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融合契机让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互促进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省长沙市中小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国家“体育、艺术2 1项目”实施精神的指导下,找到二者融合的契机,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在增强体质、传授技能、激发兴趣、实施品德教育等方面“互促互推”,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整体部署,教学和活动都是课程
  包括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在内的各项学校体育活动,最终目的都离不开强体与育人,学校应将各项活动进行总体规划、部署和实施。“活动即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拓展丰富型”和“活动实践型”等新型体育课程应运而生,各校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将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如,雅礼中学设置9个项目的模块教学,各模块的学期重点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专项技术,而将这些课堂中组织的练习方法稍加调整,合理划分区域和练习分组,由体育学优生按要求规范组织,便可整体移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学强调技术学习和规范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强调兴趣拓展和轻松组织,二者都是体育课程的一部分。在雅礼中学学校体育年度计划和各模块教学计划中,二者在活动内容、时间、进度和实施方式上都有系统和整体的计划,学校秉承“立德树人”与“健康第一”的理念,整体部署、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二、内容丰富,学校或年级协调一致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和体育教学内容本身都极为丰富,通过拓展和创编,就会有更多的选择。长沙市开展这两项活动的时候,在内容上要求各中小学校充分考虑项目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为强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长沙市在“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比赛”中要求各校每年都必须确定一个主题,活动的所有内容都必须围绕主题开展。因此,除传统的广播体操、健美操、啦啦操外,校园集体舞、健身武术、球类训练近几年也成为很多学校的选择,校园足球、篮球特色学校或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结合自身项目特色开发活动主题,也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场地器材具体情况创编和开发新的健身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如,长郡培粹中学的集体爵士舞、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的节奏体语操、天心区西湖小学的“板凳”练习内容、开福区中岭小学的轮滑练习、高新区虹桥小学的拓展练习等纷纷应势登场。
  长沙市要求全校学生都参加活动展示。如,市外国语学校将女生的活动主题确定为花球啦啦操,男生的活动主题确定为武术操,男女生在田径场轮流展示;长沙市十一中是艺术特色学校,高中以拉丁舞和现代舞的操类练习为主题,初三年级以体育中考内容为主题,初一、初二年级则以游戏和分组活动为主题。
  大课间体育活动确保各学校或年级的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必须在现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保持一体化,避免多项目“蜻蜓点水”和同项目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三、实施灵活,课内和课间相互促进
  体育课堂教授运动技术,在课内难以有大量时间反复练习,大课间体育活动则为项目的练习和竞赛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保障。多数学校在学期初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操类练习和专项内容编制到体育课的教学计划中,通过8~10次体育课教学初步掌握技术,高中学校还专门为此设置学分。由此,体育课学与测,大课间练与赛,确保了技术学习和练习时间,使项目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有效。这种课内学习、课间练习和课余竞赛的方式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各项活动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四、设计合理,锻炼和展示一举两得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师生展示集体智慧和精神风貌的平台,根据场地、项目、学生等特点的精心设计,充分展示了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其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一堂全校师生参与的体育课,在北雅中学展示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首先伴随音乐引导学生入场,学生由教室内的学习状态通过入场阶段逐步调整到运动准备状态。接下来小运动量的队列队形练习使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全身活动做好身心准备。足球的球性练习与专项技术练习,以及以足球为主题的分组练习、游戏和竞赛为基本部分,提升了学生的专项能力,身体素质练习则与体育课堂中的课课练不谋而合。最后,舒缓的音乐帮助调息和放松,学生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退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全过程都遵循运动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既能锻炼学生身心,又能展示学校风貌。
  五、目标指向,效率和效果显著提升
  近几年,长沙市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展示已趋于成熟,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以及展示方式的选编和设计都明确指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在“中小学校大课间体育比赛”中明确要求各部分内容必须体现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的提升。如,原地间转法要求全体学生听口令做整齐划一的动作,强调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和服从性;分队跑、合队跑、方阵跑等跑操练习提升了学生的耐力水平,同时强化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操、球操、集体舞等整齐划一的形体操类练习对身体柔韧和灵敏素质的提升很有帮助,展示的是集体主義和良好的组织纪律;分组活动、体能类练习体现的是兴趣导向,提升的是学生合作、组织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各项身体活动确保身体锻炼的效果,不同项目对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提升则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谋而合。
  六、兼顾差异,普及与提高双向推进
