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一“课”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boy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初想写这个话题的时候,是学校请来市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来校讲座而引起的,他的一句话让我浮想联翩,他说:“学生的轻负荷、高质量,不应该是教师的高负荷换来的。”他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但我想,他既然这样讲也就有他的道理。“轻负荷,高质量”作为我校的教学理念,也是当前社会对教育的一种呼唤,国家教委也屡次提出学校要为学生“减负”,社会各界也认识到减负的重要性。必须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少重复机械的作业,同时也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减负”措施。
  然而,体育却被人们关心甚少,因为,体育没有了作业,也没有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活动。那么,体育要不要减负呢?减负后,作为体育要做些什么呢?怎样去开展学校体育工作?这都是值得去深思的问题。
  体育课要不要减负?体育课作为一种室外活动课,学生是非常喜欢的,然而,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这些方面问题:
  首先是在教师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心里曲线而进行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练而无趣;其次是为了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最后是教师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内容长期不变,顽固僵化,不能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去教学,使学生练而无劲。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学习兴趣。
  “症”是找出来了,关键是要对“症”下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是这样去做的。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做到整齐划一,一是教师的控制欲太强;二是怕“放”出问题来。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外在形式看起来很认真、听从指挥,而实际表现却是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缺乏情感的体验。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是没有学习效率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而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放”出兴趣、“放”出效率来。
  每个新的学期开始,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抓纪律,要不以后的课堂纪律可就不好收拾。就这样反复地课堂常规、队列队形训练,及严格的要求,学生的课堂纪律却是做到了很好,也能够有序地进行练习。但同时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师过多地把精力花在训练学生纪律性上了,所以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感觉特别累;但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怎么好,本该是一项好玩的游戏活动,结果学生却反应漠然,动作迟钝,缺乏合作意识等。在上一节跳绳课,我一改原来教学方式(教师教学生学),在简单讲完练习方法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淡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更像一位朋友,一位帮助者。此时的学生,表现比以往都有要积极,一节课下来,都满身大汗,表情愉悦,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课堂中了。虽然还有几位调皮的学生,可在大家的感染下,也变得积极起来。这样的教学效果我当初没有预想到的,其实,我只是把身分改变了一下,由一名教育者变成一名帮助者,而我的学生成了需要被帮助者;学生也由原来“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烦心纪律,学生也不再压抑,当然学习的效率就高了,教师和学生也就不存在了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了。
  二、选择适合个性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在体育课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过分的强调知识、技巧技能的学习,进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要么就是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在身心上的负担,进而形成厌学的心理。曾经有这样一件小故事: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小男孩,在他爸爸的指导下,拿着一个大篮球使劲地往篮筐里扔,但却一次次地失败了,他竞没有一次能把球碰到篮筐上,最后,索性一脚踢飞了球。这样的投篮对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有兴趣吗?——他根本体会不到篮球运动的快乐。这就好像我们在上小学低年级的篮球课时,如果你采用训练专业队的方法和要求来训练他们的话,我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自然就会被磨灭掉了。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业务,扩大知识面,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性化“需求”中探索、发展;其次,制定好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中也会出现一些学生不爱学的教材,比如:队列队形练习、田径等。但如果是我们教师为了完成某种考核、考察的达标要求,而拼命把体育课上成身体素质训练课的话,那么,恰如其反的是学生会越来越不爱学,进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产生抵触情绪。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我的解决办法,不应该是强加,而是诱导,利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主题、情景、竞赛、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向左、右转”的课时,我采用了游戏化教学法,用“反口令”的游戏进行教学,做错的学生将会受到一点小小的“惩罚”,而在上“齐步走”的课时,我创设的“红灯绿灯”的情景游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齐步走”而且又熟悉了交通规则,提高的安全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建立融洽的情感氛围
