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2021年广东省语文中考作文命题极为简练,无题目、无导语、无提示:“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唯一的要求就是文章最后必须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所以,这应该是一篇叙写“少年”的文章,可以写一个少年,也可以写几个少年,以描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抒情议论。
什么才是少年“應有的模样”?题目的“应有”蕴含着浓浓的正能量:追求理想、积极进取、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直面艰苦、正视挫折、珍惜光阴、勤奋努力、勤俭节约、团结友善……具有这些“品格”“精神”“气质”的模样,就是“应有的模样”。我们可以选取能够表现某一方面的素材,不必面面俱到。
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叙写“少年模样”,不是仅写出其外貌,而必须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所作所为,要具体、清楚,注意展示在某种情境下这“少年”的特出表现(这是题目“才是”的要求),注重细节描写。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2021年广东中考作文,我们向全省部分骨干教师约稿点评部分2021届考生的优秀作文,制成两期专辑,集中展示。
真题再现
(2021·广东)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佳作展示
(一)敢于担当的模样
广东一考生
最后一次与你们送别,我望着你们微笑的样子,想起敢于担当的你们——那是你们最好的模样。
我们的舍长平时总是和乐而温柔的。在寝室里每当我有什么困难,她总是乐于伸出援手。她与我们宿舍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很好,但一到睡觉的时间,她就会闷着声音在黑暗中不轻不重地下令:“安静。”我们总是安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她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而“纪律”二字,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有一次,我们熄灯后还在说话聊天,被宿舍值日老师登记了。第二天,班主任批评我们,我们面面相觑,不敢吭声。那天晚上没有参与聊天的她,却先站出来说:“老师,我作为舍长,没有管理好纪律,是我的问题。”看着她挺直的背脊,我想,这是我们该有的模样——一个少年应有敢于担当的操守,无论犯了怎样的错,都要有承认、改过的勇气。
我们的卫生委员一向是班里不起眼的存在。他成绩平平,平时上课也不会争着举手发言,从没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他最令我们佩服的是他的负责和坚持。卫生委员职务空缺,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个又脏又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只有他偷偷地给老师递了纸条:“老师,我可以。”于是,他每天放学都留到最晚一个走,或许对于他来说,做好这一份工作,比口头上太多太多的“能干”都更有意义。那天,他众望所归地戴上了团徽。阳光为那枚徽章镀上一道耀眼的金边。他昂着头走着,好像怀揣了所有的骄傲和挺拔——这是少年应有的模样啊,敢于担当别人不愿意担当的责任,珍藏那一份对使命的初心,是比取得再优异的成绩都更不平凡的模样。
七月流火,盛夏蝉鸣,到如今——我们从散漫到学会纪律,从逃避到学会担责,我们这群逐渐长大的少年啊,青春岁月,少年正好。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文章选材巧妙,全文通过两件发生在少年身上的小事,从敢于担当的一面,鲜活地勾勒出当今少年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
文章叙事生动。美好的少年往事行云流水般在小作者的笔底涓涓流出,人物形象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叙之中逐渐显得清晰立体、血肉丰满。“挺直的背脊”“他昂着头走着,好像怀揣了所有的骄傲和挺拔”,文字简练却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叙中有议,笔法多姿。“一个少年应有敢于担当的操守,无论犯了怎样的错,都要有承认、改过的勇气”“敢于担当别人不愿意担当的责任,珍藏那一份对使命的初心,是比取得再优异的成绩都更不平凡的模样”等议论性的抒情随描叙自然生发,精要庄重,彰显精神,突出主旨。
(点评教师: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 吴慧玲)
(二)我是自己的掌舵人
广东一考生
夜,没那么深沉了,天空的紫色正渐渐淡去,透出模糊的光亮。
桌上铺着零散的稿纸,黑色的字迹蚂蚁般趴在纸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愈显昏黑。一篇征文稿件,在我无数次笨拙的修改下似乎了无生气。