  “在普及中提高,以提高促普及”,长沙市学校体育工作历来遵从这一法则。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体育教学明确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但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和项目基础的差异现实存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全员参与的大型活动,受场地、器材、指导教师的影响,在组织方面较难做到统一和规范,长沙市教育局组织活动一直鼓励各校通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化解这一矛盾。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男子足球队曾获得全国第一名,在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校足球队队员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专项基础练习和素质练习。而在分组练习中,校队队员担任组长组织和指导小组的专项练习,并对普通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体育教师则负责指导基础较弱的学生练习,体现了全校师生的全员参与。
  8年来,长沙市大课间体育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作为体育课程的两个部分,相互融合已小有成效。体育课程各项活动的开展应该协同并举、互为促推,唯有如此,其效益才能最大化。
其他文献
约翰·艾薇、罗伯特·波特曼将运动肌肉24小时代谢循环分为三个时期,即能量期、合成期和生长期。[1]笔者从以上三个时期进行系统叙述,为高三体育特长生科学训练、合理补充营养提供借鉴指导。  一、能量期营养摄入与建议  能量期即能量消耗期,指训练前10分钟和训练过程中,是和训练一致的时间阶段,这个阶段,肌肉的主要代谢目的是释放足够的能量以驱动肌肉收缩,运动中消耗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是阻止肌糖元储备的消耗(
编者按:运动能力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什么是运动能力、如何培养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运动能力如何评价等诸多问题是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从本期起,本刊邀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于素梅研究员,结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中国学生运动能力等级标准与测评系统研究”围绕“运动能力”撰写系列文章,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体育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学校体育的发展也突飞猛进。从“一球一堂课”到现在的人手一球,从之前的无器材、少器材到如今器材丰富、引进多样器材,从之前的“人人都是体育教师”到现在的专职体育教师,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当下,体育教师又面临新的挑战,“一校多品”的蓬勃发展,各类体育社团的开设、涉及面较为广泛的体育教师基本功竞赛等都对体育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笔者所在学校从最
一、案例背景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的重要过渡阶段。此时期,恰好对应着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中,培养勤奋感和避免自卑感初期,可见其是培養学生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无论是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相对来说都比较复杂。他们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体育课充满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信任教师,相信教师的每一句话,渴望着自己能拥有一个教师和其他学生心目中好学生的形象。他们善于模仿,更
随着预备铃声响起,学生们像展翅的雏鹰一样飞到体育课的集合地点。他们兴高采烈地围拢着我,七嘴八舌地问:“老师,今天我们做什么游戏?”“今天我们继续复习运球和双手胸前传接球!”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话音刚落,只见学生们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无精打采,高扬的小脑袋耷拉了下来。平时整队时口令响亮的体育委员,也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有气无力地“例行公事”。这时一个学生嘀咕道:“又是复习动作,真没意思。”这句话正好被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立足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教材贴近生活,落实学校“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防身术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武术技击方法,以制服对方、保护自己为目的的专门技术。作为学校高二年级一项校本选修课程,防身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授基本姿势、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坚持全面开展运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专项运动能力。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与体形进行分析后,设计出了减脂模块教学方法,以期能够促进学生体脂率下降,且降低心血管系统压力促进学生积极锻炼,使学生形成勇于克服困难和突破自身极限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减脂指消耗人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積,增强青少年运动能力,提高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在垫上利用自制低单杠进行辅助练习。降低杠的高度可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保护与帮助更容易操作,而且还可以利用器材做增强上肢、腰腹力量的练习,为学习屈臂引体腹部贴杠动作打好基础。  低单杠用废旧的钢管(外径3.34cm)和三角铁(边宽4cm)焊接而成,表面喷漆。横杠和立柱均为钢管,底座为三角铁。底座与立柱用钢管斜拉连接,以增强稳定性。杠长80cm、高75~80cm,底座长80cm(图1
“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每每细细品读林格老师所写的《教育的温度》,心底便想起了泰戈尔的这句让人敬畏的小诗。而后心中便浮想联翩,不甘寂寞且不知天高地厚的我便会对“如何做一个有温度的体育老师”反复地进行一些思考,试图将这种宜人的温度带入课堂,甚至带进学生的心里,让课堂滋养人的心灵、唤醒人的觉悟。  2018年《中国学校体育》的一线话题计划里,映入眼帘的是“让体育教学成
运动成绩对每一名田径运动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员成绩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运动竞赛中,而训练是运动成绩体现的基础。由于各种内外在因素的不同导致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时呈现出的运动表现和运动成绩不同。这里探讨的运动表现是指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过程中运动条件发生变化时的各种身体动作、技能、心理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包括主观因素(自身训练积累、神经系统的调节、身心变化及适应、临场发挥、身体动作调控、伤病恢复及心理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