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家庭兴衰史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pk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袋目动物没有胎盘,因此幼崽出生时非常小。

  澳大利亚堪称是有袋动物的王国,那里生活着考拉、袋鼠和袋熊等大约250种有袋目动物。为什么澳大利亚有这么多有袋动物,莫非有袋动物发源于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有袋动物的祖先最早并非生活在澳大利亚,只是其中大多数物种后来逐渐迁徙到了澳大利亚。

为什么有袋?


  有袋目是哺乳纲中一个很古老的分支,它们在身体结构上和更晚出现的胎盘哺乳动物有许多不同之处。人类、狗和鲸等哺乳动物有胎盘,而有袋目动物没有胎盘。作为保护胎儿不受母亲免疫系统攻击的器官,胎盘对哺乳动物的胎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胎盘这个构造,所以有袋目动物的幼崽无法在母体内充分发育,它们刚出生时是不折不扣的“早产儿”。因此,这些幼崽需要进入母亲的“育儿袋”,在那里继续发育。幼崽们可以从育儿袋内的母亲乳头处吸取乳汁。通常情况下,有袋目动物的幼崽会在育儿袋中发育数月才能下地独立活动。
  以红大袋鼠为例,其幼崽出生时体重不过1克,就像一颗花生米,而成年红大袋鼠的体重动辄可达上百千克。这些幼崽刚出生时软弱无力,眼和耳还未发育,只能依靠身体的感觉,像蠕虫一样本能地沿着母亲用舌头在腹部舔出的一条通往育儿袋的沟槽爬进育儿袋。在那里生活大约6个月后,它们才能出袋独立活动。
  既然澳大利亚并非有袋目动物的老家,那么,它们最初来自哪里?
胎盘的出现是哺乳动物进化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追溯有袋动物的老家


  研究表明,最古老的有袋目哺乳动物实际上来自北美大陆。在约1.25亿年前的白垩纪,一部分哺乳动物演化出胎盘结构,它们与有袋目动物在进化道路上分道扬镳,逐渐演化出偶蹄目(牛等)、啮齿目(兔等)和翼手目(蝙蝠等)等胎盘哺乳动物,而有袋目动物则走上了另一条演化道路。
袋剑虎(已灭绝的有袋动物)的头骨。

  这些古老的有袋动物在今天的北美大陆(当时是北方劳亚吉大陆的一部分)上发展出15~20个物种。出于某种原因,大约在北美恐龙走向灭绝的那段时间,即距今6600万年前,它们南下下迁居到了今天的南美大陆。有袋目动物是如何在那次导致恐龙完全灭绝的灾难中幸存下来的?目前并无定论。当时,虽然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并不像今天那样相连,但这两块大陆彼此距离很近,应该有陆桥或岛屿将它们衔接起来,让古老的有袋动物可以从北美大陆向南美大陆迁徙。
  有袋目动物的祖先在进入南美大陆之后,立刻开始与近亲物种交配,在其后的200万~300万年中,进入南美大陆的有袋目动物演化出了丰富的物种:有的体形大如熊,有的又和猫鼬一样小,有的进化出了剑齿,还有的放弃食肉而以果实和种子为食。这种多生态位的演化策略让有袋目动物牢牢占据了南美大陆之前未被占领的生态位。而在北美大陆,有袋目动物占领的生态位空缺,之前主要是由胎盘哺乳动物占据的。
  虽然许多有袋目物种都相继灭绝,但是南美大陆今天依然是有袋动物的生活热土之一,那里生活着100多种南美负鼠、7种鼩负鼠和可爱的“南猊”。此外,在近100万年中,南美大陆的一种负鼠不断向北方迁徙,并定居到了北美大陆,成为目前北美洲和中美洲唯一的有袋动物。
1.25亿年前生活在北美洲的原始有袋动物。

  另外,南美负鼠和澳大利亚负鼠又是不同的。澳大利亚负鼠(袋貂)是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本地的物种,在演化路线上更接近于袋鼠。澳大利亚负鼠和南美负鼠在身体构造上也有许多差异,比如只有前者下门牙增大。所以,澳大利亚负鼠并不是跟随近代人类来到澳大利亚的南美负鼠后代。
澳大利亚最古老的有袋动物。

前往澳大利亚的旅程


  有袋动物是如何从南美大陆迁徙到澳大利亚的呢?在4000万~3500万年前,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由南极大陆相连。当时,南极大陆还没有移动到今天的位置,因此当时的南极大陆上有不少温带雨林,其环境足以为许多动物提供食物。一些有袋动物和它们的亲缘物种从南美大陆一路向南迁徙,穿越南极大陆,最后在澳大利亚落脚并定居下来。科学家曾在南极大陆的西摩岛上发现有袋動物及其亲缘物种的化石。
  澳大利亚最古老的有袋动物化石被发现于廷加马拉,该地构造有5500万年历史。其中的一些化石与发现于南美大陆的化石十分接近。例如,来自秘鲁的一种以果实为食的有袋动物是廷加马拉一种化石动物的近亲。科学家甚至认为,在廷加马拉发现的化石中,一种以昆虫为食的有袋动物可能是澳大利亚所有有袋目动物的共同祖先。
已灭绝的有袋动物。