我早已从原先信心满满转为无可奈何,我放下笔,叹了口气,侧头猛然遇见镜子里的自己。脸上少了十四五岁少年应有的意气、笑容,竟然在灯火之下毫无生气。我不禁有些吃惊:初三的自已,何时成了这般模样?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熟悉而又陌生:镜子里的宇宙,等不来迁就……
是不是我也在等生活迁就自己呢?我一个震悚,不,我不应该等别人,我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心中模样,去成为会发光的灯火。
从窗外吹进来的晚风散出花的清香,带进了夜的柔和与清凉,抚摸着我杂乱的心绪,催促我思想复苏,点亮我心中的火光。我又拿起笔,我手写我心,笔尖在纸上游走,每个字都是我心中的符号,一笔一画细细雕饰,静静地行走于文字的春天里,看长安花开,听琵琶独奏……
钟表的滴答声里,长夜渐渐淡去,晨星将要离开。落下最后一个句号,我长舒一口气:完成了!我看着工整的纸卷,心里布满阳光。
我侧头又遇见镜子里的自己,她笑容如沐春风,眼底遍布群星,我才是自己的掌舵人,我无须迁就。十五岁的我意气风发,青春,不荒废、不虚度才算圆满。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文章通过回顾征文稿件创作中的一段心路历程,表达了小作者对生活对成长的深度思考。在面对困难“无可奈何”的失落与不甘“等待生活迁就”的思想斗争中,小作者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实现了心灵突围,幡然意识到“我才是自己的掌舵人,我无须迁就”,继而用笃定的行动在“奋笔疾书”中诠释了对“少年应有的模样”的理解。 在鲜明对比中生动细腻地呈现了小作者思想的成长变化,适时穿插的环境描写,映衬了人物心情,增强了情境感和画面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等句式的交错使用,展现了小作者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
(点评教师: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 吴慧玲)
(三)少年的寻根之路
广东一考生
灰雀轻啼,惊起陌头一片柳意。
槲叶满地,风清如许。与父亲行走在老家山间的小径上,清凉薄雾萦绕身旁,褪去人一身烟火气。
“你的根在这,作为客家的少年,你当然要跟着来。”父亲出发前的话语在耳畔回响。于是,我跟随父亲走上这条祭祖的寻根之路,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嘈杂喧闹。
山风在空中哼着婉转的小曲,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踏过遍布苔痕的石板,族冢已然出现在眼前。
父亲开始清扫周围的枯叶,我则摆放着祭品,偶尔视线交错也迅速移开。但我确实从父亲的眼里看出了别样的情感,一丝愁绪,一缕安然,不知为何,我的心里也好像有什么东西暗暗地生根发芽了。
扫完落叶后,父亲拿起一根香,有些臃肿的身躯对着族冢深深地拜了下去,仿佛不只是在祭奠着祖先,更是向哺育了客家人世世代代的大山虔诚地致敬。然而,父亲两鬓的斑白却又在黯淡的石碑前如此刺眼……我不禁眼睛一酸。
忽然,父亲踩到一块青苔,脚下一滑,轻轻“喔”了一声,向后倒去。我下意识地向前,扶住了父亲已不再沉稳的身子。霎时,遥远的回忆骤然清晰,一阵湿热在眼眶周围弥漫——曾几何时,父亲也是这样扶住了将要摔倒的我!
风林静谧,树影斑驳,点点微光却在树丛深处泛起一片盎然生机。父亲回过头,紧紧抓稳了我的肩膀。没有说话,但眼里放出欣慰、感慨的光芒,随后,把香递给了我。
我手指轻颤,小心接过,目光微垂,待抬起时,看着升起的缕缕白烟,我明白了,这就是我所寻找的。古代,客家人因战乱南迁至此,包容的大山接纳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对亲人深沉的爱,就是我们客家人的根。
这份根,在不经意的感动间,从父亲传承到了我的身上,传承到了客家少年的身上。
我学着父亲,拜了三拜,用左手把香插进香炉,与父亲并肩站在一起。扭头,刚好对上父亲温和的目光,一股归属感如阵阵暖流从血脉里淌过。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倦鸟归林,落叶归根。给自己的生命寻一个依托,内心深处也有了大山的影子,正如陶渊明所言:“托体同山阿。”
浮世喧嚣,执守沉甸甸的乡情,做一个有根的人,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深远、选材独特、语言优美的考场佳作。文章以“我与父亲回乡祭祖”为题材,以“少年的寻根之路”為主题,细致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优美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文采斐然。
亮点一:文章的几处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语言凝练优美,用词传神贴切,“灰雀轻啼”“槲叶满地,风清如许”“山风回荡”“云卷云舒”“风林静谧,树影斑驳”等描写,语言典雅,生动贴切而富有表现力,无不营造出一个个唯美诗意的画面。其中还穿插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亮点二:文章文笔细腻,情感真挚。作者描写了父亲“清扫落叶”“祭拜”“跌倒”“与我对望”等行为,十分细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富有画面感,着力表现出父亲对祖先的虔诚,对传统的坚守,对乡情的眷恋,以及“我”在父亲的感染下,油然而生的归属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寻根”。
