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obo59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培养学生在口头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仍只重视读写,忽视听说,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而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大胆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以适应21世纪的要求。但提高口语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才能达到目的。
  如何进行口语训练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敢说
  
  绝大部分学生当众说话时便产生紧张心理,致使讲话声音小、语无伦次、错误屡屡。教师应适时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说的胆量。首先,要使之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充分认识到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不断增多,说英语已越来越重要,从而激发他们说的兴趣与勇气。其次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克服羞怯心理,让他们明白。只要开口说,并经过大量的实践,就一定会成功。必须注意的是:学生刚开始学说时肯定会犯各种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应允许他们犯错误,不应当一犯错误就立即纠正,甚至加以批评,这样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阅读,培养语感,使学生能说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能和听、读、写的训练割裂开来,而应使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四会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英语的交际功能充分展现出来。因此,必须先在听的基础上开展说的练习,只有听得准确,才能说得正确。要多听原汁原味的英美人的口语,以保证说的质量和语速。说的能力是一种技巧,是在大量的口语练习中培养起来的。一开始就要让学生发准语音、念准语调、注意语速,恰当地分析句子的意群。要鼓励学生开口,每天早晨坚持大声朗读课文,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也要将朗读与默读、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起来。当然,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必须学习更多的英美背景知识,了解英美人的语言习惯、社会和生活习惯及思维方式等等。久而久之,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学生会做出本能的反应,自然而然地产生较强的语感,做到脱口而出。
  
  三、创设更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说
  
  为了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英语教学,并鼓励学生多说英语。还要尽可能多地创设课堂内外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一是复习提问,这是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后对所学内容的重复性提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学过的语句来表达;二是启发式提问,这是对未学新课的内容进行诱导的设想提问,可锻炼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自己主动地争取说。三是阅读后提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快速阅读或细读后的对话或课文提问,从而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2、开展复述练习。可分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三种。简要复述适用于有完整情节的课文,通过复述能理清线索、抓住重点,并口头简述所发生的故事。详细复述适用于较短的课文或课文中的某些段落。这种复述要求对原文作适当修改,表达出原文中的重点。创造性复述可变换人物、体裁、语态等,要求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思维。
  3、实施口头作文。组织学生选择特别熟悉、容易思考而又有趣味的人物或画面,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做即兴口头作文,最后大家评议,教师总结。
  4、课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主办英语角、开展英语联欢会等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比较好的方式。这为那些英语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更是一个培养兴趣、增强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比赛或表演中获胜的学生都会有一种成就感,这更增强了他们想说的欲望。
  
  四、以情感人,增强语言感染力,使学生说得好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但又不是唯一的工具,说话时眉飞色舞、慷慨激昂、手舞足蹈,会大大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要求学生也能像教师一样在说话时带手势、动作、表情,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加深印象,帮助他们记忆。教师自然地使用英语,面带笑容,和蔼可亲的话语及适当的表扬,都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和乐趣,这样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快地学,使寓教于乐真正成为现实。
  总之,现代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而且要更新教育观念。只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笔头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才能使学生通过中学阶段几年的英语学习,为将来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同学在采用各种技巧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之后,却一时又找不出合适的事例,于是便照搬照抄,盲目堆积手边熟悉的材料。这些材料,或陈腐老旧,毫无新意;或牵强附会,似是而非。最终,因论据的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使用论据呢?    一、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作文的材料固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然而,材料积累的途径及多少又是因人而异的。姑且不说
当易中天热渐渐的平息,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案头除了韩寒、郭敬明的小说外,还多了《汉代风云人物》、《易先生品三国》等书,“历史”前所未有地如此和学生近距离接触。一个教历史的教授,在临近退休时却热得如日中天,他有什么诀窍呢?我们在他身上又可以学到哪些呢?      一、语言表达通俗化      易先生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通俗化。“深入浅出叫通俗,浅入浅出叫庸俗,深入深出犹可为,浅入深出最可恶。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评改在作文教学中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传统的作文评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错别字由教师找出来,病句由教师画出来,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布局谋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也都由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写在作文本子上。进入新课程,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教师评改的要求在逐渐淡化,学生自我修改的要求越来越高。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能独立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即生活”,美国学者杜威也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因此,《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一堂历史课要鲜活,要优化,教学生活化是其源泉。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
自1992年以来,图表题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连续多年成为分值较大的压轴题。但许多考生对此类题型感到非常棘手,失分现象较为严重。现笔者谈谈图表题的解题方法,以便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审题——解题的前提      审题是解答政治图表题的前提,包括审设问、审材料和审联系三个方面。   1、审设问   设问是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做题时,最好是先审设问,再审材料,这样
作文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活动,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如果作文训练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不但训练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可能会让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后果不堪设想。那么如何在作文训练中激活情感因素,培养作文兴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呢?    一、让情感自然喷发    就初中生而言,能否写出好文章主要看是否有真情实感,而不一定是写作技巧,因为初中生的作文在写作技巧上还属于学习阶段。如果我们有
在教学活动中,学习方法已经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在英语学习中,那些学习有困难、进步慢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不得法者。所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英语呢?    一、重视听说,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就我们所处的环境而言,想学好英语,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在英语教学中,大家都普遍认为语音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模仿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听不同的音,给
初中音乐欣赏课是通过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场白”——导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便是我这些年来上音乐欣赏课的一些体会:      一、直接用优美的语言讲述音乐情境      教师通过优美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音乐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欣赏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关于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我认为:素质教育中的课堂教学应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想像的无限空间。这样,学生才能享受语文及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课堂的魅力,获得语文营养的浸润,积淀成长养料,使语文教学能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走上符合并体现自身特性的发展道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习惯。当前,我们教师在辩证评价“预设”和“生成”时尚存在争议。如何关注生成?如何通过生成教学激发课堂活力,激活课堂生命力?笔者想通过三个教学片段,来谈谈个人的想法:    一、提供生成的“温床”    孔子有云:“不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