  不过,澳大利亚的化石记录中有一段3000万年的化石空白期。继廷加马拉化石之后,第二古老的有袋动物化石只有2500万年的历史。此后,澳大利亚有袋动物的多样性开始陡增,逐渐出现了考拉、袋熊的近亲和袋狸的近亲等有袋目动物。可以说,澳大利亚目前所有主要的有袋目物种都是于近2500万年内出现的。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这些有袋动物是如何在澳大利亚成功存活并繁盛起来的。有一种猜想是,在处境艰难又缺乏食物的时期,育儿中的雌性有袋动物可以抛弃育儿袋中尚未发育完全的幼崽,而胎盘类哺乳类动物则不得不将宝贵的养分资源持续分给腹中的胎儿。还有一种猜想是,澳大利亚过去没有胎盘类哺乳动物与有袋目动物竞争,因此有袋目动物才能在澳大利亚占据如此多的生态位。但是,这个观点现在被在廷加马拉出土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近亲的化石推翻。这些化石表明,胎盘类哺乳动物早在5500万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在澳大利亚繁衍。
  从北美到南美再到澳大利亚,有袋动物群体栖息地的主要位置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地质变迁,生物的地理分布竟能产生如此惊人的翻转。可见,今天某物种生活在某处,并不代表它过去也生活在这里。物种在地球上的迁徙距离,有时的确让人惊叹。

著名的有袋动物


  南猊
  南猊的外表看起来有点儿像老鼠。南猊主要分布在南美大陆的智利境内,是世界上最小的有袋动物,成年后体长仅12厘米。南猊喜欢在夜间活动,主要食物也非果实和种子,而是昆虫等节肢动物。南猊的尾巴很粗,可以存储脂肪,以便在冬眠期间提供能量。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南猊已经濒临灭绝。
  红大袋鼠
  红大袋鼠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动物,其雄性体色呈红色或红棕色,雌性别呈蓝灰色,鼻孔两侧有黑色须痕。它们善于跳跃,在缓慢行进时每一跳的距离为1.2~1.9米,在跑跳时每一跳的距离可达9米。它们一年四季都可以交配,每胎1只。初生幼崽不到1克,出生两个月后可以从育儿袋中探出头,半年后出袋独立活动。红大袋鼠标志性的特征是一身壮硕的肌肉。由于红大袋鼠体内缺乏肌肉抑制素,它们的肌肉容易过度生长。即便它们没有刻意进行锻炼,也拥有让许多健身爱好者无比羡慕的硕大肌肉。

  北美负鼠
  北美负鼠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和中美洲,它们的个头差异非常大:体形小的只有田鼠大小,体形大的接近中型犬。它们装死的本领堪称一绝,每次假死可长达几小时,其间会释放出腐臭氣味驱赶掠食者。北美负鼠十分可爱,是一种很好饲养的宠物鼠。虽然它们性情温顺,但是视力不佳,容易把主人的手指当作食物误咬,所以喂养时需留心。
  袋貂(澳大利亚负鼠)
  袋貂是有袋目袋貂科的代表物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它们一般栖息在森林或者草丛中,以各种植物为食,与猴子是竞争对手。在远古时期,袋貂总科下还有非常凶猛的食肉动物——袋狮。帚尾袋貂是一种常见的袋貂科动物,它们穴居在空心树干中,也会在房屋的大梁上定居,废弃的野兔洞有时也会被帚尾袋貂作为居所。帚尾袋貂经常在人类居住地活动,它们在夜间求偶或奔跑发出的噪声经常吵得当地居民无法入睡。

