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骆驼祥子》为研究对象,先分析“微时代”浅阅读产生的原因,探索读前名著导读课堂形式:以兴趣为起点,立足于语言文字,采用猜读与质疑的形式探究,并提出思考。
【关键词】激趣;质疑; 猜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学生属于“微时代”的浅阅读现状,只解决信息的问题。而名著阅读讲究深度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同时,今年中考加入名著阅读,迫使我们从阅读的成效上加以重视。作品自身具有时代感。《骆驼祥子》发展在《宇宙风》杂志1936年。小说讲述北平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具有时代感的小说,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人力车夫,学生无法读懂人物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身份。
碎片化时间与现代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形式,适合长时间细细品读;而现代媒体发达,可通过电脑、电视等多种方式短时间获得《骆驼祥子》的信息,缺乏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的心态。所以,课堂上学生只知道祥子、虎妞、小福子之间有关系,却不明白他们之间的纠葛。我们往往采用简读或者猜题的形式,实际阅读状况堪忧。以去年期末考试为例,“高妈提供了哪几种攒钱方法?”部分没有读原文的同学,立马傻眼。
1.学习目标的自发性——以兴趣为起点
对教师而言,即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阅读文本的乐趣。第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开头: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一回穿越,好吗?我们去百年前的北京,去认识一位男子。这位男子叫什么?祥子。
这样,有效拉近学生和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导入形式,可以如上文“穿越”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可以选择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的过程——以文字为依托
第二招:坚持语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揣摩语言文字。因此,依托王尚文先生选编的《祥子和他的车》内容,以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为媒介,读赏析人物形象。
选取了一个片段: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师:推荐一位学生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在用词上有什么发 现?生:这段话,写出他立下誓言,要买自己的车。运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非……不可”,连用9个逗号,语气强烈。师:我们不妨改变一下人称,把自己当作祥子,这时候,可否将句末的“!”改为“。”
这样,通过细读文字,将老舍笔下吃苦耐劳、坚韧如骆驼一般的祥子读“活”了,传递出经典中的文字就贵在细细品味。
3.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猜读与质疑并举
(1)质疑笔者在课外阅读的一般可以加入两个环节:一是谈谈初读感受;二是提出你的困惑。在名著导读中提出困惑也很重要,这意味着抓住阅读时的矛盾点。
(2)猜读指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文本时以已知的内容为依据,以联想或想象为手段,推知文中未知领域的读书方法。巧妙利用新课标中讲述的“阅读期待”,有效达到全面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目的。
片段如下:
环节一:出示图示,祥子和她们的故事。提供线索①: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但也有着对自己幸福生活的追求。当个娘们看,她丑,老,厉害,不要脸!
环节二:祥子的故事发生怎样变化?提供线索②: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靠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
这时,学生会在猜读文本中,发现矛盾:现在的祥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小福子—虎妞—小福子的变化。学生得出:原来那个凡是靠自己的祥子变得不肯承担责任。
猜读与质疑的学习形式,符合课标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名著阅读课,分为课前的导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落脚点在于感受与理解;而读后则关注于经验的分享。而本文则关注于前者,并不意味着可轻视后者。
首先,明确正确的名著阅读学习目标。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而这次课堂探索更关注于知识性与理解性阅读。名著阅读的学习是一种认识、理解,再升华的创造性学习。所以,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其次,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这个维度。《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变成一场思维智慧的交流与碰撞。
此外,还应该关注阅读方法上的明确指导,开展明确的阅读评价,关注学生个性阅读差异等。让名著阅读真正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宋笑静.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性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编辑:陈岑)
【关键词】激趣;质疑; 猜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学生属于“微时代”的浅阅读现状,只解决信息的问题。而名著阅读讲究深度阅读,解决的是精神思考的问题。同时,今年中考加入名著阅读,迫使我们从阅读的成效上加以重视。作品自身具有时代感。《骆驼祥子》发展在《宇宙风》杂志1936年。小说讲述北平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具有时代感的小说,一种逐渐消失的职业——人力车夫,学生无法读懂人物特定的时代、特定的身份。
碎片化时间与现代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形式,适合长时间细细品读;而现代媒体发达,可通过电脑、电视等多种方式短时间获得《骆驼祥子》的信息,缺乏静下心来阅读与思考的心态。所以,课堂上学生只知道祥子、虎妞、小福子之间有关系,却不明白他们之间的纠葛。我们往往采用简读或者猜题的形式,实际阅读状况堪忧。以去年期末考试为例,“高妈提供了哪几种攒钱方法?”部分没有读原文的同学,立马傻眼。
1.学习目标的自发性——以兴趣为起点
对教师而言,即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阅读文本的乐趣。第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开头:师: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玩一回穿越,好吗?我们去百年前的北京,去认识一位男子。这位男子叫什么?祥子。
这样,有效拉近学生和经典名著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导入形式,可以如上文“穿越”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可以选择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的过程——以文字为依托
第二招:坚持语文的阅读,关键在于揣摩语言文字。因此,依托王尚文先生选编的《祥子和他的车》内容,以文本中的标点符号为媒介,读赏析人物形象。
选取了一个片段:他不吃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没有家庭的累赘,只要他自己肯咬牙,事儿就没有个不成。他对自己起下誓,一年半的工夫,他——祥子——非打成自己的车不可!是现打的,不要旧车见过新的。
师:推荐一位学生朗读,你有什么感受?在用词上有什么发 现?生:这段话,写出他立下誓言,要买自己的车。运用了一连串的否定词“不”“非……不可”,连用9个逗号,语气强烈。师:我们不妨改变一下人称,把自己当作祥子,这时候,可否将句末的“!”改为“。”
这样,通过细读文字,将老舍笔下吃苦耐劳、坚韧如骆驼一般的祥子读“活”了,传递出经典中的文字就贵在细细品味。
3.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猜读与质疑并举
(1)质疑笔者在课外阅读的一般可以加入两个环节:一是谈谈初读感受;二是提出你的困惑。在名著导读中提出困惑也很重要,这意味着抓住阅读时的矛盾点。
(2)猜读指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文本时以已知的内容为依据,以联想或想象为手段,推知文中未知领域的读书方法。巧妙利用新课标中讲述的“阅读期待”,有效达到全面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目的。
片段如下:
环节一:出示图示,祥子和她们的故事。提供线索①:她年轻,她要强,她勤俭。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但也有着对自己幸福生活的追求。当个娘们看,她丑,老,厉害,不要脸!
环节二:祥子的故事发生怎样变化?提供线索②:他还喜欢她,可是负不起靠着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
这时,学生会在猜读文本中,发现矛盾:现在的祥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小福子—虎妞—小福子的变化。学生得出:原来那个凡是靠自己的祥子变得不肯承担责任。
猜读与质疑的学习形式,符合课标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名著阅读课,分为课前的导读,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落脚点在于感受与理解;而读后则关注于经验的分享。而本文则关注于前者,并不意味着可轻视后者。
首先,明确正确的名著阅读学习目标。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而这次课堂探索更关注于知识性与理解性阅读。名著阅读的学习是一种认识、理解,再升华的创造性学习。所以,老师积极引导学生端正阅读的态度,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其次,正确把握学生主体这个维度。《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但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课堂变成一场思维智慧的交流与碰撞。
此外,还应该关注阅读方法上的明确指导,开展明确的阅读评价,关注学生个性阅读差异等。让名著阅读真正成为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宋笑静.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有效性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