教学理念已经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目前,有很多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致力于学案编写的研究。所谓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获取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工具和载体,把教学的重心由原来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具有“导学”的功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少数民族地区学汉语文,培养能用双语教学的教师是关键,汉语文作为二语言教学,应提高汉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双语教学。  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文素养,要激励学习汉语文的兴趣,学生的學习用双语教学中能翻译本民族的语言来表达出汉语文的内容和它的作用,汉语文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朗读
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这并不是喊在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现代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众多一线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我们应该变过去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今天的“学海无涯乐行舟”。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份快乐,关键需要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