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在的中学物理教学:学生存在的的问题、教学中的反思、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困”原因应对策略
一、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产生“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二、如何对待教学中的“学困生”
1、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同时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念。因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要求: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物理教师均有一些成见的。这样,物理教师有尽可能的加以帮助化结。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学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多以表扬、鼓励,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感化学生,消负面的影响,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因对教师的好感而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
3、充分利用“学困生”的正能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困生”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正能量,對此教师要很好的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有: (1)思维独特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能力的发展。(2)好胜心。在平常的听课的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3)创新思维。书本知识是这样的,而具有的“学困生”虽说物理成绩不怎么样的,而对某些现象、知识却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地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对“学困生”学习物理来说,要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多关注,多份鼓励;多加引导,这样,教与学双方才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物理教学“学困”原因应对策略
一、 “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物理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实践性,表现在:文字叙述比较严谨,学生有时能读通文字,但并不理解其含义,从而对教材的理解产生困难;探究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学生的学习程序也未必都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些探究的方法,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自然感到物理难学。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产生“学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这些学生的身心发育有关,二是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
二、如何对待教学中的“学困生”
1、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同时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关键在自身,但教师的外因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需要教师的悉心教导和热情鼓励。所以平日在课堂上和课外活动时应经常鼓励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信念。因而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要求:降低标准,分层要求,创设条件,让他们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增强自信心。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大凡对物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物理教师均有一些成见的。这样,物理教师有尽可能的加以帮助化结。一般来说,这些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种自卑心理,平日少受表扬,对批评较为敏感,若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动辄讽刺、挖苦或滥加训斥,必定会增强其逆反心理,人为地把他们推向教学者的对立面。所以,首先应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尊重他们的人格。课堂上多以表扬、鼓励,使其感到有一种亲切和谐的气氛。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疑难点要注意个别辅导,多面批、多激励。每次考试尽量当面讲评,每个实验逐步地进行指导。这样,通过教师热情的教学态度去感化学生,消负面的影响,增加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同时,他们也会把因对教师的好感而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
3、充分利用“学困生”的正能量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学困生”也不例外,应当在指出其负效应的同时,充分地肯定他们的----正能量,對此教师要很好的加以利用。主要表现有: (1)思维独特性。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把教师当作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连科学知识也敢于怀疑。这样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悉心保护、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能力的发展。(2)好胜心。在平常的听课的表现在他们不再是听话、顺从,而是有闯劲,这种好胜、敢闯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形成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3)创新思维。书本知识是这样的,而具有的“学困生”虽说物理成绩不怎么样的,而对某些现象、知识却偏偏认为是那样的,虽然有时不免钻牛角尖或失之偏颇,但更多地却是学生求异思维、独辟蹊径的观察和分析问题,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给予积极引导。或许能使这些学生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总之,对“学困生”学习物理来说,要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多关注,多份鼓励;多加引导,这样,教与学双方才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