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反思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认识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调控的行为倾向。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发散思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培养学生反思:1激发学生的反思2抓住反思的时机3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4培养反思意识的原则5养成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 反思 反思的时机 方法 原则事项 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生成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中反思。它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目的和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呢?
一、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
教学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呢?”、“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提一个不一样的问题?”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师:同学们都乘坐过出租车吧?坐出租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出租车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出示出租车发票问:能看懂发票吗?从发票上我们能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2]通过问题,可以促进这节课的目的的落实。使反思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能和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抓住反思的时机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要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出发,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思考。例如崔老师在教学《估算》之前利用来听课老师的人数问:“今天听课的老师有多少?可以估计一下。”[3]学生的思维就开始了。通过问学生“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在反思中很自然的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2、课上反思
课上反思是常见的一种反思,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反思刚学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和思想。
例如:学了《商不变性质》,通过学生例举,验证了“再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余数有什么变化?
(2)、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数,商有什么变化?
(3)、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数,商有什么变化?
让同学们分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学生有充分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后,学生们介绍了独特的探究过程,很好的扩展了《商不变性质》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3、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如当数学活动结束后,经常安排反思,一、“这个结论对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二、“刚才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
随着不断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能把课中的反思与练习的题目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分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有两种意见,同意或不同意。教师为每组提供一长圆纸片。怎样说服对方,然后开始辩论赛。
正方:(把圆平均分成两份)这是不是两份?
反方: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一片)这是不是1/2?
反方:是。
正方:既然你们都同意,那就是我们胜利了。
反方:(把圆分成不相等的两份)这是几份?
正方:是兩份。
反方:(举起小的那张纸片)这是1/2吗?
正方:不是(不是,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1/2,那你们为什么说得到的一定是1/2?
正方:因为你们不是平均分。
反方:题目中又没说一定要平均分!
正方:每份就是平均分。
(至此学生基础知识模糊的地方就暴露无疑了,在争议中形成共时,学会了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发展了学生的能力。)[4]
三、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后让学生总结一个物体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一个物体出现的可能性和物体的个数有关。个数越多,可能性就越大。个数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3、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过程中问:(1)你还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分数来,学生把所表示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评价:你认为这个图形怎么样?表示什么?在评价过程中纠正错误。(2)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学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来解释几分之几。结果学生得出结论2/4里面有2个1/4,4个1/4是4/4。通过相互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数学反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在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反思,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七页
[2]石雪娜李刚.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2003(7)(8)
[3]沈丹丹.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4页
[4]沈丹丹.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第33页
【关键词】 反思 反思的时机 方法 原则事项 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初步形成反思意识,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生成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数学思考中反思。它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也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习目的和任务、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深刻性,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呢?
一、激发学生反思的动机
教学要在情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反思的热情,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反思动机。在教学中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呢?”、“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谁能提一个不一样的问题?”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师:同学们都乘坐过出租车吧?坐出租车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出租车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出示出租车发票问:能看懂发票吗?从发票上我们能哪些信息?小组内交流。[2]通过问题,可以促进这节课的目的的落实。使反思成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能和整个教学过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二、抓住反思的时机
1、课前反思
课前反思要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出发,给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思考。例如崔老师在教学《估算》之前利用来听课老师的人数问:“今天听课的老师有多少?可以估计一下。”[3]学生的思维就开始了。通过问学生“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在反思中很自然的开始了今天的学习。
2、课上反思
课上反思是常见的一种反思,它的目的是使学生反思刚学到的数学方法或数学思想,并能运用这些方法和思想。
例如:学了《商不变性质》,通过学生例举,验证了“再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
(1)、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余数有什么变化?
(2)、在除法里,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数,商有什么变化?
(3)、在除法里,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数,商有什么变化?
让同学们分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在学生有充分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后,学生们介绍了独特的探究过程,很好的扩展了《商不变性质》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3、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如当数学活动结束后,经常安排反思,一、“这个结论对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二、“刚才是怎样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
随着不断的研究,我们发现如果能把课中的反思与练习的题目很好的结合起来,那么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吴正宪老师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出了一道判断题:把一个圆分成两分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学生有两种意见,同意或不同意。教师为每组提供一长圆纸片。怎样说服对方,然后开始辩论赛。
正方:(把圆平均分成两份)这是不是两份?
反方: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一片)这是不是1/2?
反方:是。
正方:既然你们都同意,那就是我们胜利了。
反方:(把圆分成不相等的两份)这是几份?
正方:是兩份。
反方:(举起小的那张纸片)这是1/2吗?
正方:不是(不是,不是……….)
反方:既然不是1/2,那你们为什么说得到的一定是1/2?
正方:因为你们不是平均分。
反方:题目中又没说一定要平均分!
正方:每份就是平均分。
(至此学生基础知识模糊的地方就暴露无疑了,在争议中形成共时,学会了相互合作,独立思考,发展了学生的能力。)[4]
三、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
1、自我提问
教学生学会自我提问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学习过程中,诸如“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可以用几种方法做”,“哪一种方法更简便”,“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等自我提问,可以促进学习主体的更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鉴别能力和学习能力。
2、自我总结
当某个问题解决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方法、思维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寻求思维规律。例如教学《可能性大小》后让学生总结一个物体的出现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一个物体出现的可能性和物体的个数有关。个数越多,可能性就越大。个数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3、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判与分析的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自我评价应该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主要、最经常的评价方式,组织有效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随时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例如教学“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过程中问:(1)你还能不能创造出一个分数来,学生把所表示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其他同学评价:你认为这个图形怎么样?表示什么?在评价过程中纠正错误。(2)在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学几分之几,让学生自己来解释几分之几。结果学生得出结论2/4里面有2个1/4,4个1/4是4/4。通过相互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
四、养成反思的习惯
数学反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不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数学日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在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它使师生之间有了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反思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反思,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七页
[2]石雪娜李刚.出租车上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教师,2003(7)(8)
[3]沈丹丹.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第24页
[4]沈丹丹.新课程教例与教案研究丛书——小学数学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广西教育出版社.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