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治理 以史为鉴

来源 :人民黄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cl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哺育了黄河流域亿万劳动人民,关于黄河的诗篇和故事一代代层出不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黄河的著述繁多,其中由辛德勇教授于20年前撰写的《黄河史话》,经历多次再版加印,时至今日仍然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
  《黄河史话》是《中华文明史话丛书》的一个分册。这套丛书规模恢宏,涵盖广泛,内容丰富,是一套大型的普及性学术丛书。全書百册,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礼俗等不同方面,对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华文明史话丛书》以其独特的选题视角、优秀的作者阵容、坚实的学术基础和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述,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八五”重点研究课题、“九五”国家重点图书规划。《黄河史话》一书讲述了黄河的源流、黄河河道的变迁和水患的成因,以及中国古代历史上对黄河的治理和利用。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河源的探索”“九地黄流乱注”“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宣房塞兮万福来”“直是万顷黄金钱”,用诗一样的语言,基于严谨的历史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从黄河的源流、变迁无常的河道、造成黄河下游河道动荡迁徙的种种原因、历朝历代如何治理黄河、黄河滋育的中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描绘和论述。
  历史上,黄河水患频发,根据《黄河史话》一书的记载,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频度高、幅度大、历时久,流路极为繁多,但是综合考察其变迁过程,可以发现河道的演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而黄河下游河道的变迁,是与地质构造历史、流域地貌形态、河流地貌结构以及河床演变过程等各种因素密不可分的。然而,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对于黄河下游河道的决溢和游荡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总体上说,人为因素主要是以固定和维护河道为主,但当封建王朝出现严重动荡或者走向衰败之时,往往会因无暇顾及忽视对河道的治理和维护,从而导致河道决徙的加速。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如战争中,人们又会选择借黄河及其支流的水势来赢得战斗,人为地造成河流的决口改道。此外,不适当的治河方法,也会对黄河治理起到反作用,从而加剧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复杂性。辛教授在书中具体介绍了黄河水患频发的一系列原因。黄河下游河道动荡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就是河床内泥沙淤积速度过快、淤积量过大。尽管这一过程发生在人类出现以前,但人类的出现以及活动对这一自然过程无疑产生了黄河流域加速侵蚀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是人类的农耕活动破坏了原始的植被而使土壤失去了保护。中国历史上农耕区域的扩展和变迁,直接决定了侵蚀量的变化。秦和西汉“实关中”“戍边郡”两项强制移民政策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地被大量开垦,而此后东汉到隋唐以前则是北方少数民族及其游牧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唐代黄土高原因土地兼并等又使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宋代边防驻军的屯垦,更是加剧了对植被的破坏。到了金元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有所萎缩,牧区有所扩展,垦殖活动较之唐宋稍有退减。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则有了超越以往朝代的更大发展。为了治理黄河,历朝历代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书中介绍了大禹、贾让、王景、潘季驯、胡定等治水能人。这些先贤治水的往事,不仅使读者为之敬佩,感念其治水之德能,亦使人深思。
  书中记载,从殷商时起,直到唐代前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基本上一直是在黄河流域。自唐代后期起,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才逐渐赶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始南移。但是,作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国都,却大多设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据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建者之一的谭其骧院士考定,早在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最初就我国众多古都论定其规格等级时,“五大古都”中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只有南京一处在长江流域。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又陆续加进杭州、安阳、郑州,形成“中国八大古都”,南方也只增加了一个杭州,而这两地又不是统一王朝的都城。这也足以说明,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滋养作用。可见,黄河在中华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两面性:既有造成水患灾害的一面,又有促进民族和文化发展的一面,且显然,只要坚持对黄河的科学治理和开发利用,一定会利大于弊。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黄河文明得以传承至今,对黄河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对黄河治理的重视和审慎,当是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当今的时代,我们仍然要以史为鉴、遵循规律、敬畏自然。
  作者简介:李璜( 1984—) ,女,辽宁抚顺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满族史、出版传播史
其他文献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利民工程,不仅可提升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与利用,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开展好水利工程设计、水利建筑景观开发建设等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水资源危机,还可满足人们对水资源合理利用及防洪排涝的需求,对于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建筑美学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得到业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相关课
期刊
摘 要:研究湿地水化学特征对湿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三門峡库区湿地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2018—2019年三门峡水库蓄泄期间4次采样数据,结合三角图、Gibbs图等水化学方法分析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门峡库区湿地水体呈弱碱性,蓄泄期间pH值从潼关到三门峡大坝变化较小,在天鹅湖湿地处出现最大差值,表现为天鹅湖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不同时期TDS沿程呈减小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大石涧水库溢流坝设计挑坎水舌空中扩散程度低、水流落点过于集中、两岸淘刷严重、影响岸坡稳定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4种修改方案,包括3种差动挑坎以及在差动坎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新型舌瓣挑坎。通过分析比较各方案30 a一遇(消能防冲设计洪水)工况下水舌扩散形态、下游河道冲淤情况等,得出新型舌瓣挑坎的各参数较优,能够较好地解决两岸淘刷严重的问题,满足下游消能防冲要求,将其确
期刊
摘 要:田坎系数测算精度直接影响粮食总产量统计、梯田区土壤侵蚀量测算的准确度,为解决传统的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提取梯田及田坎精确度不稳定且耗时较长的问题,基于GF-2影像和面向对象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各地类最优分割尺度和空间、光谱、纹理等特征参数,建立各土地利用类型提取规则并进行自动提取,其中梯田提取精度为82.55%、Kappa系数达到0.75,田坎面积自动提取精度为68.83%,进而计算的田坎系
期刊
摘 要:为提高HS模型估算海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精度,基于贝叶斯原理,利用海河流域8个地理分区1980—1999年29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数据对其温度指数、温度系数和温度常数进行改进,并以FAO Penman-Monteith(PM)模型为标准,利用1980—1999年和2000—2015年数据对HS改进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海河流域HS改进模型的温度系数、温度常数和温度指数的范围分别为5×
期刊
摘 要:围绕南四湖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景观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基于内外部环境和外部条件下态势分析的SWOT法,构建了适用于南四湖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将流域水生态文明状况划分为4个等级,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南四湖地区典型流域洙赵新河流域进行了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表明评价结果
期刊
水利工程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建设工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企业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应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水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管理者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结合职工的实际情况,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进一步积极主动地投身工作,为企业发展做贡献。下面首先对《水利工程企业化管理原理》一书进行评述,然后基于该书的指导阐述以人为本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水利
期刊
黄河三角洲发展优势明显,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黄河三角洲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文化产业发展是黄河三角洲产业发展体系的重点。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是黄河文明研究的集成之作,包括专家访谈、文明对话、学科建设、决策建议、学术信息等专题,该书论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文化发展与黄河学、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涉及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与发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不管是基础设施方面还是水利技术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水利技术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有序实施、降低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及提升水利工程使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单位应紧随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创新水利技术,提升水利工程管理能力,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由何晓科、殷国仕编著的《水利工程概论》一书对各种常见的水利工程进行
期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南作为与其休戚相关的地区,见证并经历了黄河的福与难。1938年的花园口事件也许是世界史上最具环境破坏性的战争行为,它使得长期建设的水利系统陷入一片混乱,由此引发的洪水一直持续到抗日战争结束后,对这一近代重大黄泛灾难的追析具有多重意义。  《洪水与饥荒》一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围绕“花园口决堤事件”和“1942—1943年河南大饥荒”  两大事件展开,论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