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在那个没有计算机的年代,书籍报纸多采铅字排版,昔日风华一时的凸版印刷(ReliefPrinting)曾经是我们取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来源。
另为了谋求生计,早年有不少出身贫困的知名作家文人,几乎也都曾经在年少时期做过印刷工,比如十八世纪美国实业家暨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十二岁起即在哥哥的出版社当印刷学徒,凭借着过于常人的毅力,并且不断坚持大量阅读和学习,一路努力自学成才,最后他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无独有偶,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也和他的前辈富兰克林一样以印刷工起家,即便身家困顿,依旧能苦中作乐,一边工作一边在图书馆自学。年幼的他经常前往各地漂泊,随之又陆续做过排字工、送报员、汽船领航员、采矿人、记者,后来他把这些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接连写出了《在密西西比河上》(Life on the Mississippi)、《汤姆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经典名著。
“一本书,先要一字一字的排了版,然后再印刷。排字工人可以说是最先读到那本书的人。最先读到一部书——赵元生觉得这‘生活’够味儿,他的兴致好起来了……”就在一场史上罕见的大地震重创台湾中部地区的那一年(1935),彼岸隔海的大陆作家茅盾应《新少年》杂志主编夏丐尊之邀,约稿撰写一篇青少年励志小说《少年印刷工》,从翌年(1936)一月起开始连载,及至1982年才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单行本。
该小说主要以上海“一二八事变”对日抗战为背景,内容描述一位十五岁的少年赵元生因饱受战乱之苦,导致家庭离散而不得不辍学打工,他先是担任造纸厂的学徒,后来又进了印刷厂热心苦学,逐渐成为一名熟练的印刷工,但贪婪的老板却千方百计不断地剥削工人,遂使赵元生对于(传统)旧社会所衍生的种种不公义之事感到失望及愤慨。这时,他无意间偶然看见印刷厂里偷印的宣传救国运动的进步刊物:“像睡久了的人忽然睁开眼睛……他从来不曾在普通报纸上看见过同样的沉痛而锋芒的议论。他像喝了一杯烧酒,心在直跳”,面对接触文字阅读而产生的自我觉醒,从此令他视野大开。最后在一位老工人的帮助下,他毅然决定离开印刷厂,迈向未来自由的新旅程。
类此历经种种坎坷与磨难,遂以委身在印刷厂打工、却仍勤学不倦的“少年印刷工”励志(典范)形象,同样亦见诸二十世纪初期日据时代台湾流行歌谣作词家陈君玉(1906-1963),以及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巨匠松元清张(1909-1992)。前者因幼时家贫而辍学,来到印刷厂当捡字工人,之后远赴山东、东北,在日人经营的报社内工作,因而学会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也奠定了以中文写作的基础。后者亦因自小家境清寒,十四岁即自谋生计,从印刷厂最基层的制图工学徒干起,日复一日地做着印刷工作长达十几年,在那段困顿的岁月里尽管尝尽了苦难,仍不忘抽空随兴杂读各类艺文书籍、坚持写作,直到他四十一岁那年(1950)投稿短篇小说《西乡钞》得到了《朝日周刊》举办的“百万小说征文”第三名,同时获选入围直木奖,大器晚成的松元清张,从此跃登文坛,开启了职业作家的生涯。
有一种孤独是,当世界全然寂静时,你的内心却嘈杂个不停。反之亦然。
在某种意义上,职业作家就像是高级工匠,谨将“写作”视为一门手艺,但却是一种最需长期和孤独为伍、且须全心投入的手艺活。而近代写作者的孤独形象,委实与印刷(排字)工人镇日待在轰鸣作响的印刷机旁兀自工作的身影彼此参照、两相对应,既为赫拉巴尔笔下《过于喧嚣的孤独》描述一名废纸回收工静观眼前尘埃落尽、宛如时间凝结的浮生世界,同时亦是诉说孤独隐匿于喧嚣之中的一体两面。
但随铸字机炉火暖暖含光、铿锵运转,旧时代的画面刹时浮现在眼前。
只叹吾生也晚,赶不上早昔那个铅印活版盛行的时代,但我总不难想象着,抚摸那采用铅字印刷的书页,感受在纸张上所留下如脚印般的淡淡压痕,似乎蕴藏着某种生命力,而每一个字皆有深浅不一的纹路与温度,得以让美丽的汉字线条逐渐显现,偶然且在光影折射下散发着银色的光芒,仿佛这就是文字的灵魂。
犹想起2013年6月中旬,我因赴一场演讲邀约而再度造访台南,并且顺道逗留了几天,以便四处踏查游荡、走街串巷。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毋宁该是恰逢因缘际会走访了位在台南新营火车站附近(中兴路40号)、堪称保存台湾早期活字印刷机具与铸造铅字设备最完整的“糖福印刷厂”。
彼时事先联系了该厂区经理人,并在其导览引路下,我和几位友人一行初次走进了昏暗的排字房里,扑鼻而来便是一阵阵纸张与油墨融合的气味。但见眼前成排的检字架上,一颗颗铅字按部首与字体字级层迭排列,密密栽植其间,浮出金属特有的光泽。对比于房内四周光线昏暗,一股神秘而浪漫的气氛遂油然而生。
近年来透过新营社大等地方文史团体的努力奔走,历经各种折冲转圜,台糖终于决定现地保留,将“糖福印刷厂”现有空间设施列人文化资产保存之列,并已向“文化部”提出修缮计划,期许未来划全台最具规模的活字印刷文化园区再现生机。