亮点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叙中有议、议从叙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述生动,描写细腻,感悟真切,议论生辉。行文流畅,点题水到渠成,表现作者娴熟驾驭语言的功底。
(点评教师: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晓珊)
2021年广东省语文中考作文命题极为简练,无题目、无导语、无提示:“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唯一的要求就是文章最后必须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所以,这应该是一篇叙写“少年”的文章,可以写一个少年,也可以写几个少年,以描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抒情议论。
什么才是少年“應有的模样”?题目的“应有”蕴含着浓浓的正能量:追求理想、积极进取、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直面艰苦、正视挫折、珍惜光阴、勤奋努力、勤俭节约、团结友善……具有这些“品格”“精神”“气质”的模样,就是“应有的模样”。我们可以选取能够表现某一方面的素材,不必面面俱到。
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叙写“少年模样”,不是仅写出其外貌,而必须形象生动,有血有肉。所作所为,要具体、清楚,注意展示在某种情境下这“少年”的特出表现(这是题目“才是”的要求),注重细节描写。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2021年广东中考作文,我们向全省部分骨干教师约稿点评部分2021届考生的优秀作文,制成两期专辑,集中展示。
真题再现
(2021·广东)请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佳作展示
(一)敢于担当的模样
广东一考生
最后一次与你们送别,我望着你们微笑的样子,想起敢于担当的你们——那是你们最好的模样。
我们的舍长平时总是和乐而温柔的。在寝室里每当我有什么困难,她总是乐于伸出援手。她与我们宿舍每一个人的关系都很好,但一到睡觉的时间,她就会闷着声音在黑暗中不轻不重地下令:“安静。”我们总是安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她是一个极有原则的人,而“纪律”二字,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可有一次,我们熄灯后还在说话聊天,被宿舍值日老师登记了。第二天,班主任批评我们,我们面面相觑,不敢吭声。那天晚上没有参与聊天的她,却先站出来说:“老师,我作为舍长,没有管理好纪律,是我的问题。”看着她挺直的背脊,我想,这是我们该有的模样——一个少年应有敢于担当的操守,无论犯了怎样的错,都要有承认、改过的勇气。
我们的卫生委员一向是班里不起眼的存在。他成绩平平,平时上课也不会争着举手发言,从没引起大家的注意。然而他最令我们佩服的是他的负责和坚持。卫生委员职务空缺,没有一个人愿意做这个又脏又累、出力不讨好的活儿,只有他偷偷地给老师递了纸条:“老师,我可以。”于是,他每天放学都留到最晚一个走,或许对于他来说,做好这一份工作,比口头上太多太多的“能干”都更有意义。那天,他众望所归地戴上了团徽。阳光为那枚徽章镀上一道耀眼的金边。他昂着头走着,好像怀揣了所有的骄傲和挺拔——这是少年应有的模样啊,敢于担当别人不愿意担当的责任,珍藏那一份对使命的初心,是比取得再优异的成绩都更不平凡的模样。
七月流火,盛夏蝉鸣,到如今——我们从散漫到学会纪律,从逃避到学会担责,我们这群逐渐长大的少年啊,青春岁月,少年正好。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文章选材巧妙,全文通过两件发生在少年身上的小事,从敢于担当的一面,鲜活地勾勒出当今少年最具风采的性格特点和精神气质。
文章叙事生动。美好的少年往事行云流水般在小作者的笔底涓涓流出,人物形象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叙之中逐渐显得清晰立体、血肉丰满。“挺直的背脊”“他昂着头走着,好像怀揣了所有的骄傲和挺拔”,文字简练却生动传神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叙中有议,笔法多姿。“一个少年应有敢于担当的操守,无论犯了怎样的错,都要有承认、改过的勇气”“敢于担当别人不愿意担当的责任,珍藏那一份对使命的初心,是比取得再优异的成绩都更不平凡的模样”等议论性的抒情随描叙自然生发,精要庄重,彰显精神,突出主旨。
(点评教师: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 吴慧玲)
(二)我是自己的掌舵人
广东一考生
夜,没那么深沉了,天空的紫色正渐渐淡去,透出模糊的光亮。
桌上铺着零散的稿纸,黑色的字迹蚂蚁般趴在纸上,在昏暗的灯光下愈显昏黑。一篇征文稿件,在我无数次笨拙的修改下似乎了无生气。
我早已从原先信心满满转为无可奈何,我放下笔,叹了口气,侧头猛然遇见镜子里的自己。脸上少了十四五岁少年应有的意气、笑容,竟然在灯火之下毫无生气。我不禁有些吃惊:初三的自已,何时成了这般模样?我突然想起一句歌词,熟悉而又陌生:镜子里的宇宙,等不来迁就……