  考拉
  考拉也叫树袋熊,是澳大利亚的国宝。1816年,可爱的它们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学名——“灰袋熊”。虽然它们的名字里有个“熊”字,但它们根本不是熊科动物,也非熊的近亲,而是一种珍贵且原始的树栖类有袋动物。考拉几乎从不落地饮水,而是从桉树中获取营养和水。考拉属于夜行动物,到晚上才醒来觅食。在白天,考拉90%的时间都在树上休息,只偶尔进食桉叶或嫩枝。因为每天大量咀嚼粗糙的桉叶,考拉的牙冠很容易磨损,所以许多牙齿过度磨损的老年考拉因无法进食而饿死。
  袋狼(已灭绝)
  袋狼身体瘦长,脸似狐狸,是近代体形最大的有袋目食肉动物(袋鼠是食草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和澳大利亚的草原,现已灭绝。最后一只袋狼在1936年9月7日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一所动物园里。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牧民怀疑袋狼杀死了他们放牧的羊(其实真凶是澳大利亚野狗),于是把袋狼杀灭。不过,一些科学家从博物馆的袋狼标本中成功提取了它们的遗传物质,或许在未来遗传技术的帮助下,我们能再次一睹它们的风采。
其他文献
奇怪螺旋  在所有被發现的古生物化石中,来自于美国内布拉斯加沙漠中的一种化石是比较特殊的——整体呈螺旋形,长度超过2米。当地人将其称为魔鬼螺旋,或者恶魔的红酒开瓶器。这种化石广泛地分布于内布拉斯卡沙漠的地下。  魔鬼螺旋化石主要被发现于内布拉斯加沙漠的细密沙石中,化石形成于距今2000万年左右的中新世。一些靠近河流的悬崖和峡谷的侧面的岩石被风化后,变得松软并脱落,魔鬼螺旋化石这才重见天日。  18
你见过最小的猴子有多大?2019年8月,科学家在秘鲁东南沿岸发现了一颗1800万年前某种猴类的臼齿化石,让我们见到了一种古代迷你猴。  研究团队用筛子从将近1吨沉积物中分离出了大量动物的骨骼和牙齿(主要是啮齿动物和蝙蝠)。在显微镜下,研究人员发现了这个仅有芝麻大小的猴臼齿。根据牙齿的大小和形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猴子可能吃水果和昆虫,体重不到250克。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范围内发现的保存在化石中最小
不久前,中国浙江一名46岁男性在出现头痛、眩晕、肢体癫痫样动作和口吐白沫等神经症状后前往医院。他告诉医生,在这些症状出现前大约一个月,他在家中吃火锅时吃了猪肉和羊肉。核磁共振检查发现,他的大脑有多处损伤。他被确诊患有脑囊虫病——摄入猪肉绦虫卵后发生的寄生虫病。当虫卵孵化后,幼虫穿行到人的大脑、肌肉、皮肤和眼睛等部位并形成囊肿。  医生推测,该男子当初买来烫火锅的猪肉感染了绦虫幼虫,而他没有把肉烫熟
尽管独居蜂之间存在寄生现象,但是对独居蜂生存造成威胁的绝不是寄生,而是来自于人类的威胁——农药的使用。英国苏赛克斯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切叶蜂的活跃期是春季至早夏。而这个时期,正是自然界中新烟碱类杀虫剂浓度最高的时期。新烟碱类杀虫剂往往对社会性蜜蜂造成严重危害,但是目前却很少有人研究这类杀虫剂对独居蜂的影响。  与切叶蜂相比,社会性的蜜蜂和熊蜂都有一个更长的活跃期,因而在一个生长季节里,这些蜂会暴露在
即便是恐龙中知名度最高的霸王龙,也没人亲眼见过它们活生生的样子。我们只能从霸王龙的骨骼化石中还原它们的大概体形。插画师会在骨架较为完整的标本基础上(目前最完整的化石标本只有90%的完整度),参考关于霸王龙皮肤和羽毛等方面的可靠研究,在脑海中补充霸王龙的外形细节。可见,恐龙插画只是对恐龙真正外形的一种猜想。不过,即便是猜想也要有一定根据。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插画师在绘制恐龙时的一些参考点。身体姿态  
基因疗法是利用基因改造来治疗或预防疾病的方法,在许多人眼里已经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救命良方。但它也只是一种仅在少数个体身上实施的实验性疗法,而不是一种常规疗法。CRISPR技术或许能帮助打破这一僵局。它能让基因疗法变得更便宜也更容易地直切疾病要害,而且这种疗法也更加安全。  目前的基因治疗常用的技术主要是向细胞中添加治疗用的DNA片段,产生的基因变化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而且如果加入的DNA片段到达错误
火烈鸟,又称红鹤,因全身覆盖着美丽的红色羽毛而得名。然而,它们鲜艳的红色羽毛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一生不变的。是什么原因让这种鸟改变自己羽毛的颜色呢?它们还有其他哪些独特的生活习性呢?    鸟中的“四不像”    这是一种古老的鸟类,但它的分类问题却困扰了鸟类学家很多年。    分类学中的难题  火烈鸟是一种大型涉水鸟类,长着向下弯曲的嘴巴,上嘴平而薄,像眼睑一样覆盖在下嘴上。火烈鸟的脖子有19
1952年6月7日,奥尔罕-帕慕克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兴旺的中产阶级世俗家庭。他的父亲叔叔和祖父都是工程师。正是祖父创造了家族的财富。在成长的过程中,奥尔罕-帕慕克曾被怂恿做一名画家。从罗伯特学院毕业后,奥尔罕-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技术大学学习建筑学,后在伊斯坦布尔大学学习新闻。1985年到1988年,奥尔罕-帕慕克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研究员,并短时间造访爱荷华大学。奥尔罕-帕慕克现居伊斯坦
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不断加大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工作力度,高职院校招生形式进入多元化时代。高职院校现行招生形式有:学业水平考试、自主招生、现代学徒制、三二分段、3 证书、普通高考等。招生形式多元化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学业基础不牢,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学习主动性较差。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人才发展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型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形
①太阳终将消失  任何一颗恒星都将面对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生命力的源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接受太阳赐予我们的能量。但是,太阳不是永恒的,太阳也有其从生到死的演变过程。几十亿年后,太阳将走完它的“一生”。事实上,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死亡的恒星”,这也将是太阳的最后归宿。  “死亡的恒星”  恒星是可以发光发热的天体,它们是一个个天然的核反应堆,可以把氢、氦等小原子聚合成大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