虽然,我们或许都曾经在纸页上读过所谓“文字的重量”“书写的温度”这样的形容语,然而唯有实际来到铅字排版室,在印刷房里走过一回之后,才会有一种切身体验的真实感,不仅在于重量,也包括温度。
另为了谋求生计,早年有不少出身贫困的知名作家文人,几乎也都曾经在年少时期做过印刷工,比如十八世纪美国实业家暨科学家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十二岁起即在哥哥的出版社当印刷学徒,凭借着过于常人的毅力,并且不断坚持大量阅读和学习,一路努力自学成才,最后他不但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无独有偶,十九世纪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也和他的前辈富兰克林一样以印刷工起家,即便身家困顿,依旧能苦中作乐,一边工作一边在图书馆自学。年幼的他经常前往各地漂泊,随之又陆续做过排字工、送报员、汽船领航员、采矿人、记者,后来他把这些亲身经历作为素材,接连写出了《在密西西比河上》(Life on the Mississippi)、《汤姆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等经典名著。
“一本书,先要一字一字的排了版,然后再印刷。排字工人可以说是最先读到那本书的人。最先读到一部书——赵元生觉得这‘生活’够味儿,他的兴致好起来了……”就在一场史上罕见的大地震重创台湾中部地区的那一年(1935),彼岸隔海的大陆作家茅盾应《新少年》杂志主编夏丐尊之邀,约稿撰写一篇青少年励志小说《少年印刷工》,从翌年(1936)一月起开始连载,及至1982年才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单行本。
该小说主要以上海“一二八事变”对日抗战为背景,内容描述一位十五岁的少年赵元生因饱受战乱之苦,导致家庭离散而不得不辍学打工,他先是担任造纸厂的学徒,后来又进了印刷厂热心苦学,逐渐成为一名熟练的印刷工,但贪婪的老板却千方百计不断地剥削工人,遂使赵元生对于(传统)旧社会所衍生的种种不公义之事感到失望及愤慨。这时,他无意间偶然看见印刷厂里偷印的宣传救国运动的进步刊物:“像睡久了的人忽然睁开眼睛……他从来不曾在普通报纸上看见过同样的沉痛而锋芒的议论。他像喝了一杯烧酒,心在直跳”,面对接触文字阅读而产生的自我觉醒,从此令他视野大开。最后在一位老工人的帮助下,他毅然决定离开印刷厂,迈向未来自由的新旅程。
类此历经种种坎坷与磨难,遂以委身在印刷厂打工、却仍勤学不倦的“少年印刷工”励志(典范)形象,同样亦见诸二十世纪初期日据时代台湾流行歌谣作词家陈君玉(1906-1963),以及日本当代推理小说巨匠松元清张(1909-1992)。前者因幼时家贫而辍学,来到印刷厂当捡字工人,之后远赴山东、东北,在日人经营的报社内工作,因而学会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也奠定了以中文写作的基础。后者亦因自小家境清寒,十四岁即自谋生计,从印刷厂最基层的制图工学徒干起,日复一日地做着印刷工作长达十几年,在那段困顿的岁月里尽管尝尽了苦难,仍不忘抽空随兴杂读各类艺文书籍、坚持写作,直到他四十一岁那年(1950)投稿短篇小说《西乡钞》得到了《朝日周刊》举办的“百万小说征文”第三名,同时获选入围直木奖,大器晚成的松元清张,从此跃登文坛,开启了职业作家的生涯。
有一种孤独是,当世界全然寂静时,你的内心却嘈杂个不停。反之亦然。
在某种意义上,职业作家就像是高级工匠,谨将“写作”视为一门手艺,但却是一种最需长期和孤独为伍、且须全心投入的手艺活。而近代写作者的孤独形象,委实与印刷(排字)工人镇日待在轰鸣作响的印刷机旁兀自工作的身影彼此参照、两相对应,既为赫拉巴尔笔下《过于喧嚣的孤独》描述一名废纸回收工静观眼前尘埃落尽、宛如时间凝结的浮生世界,同时亦是诉说孤独隐匿于喧嚣之中的一体两面。
但随铸字机炉火暖暖含光、铿锵运转,旧时代的画面刹时浮现在眼前。
只叹吾生也晚,赶不上早昔那个铅印活版盛行的时代,但我总不难想象着,抚摸那采用铅字印刷的书页,感受在纸张上所留下如脚印般的淡淡压痕,似乎蕴藏着某种生命力,而每一个字皆有深浅不一的纹路与温度,得以让美丽的汉字线条逐渐显现,偶然且在光影折射下散发着银色的光芒,仿佛这就是文字的灵魂。
犹想起2013年6月中旬,我因赴一场演讲邀约而再度造访台南,并且顺道逗留了几天,以便四处踏查游荡、走街串巷。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毋宁该是恰逢因缘际会走访了位在台南新营火车站附近(中兴路40号)、堪称保存台湾早期活字印刷机具与铸造铅字设备最完整的“糖福印刷厂”。
彼时事先联系了该厂区经理人,并在其导览引路下,我和几位友人一行初次走进了昏暗的排字房里,扑鼻而来便是一阵阵纸张与油墨融合的气味。但见眼前成排的检字架上,一颗颗铅字按部首与字体字级层迭排列,密密栽植其间,浮出金属特有的光泽。对比于房内四周光线昏暗,一股神秘而浪漫的气氛遂油然而生。
近年来透过新营社大等地方文史团体的努力奔走,历经各种折冲转圜,台糖终于决定现地保留,将“糖福印刷厂”现有空间设施列人文化资产保存之列,并已向“文化部”提出修缮计划,期许未来划全台最具规模的活字印刷文化园区再现生机。
虽然,我们或许都曾经在纸页上读过所谓“文字的重量”“书写的温度”这样的形容语,然而唯有实际来到铅字排版室,在印刷房里走过一回之后,才会有一种切身体验的真实感,不仅在于重量,也包括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