是不是我也在等生活迁就自己呢?我一个震悚,不,我不应该等别人,我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心中模样,去成为会发光的灯火。
从窗外吹进来的晚风散出花的清香,带进了夜的柔和与清凉,抚摸着我杂乱的心绪,催促我思想复苏,点亮我心中的火光。我又拿起笔,我手写我心,笔尖在纸上游走,每个字都是我心中的符号,一笔一画细细雕饰,静静地行走于文字的春天里,看长安花开,听琵琶独奏……
钟表的滴答声里,长夜渐渐淡去,晨星将要离开。落下最后一个句号,我长舒一口气:完成了!我看着工整的纸卷,心里布满阳光。
我侧头又遇见镜子里的自己,她笑容如沐春风,眼底遍布群星,我才是自己的掌舵人,我无须迁就。十五岁的我意气风发,青春,不荒废、不虚度才算圆满。
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文章通过回顾征文稿件创作中的一段心路历程,表达了小作者对生活对成长的深度思考。在面对困难“无可奈何”的失落与不甘“等待生活迁就”的思想斗争中,小作者通过深刻的自我剖析,实现了心灵突围,幡然意识到“我才是自己的掌舵人,我无须迁就”,继而用笃定的行动在“奋笔疾书”中诠释了对“少年应有的模样”的理解。 在鲜明对比中生动细腻地呈现了小作者思想的成长变化,适时穿插的环境描写,映衬了人物心情,增强了情境感和画面感,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长句短句等句式的交错使用,展现了小作者较为成熟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
(点评教师:东莞市东莞外国语学校 吴慧玲)
(三)少年的寻根之路
广东一考生
灰雀轻啼,惊起陌头一片柳意。
槲叶满地,风清如许。与父亲行走在老家山间的小径上,清凉薄雾萦绕身旁,褪去人一身烟火气。
“你的根在这,作为客家的少年,你当然要跟着来。”父亲出发前的话语在耳畔回响。于是,我跟随父亲走上这条祭祖的寻根之路,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嘈杂喧闹。
山风在空中哼着婉转的小曲,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踏过遍布苔痕的石板,族冢已然出现在眼前。
父亲开始清扫周围的枯叶,我则摆放着祭品,偶尔视线交错也迅速移开。但我确实从父亲的眼里看出了别样的情感,一丝愁绪,一缕安然,不知为何,我的心里也好像有什么东西暗暗地生根发芽了。
扫完落叶后,父亲拿起一根香,有些臃肿的身躯对着族冢深深地拜了下去,仿佛不只是在祭奠着祖先,更是向哺育了客家人世世代代的大山虔诚地致敬。然而,父亲两鬓的斑白却又在黯淡的石碑前如此刺眼……我不禁眼睛一酸。
忽然,父亲踩到一块青苔,脚下一滑,轻轻“喔”了一声,向后倒去。我下意识地向前,扶住了父亲已不再沉稳的身子。霎时,遥远的回忆骤然清晰,一阵湿热在眼眶周围弥漫——曾几何时,父亲也是这样扶住了将要摔倒的我!
风林静谧,树影斑驳,点点微光却在树丛深处泛起一片盎然生机。父亲回过头,紧紧抓稳了我的肩膀。没有说话,但眼里放出欣慰、感慨的光芒,随后,把香递给了我。
我手指轻颤,小心接过,目光微垂,待抬起时,看着升起的缕缕白烟,我明白了,这就是我所寻找的。古代,客家人因战乱南迁至此,包容的大山接纳了他们,对这片土地、对亲人深沉的爱,就是我们客家人的根。
这份根,在不经意的感动间,从父亲传承到了我的身上,传承到了客家少年的身上。
我学着父亲,拜了三拜,用左手把香插进香炉,与父亲并肩站在一起。扭头,刚好对上父亲温和的目光,一股归属感如阵阵暖流从血脉里淌过。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倦鸟归林,落叶归根。给自己的生命寻一个依托,内心深处也有了大山的影子,正如陶渊明所言:“托体同山阿。”
浮世喧嚣,执守沉甸甸的乡情,做一个有根的人,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这才是少年应有的模样!
【点评】这是一篇立意深远、选材独特、语言优美的考场佳作。文章以“我与父亲回乡祭祖”为题材,以“少年的寻根之路”為主题,细致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优美的语言表达使文章文采斐然。
亮点一:文章的几处景物描写是本文的一大亮点,语言凝练优美,用词传神贴切,“灰雀轻啼”“槲叶满地,风清如许”“山风回荡”“云卷云舒”“风林静谧,树影斑驳”等描写,语言典雅,生动贴切而富有表现力,无不营造出一个个唯美诗意的画面。其中还穿插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具有一种别样的风采。
亮点二:文章文笔细腻,情感真挚。作者描写了父亲“清扫落叶”“祭拜”“跌倒”“与我对望”等行为,十分细腻,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富有画面感,着力表现出父亲对祖先的虔诚,对传统的坚守,对乡情的眷恋,以及“我”在父亲的感染下,油然而生的归属感,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寻根”。
亮点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叙中有议、议从叙生,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叙述生动,描写细腻,感悟真切,议论生辉。行文流畅,点题水到渠成,表现作者娴熟驾驭语言的功底。
(点评教师:揭阳市揭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陈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