  融洽的师生情感,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师生间架起情感的桥梁,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并在课堂中要善用鼓励评价,及时、准确的表扬,远比批评的效果好。学习的氛围好,学生自然也就学得轻松了。
  体育运动作为大众娱乐健身的活动,被人们接受喜爱,那么,体育课就更没有理由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我想,一切为了学生,学生学得轻松了,事半功倍了,教师自然也就教得轻松了,这应该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510000)
其他文献
1  曾經的我,极其怕水,别说是深海了,就连一个小池塘,我都不敢靠近,唯恐会出现什么可怕的东西把我拉入水中。可偏偏这样的我,又极其热爱水里的生物。  全家一起度假时,唯独我死死地抱着椅子不肯下水。此时,外婆会搂我入怀,伸手抓起一只饱满的螃蟹,先用剪子敲开大闸蟹的蟹螯,小心地用牙签剔出藏在蟹爪里的肉,整条肉“哧溜”一下,过了放了姜的醋,最后被轻巧地送进我的嘴里。  满黄的螃蟹、清新的姜醋,构成了我对
那天,漂亮的妈妈罗莎带着八岁的儿子西蒙外出旅游。这是西蒙第一次出远门,小家伙又蹦又跳,看起来兴奋极了。  当他们来到日人流量达10万人的纽约地铁站时,西蒙东瞅瞅,西看看。显然,他对一切都充满了陌生和好奇。他对罗莎说:“妈妈,我的单车有两个轮子,我想知道地铁有几个轮子?”  “啊?”罗莎被问住了。此前,罗莎从未想过地铁有几个轮子。可是,看到西蒙求知的眼神,她又不忍心破壞孩子的兴致,便拉着西蒙紧走几步
北京姑娘尚碧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录音专业,在学校时,她就参加过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和歌剧等演出的录音工作。刚上大一时,她的理想特别丰满,力求在同期录音的过程中实现完美的音色和优秀的现场空间感。  但后来在一次次的实习过程中,尚碧晴被频频告知:演员话筒贴的位置要配合服装,演出的拾音系统必须迁就灯光和摄像部门,摄像时收音话筒不许外露……她才发现,原来声音在演出中从来都不是主角,要服从的东西太多了。这种强烈
大巴山深处落后地区的万源市,2010年中学生物新课改全面实施,让人欢喜让人忧:有欢呼雀跃的,认为它如春风让学校生机盎然;有不置可否的:认为它是新瓶装旧酒,“目标、教材是新的,课堂教学却涛声依旧”;“高考指挥棒不倒,你吼课改轰轰烈烈,我搞应试有声有色”……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势在必行吗?有何建议?  一、新课程改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知识经济时代对“后备军”提出更新更高要求。“21世纪是生物科技领
摘要:2013年5月23日笔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盐城市教育局在阜宁开设的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比赛观摩课的学习。笔者一连听了八节课,学习感触很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效课堂建设在教育界成为每个教师思考并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改革的根本是更新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给他们以自主发展的空间,其主要形式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正是形式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有效小组合作
1996年2月,我回了老家一趟。第二天凌晨四点钟,我就起了床,开车去上班。头一天下了一场雪,路很滑,所以我开得特别慢。开到一个路口,我刚准备转弯时,前面一辆高速行驶的大巴突然打滑了。它占了两个车道,横着朝我冲过来,我无法变道,也不敢踩刹车。  一阵刺耳的金属碰撞声过后,一股巨大的力量向我袭来。我的脑袋撞在了仪表盘上,还好我的手起到了缓冲作用。我的整个身体都被抛向前方,但安全带把我扯了回来。当我抬起
在纽约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一棵树在夜色中闪闪发光,像挂着许多小星星。如果你走近一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树,而是一座树形建筑。树枝是一些金属框架,玻璃密封的生物箱里种植着各种蔬菜,甘藍、白菜、韭菜……在箱内LED灯光的照射下,水灵灵的,看起来格外诱人。  这棵树名叫格拉希尔,是北欧神话传说中“众神之中最美的树”。挪威建筑师安德烈亚斯曾看到一组统计数据:用于农业的耕地只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7%,而且这个
前段时间,两封“嘲讽式感谢信”在互联网上“走红”,事情起因是天津与榆中举办了一次“手拉手”活动后,兰州市榆中县周前学校的学生给天津同学的回信,内容不仅没有丝毫感激之情,反而还充斥着调侃、嘲讽,甚至辱骂。捐赠者读信后非常不满,大多数网友也认为,受捐对象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学校、家长对此都有责任。  这些年来,社会各界为贫困学子献爱心的事屡见不鲜,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行为,也实实在在帮助了很多人,
老树枝丫纵横,缕缕斜阳顺着叶间的缝隙,往下倾泻。在南锣鼓巷西大街,一幢古朴的四合院里,泓波杨府的天桥艺人登上舞台,个个展示着自己的拿手绝活,绝技高超的他们不时引来台下观众拍案叫绝。吆喝阵阵,掌声迭起,古老的天桥艺术在此绵延传递,在岁月泛黄的画卷中,泓波杨府已然载入老北京的历史记忆。  关于老北京的故事,应该从南锣鼓巷说起。始建于元大都时期的南锣鼓巷,棋盘式的建筑布局,给人以规整的感觉。整个南锣鼓巷
在北太平洋某处,洋面以下约2000米有一个区域,这个区域被澳大利亚的海洋学家卡斯米尔·德拉维尼称为“阴影区域”。他表示,此处的海水已经有1000至2000岁的年龄了。而且,令科学家着迷的是,这个“阴影区域”的海水在漫长的时间里和其他部分的海水几乎没有交换过。  如同人一样,海水也有年龄,海洋学家通常用碳-14年代测定法来测定海水的年龄。所谓碳-14年代测定法,是一种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其原理是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