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去体验和感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学校德育的滞后以及家庭教养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小学生在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的层面,面对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的行为不愿意主动制止,缺乏自觉性、不能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越明显;在权利和责任意识方面,较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当代小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较多体现在书本上、口头上,较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观念与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
二、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
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呢?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1.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教育集中灵活和稳定全面的特点。学校中班级的课程教育和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学生成长中的所有经历和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和全面的品德教育,教师的榜样示范、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首先,利用班级教育强化学生服务意识。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也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和自理能力差,并没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小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他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比一般同学都强。因此,班级教育要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就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空间,实行“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管理,让孩子在完成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今天我当班主任”的活动,让学生在学当一天班主任的活动中体验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学会尊重老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学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领导人,应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其次,课程教育与班级管理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品德课程中所学的道理,很多都是班级管理中的要求。如《感受集体的温暖》(五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但很多内容又不是一节课所能完全解决的,那就需要和平时的学习生活所连接。所以,我们可以设计课后延伸活动,做一棵“好事树”,让孩子们把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写在好事树的树叶和花朵上,每月一小评,期末进行总评,以此激励学生树立为他人和班级做好事的公民意识。
另外,少先队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程教育应该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例如在每年的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和国庆节庆祝活动中,通过学唱革命歌曲,了解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捐款活动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鼓励学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小公民意识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父母为了教育好下一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以及我们家长本身存在的教育误区加上过度的溺爱,使得孩子的反哺之情差,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不知道怎么样爱自己的父母。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是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
首先,关心父母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开始。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布置任务,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他们的生日、爱好、作息时间等。让学生知道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角色互换,体谅父母。如开展“当一天爸爸或妈妈”的活动,让孩子在角色互换中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从而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跟着父母去上班”活动中让孩子在亲身了解父母工作情况的过程中体验父母上班的繁忙紧张,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体贴自己的父母。
最后,行动落实,服务自己的父母。孩子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地开展“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如为妈妈捶捶背、为爸爸沏杯茶,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为家长准备一份惊喜,在学生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过程中强化亲情教育,教会孩子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教师可以设计问卷调查表,家长测评等形式检查行动落实情况,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为父母做好事”的心得交流会,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让“小草”也要学会报答“阳光”的恩情。
3.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天地,它是生活的大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只有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历练自己的人格品质,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使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道德的公民。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政府的创卫生城市的要求,带领孩子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做一个文明劝导员,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和制止;还可以宣传环保,节约资源,以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不同的身份让学生在不同的公共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公园当个文明游客,在商场当个文明顾客,在公共汽车上当个文明乘客……使其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在社会这个大世界中我们的孩子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诠释一个小公民应尽的义务,道德之花处处盛开,人间到处春色满园。
总之,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有春风化雨的耐心,家庭生活要坚持寸草春晖的孝心教育,社会实践人人参与、全面参与,良好公民意识的培养才能满园春色。
【作者单位:浏阳市荷花街道金沙路小学 湖南】
一、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的问题
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变化,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与学校德育的滞后以及家庭教养观念和教育方式的偏差,小学生在现代公民意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对公民角色的认识还处于不自觉状态,他们将自己作为“公民”的这一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角色忽视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仅停留在认识和遵守的层面,面对现实生活中不道德的的行为不愿意主动制止,缺乏自觉性、不能在生活中积极实践,这一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越明显;在权利和责任意识方面,较多学生缺乏责任感。当代小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较多体现在书本上、口头上,较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不能在行动中体现出应有的素质,观念与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
二、小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途径
儿童公民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那么,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呢?现在我就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1.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具有教育集中灵活和稳定全面的特点。学校中班级的课程教育和少先队活动是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它可以抓住学生成长中的所有经历和现象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和全面的品德教育,教师的榜样示范、谆谆教诲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首先,利用班级教育强化学生服务意识。班级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班级生活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也是孩子们的重要社会生活。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独立和自理能力差,并没有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指出: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小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他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比一般同学都强。因此,班级教育要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就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力发展空间,实行“人人都是班干部”的管理,让孩子在完成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同时,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今天我当班主任”的活动,让学生在学当一天班主任的活动中体验班主任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学会尊重老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的文明学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直接领导人,应该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其次,课程教育与班级管理和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品德课程中所学的道理,很多都是班级管理中的要求。如《感受集体的温暖》(五下),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但很多内容又不是一节课所能完全解决的,那就需要和平时的学习生活所连接。所以,我们可以设计课后延伸活动,做一棵“好事树”,让孩子们把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写在好事树的树叶和花朵上,每月一小评,期末进行总评,以此激励学生树立为他人和班级做好事的公民意识。
另外,少先队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课程教育应该与少先队活动相结合。例如在每年的少先队建队日活动和国庆节庆祝活动中,通过学唱革命歌曲,了解革命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捐款活动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鼓励学生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参与少先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小公民意识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生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父母为了教育好下一代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是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特点以及我们家长本身存在的教育误区加上过度的溺爱,使得孩子的反哺之情差,不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不知道怎么样爱自己的父母。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是家庭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的首要任务。
首先,关心父母从了解自己的父母开始。在学生的家庭作业中布置任务,了解爸爸妈妈的工作、他们的生日、爱好、作息时间等。让学生知道父母工作的艱辛和不易为后面的活动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角色互换,体谅父母。如开展“当一天爸爸或妈妈”的活动,让孩子在角色互换中学会体谅父母的辛劳,从而明白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跟着父母去上班”活动中让孩子在亲身了解父母工作情况的过程中体验父母上班的繁忙紧张,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体贴自己的父母。
最后,行动落实,服务自己的父母。孩子们的情感调动起来了,我们可以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及时地开展“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的活动。如为妈妈捶捶背、为爸爸沏杯茶,还可结合传统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让学生为家长准备一份惊喜,在学生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的过程中强化亲情教育,教会孩子用行动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教师可以设计问卷调查表,家长测评等形式检查行动落实情况,班级可以定期开展“为父母做好事”的心得交流会,进一步增强孩子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的意识,让“小草”也要学会报答“阳光”的恩情。
3.社会实践
社会生活具有广阔的天地,它是生活的大课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只有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历练自己的人格品质,才能让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使自己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道德的公民。因此,我们可以结合政府的创卫生城市的要求,带领孩子走上街头打扫卫生;做一个文明劝导员,对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和制止;还可以宣传环保,节约资源,以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爱护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针对不同的身份让学生在不同的公共场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在公园当个文明游客,在商场当个文明顾客,在公共汽车上当个文明乘客……使其养成良好的公民道德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小公民。在社会这个大世界中我们的孩子用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诠释一个小公民应尽的义务,道德之花处处盛开,人间到处春色满园。
总之,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有春风化雨的耐心,家庭生活要坚持寸草春晖的孝心教育,社会实践人人参与、全面参与,良好公民意识的培养才能满园春色。
【作者单位:浏阳市荷花街道金沙路小学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