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不暇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i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诏版主要出于发布政令的需要,重在实用,铸刻草率,无意雕饰,质朴而率真,是民间的自由书写。诏版文字内容基本相同,规格多种多样。因为诏版是金属材质,今天所见的面目是镌刻或铸造与风化的合力作用之结果,转换为毛笔书写,这中间会有很多变形和流失,需要书家具备一种综合的转化能力。临习风格宜倾向生拙粗犷,宜寻求“急就”的趣味。
  【关键词】秦代,诏版;临摹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5-0024-04
  【作者简介】薛元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多家专业报刊专栏作家。
  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为迅速地落实各种新的政策,颁布许多重要诏令,其中包括大量的统一度量衡诏书,这些文字内容或在权量上凿刻,或直接浇铸,更多的则是制作成一片片薄薄的小型铜板,颁发各地,被统称为“秦诏版”。《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小篆是秦王朝的正式文字,但政权存世时间极短,因而推行时间有限,所颁布的国家律令和官方文字在民间的应用,多为相对草化的诏版。客观地说,秦诏版、权、量铭文才是秦代书法的真实面貌。大量的《秦诏版》对于刚刚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不可替代的艺术珍品。诏版率意多变,颇能打动人心,自清代以来,一直为众多书家所垂青。
  相传秦诏版文书最初亦为李斯所书。但因为书写快捷,字形虽为篆书,已经完全没有了标准小篆的圆润之意,代之以大量的方笔。不过可以设想一下,王朝新建,全国有数不清的铭文需要颁布,不可能都出于李斯一人之手。因此,一般的下层官员参与书写、制作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出自下层小吏之手,则可能任意简化,缺损少画。有时虽不免失却法度,却可能流露出天真、稚拙的美感。现存于世的秦诏版铭文风格差异极大,有极少数严肃、工整的,大多数通常所见的风格,内容大致接近,因而大同小异,章法布局前紧后松,纵有行而横无列,单字各呈其态、大小随意,也有极个别笔画极细或极其草率者。
  这样来看,秦王朝实际上所使用的文字是一个篆隶混杂的体系,以篆书为主。篆书体系内部存在正规和草率等两种不同的书写形态,进而就出现了一种既密切相关又存在差别的隶书体系。此时的隶书,实际上是篆书的草化体系。西晋卫恒《四体书势·隶势》中说:“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人冯班《钝吟书要》中重复了近似的观点:“秦权上字,秦之隶书,乃篆之捷也。”所谓的隶书主要有两类:一类就是秦权量、诏版上的铭文,如《颜氏家训·书证篇》记:“开皇二年五月,长安农民掘得秦时秤权,旁有铜涂,携铭二所,其书兼为古隶”;另一类是秦代竹木简牍,保留了小篆体势,但偏旁已经改为隶书写法,隶书典型的波磔已初具形态。诏版虽然被称为“秦隶”,但我更倾向于从篆书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或者说,诏版可以看成小篆的一种“特殊体式”或“特定情境”,不能割裂开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问题。就像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私下里却谈笑风生,毫无拘束,本质是同一个人。
  实质上,汉字的多种书体之间冥冥之中有一种说不清的关系,既要看到差异,也要看到关联。更进一步来说,书家要具有创造性,必须在五体之间做到融会贯通,有时各种书体未必都能达到理想状态,但至少会有一二种出类拔萃。仅仅专于一体,创造力极其有限。因为融汇碰撞之中会产生一种灵感,灵感的持续积累,就是“灵性”,进而能够发现汉字自由度的秘密。方块字的“限制性”主要是对于字形所确立的外部空间而言,内部空间则千变万化,有一种自由适意的“弹性”。类似小篆和诏版之间所存在的正奇相生之情形,历朝几乎都存在,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本质不离奇正之变。比如汉代,既有严谨的汉隶,也有自由的汉简。唐代的狂草和楷书属于两种不同的书体,从法度上来说,都是“尚法”的,而从书写状态上来说,极大的限制和极强的抒发成为两个极端。元代赵孟頫所代表的圆熟书风是当时的主流,却也有如杨维桢这般的“另类”。艺术不能一统天下,需要有一些“另类”和“异端”,才有最终的多元化。正与奇的并存,是书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秦篆的规整与诏版的自由,二者的对比令人印象深刻。以《峄山刻石》《琅琊山刻石》等为代表的秦小篆笔画圆转流动,结字匀称端严、工整匀齐,章法整齐划一、一丝不苟。这种字体存在多重意义,既是官方的严肃要求,也是仪式的象征。诏版主要出于发布政令的需要,重在实用,铸刻草率,无意雕饰,质朴而率真,是民间的自由书写。文字内容基本相同,规格多种多样。从形貌上来看,直笔居多,曲笔不追求圆润宛转,字形大小不拘,自由随意,疏密不一。结体纵横自如、洒脱姿意,左右不对称。章法布局上,上下不平行,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参差错落,布局黑白差异颇大,展现出活泼意趣。虽然结体奇特多变,但通篇气息和谐。
  秦篆和诏版之间存在很多不对称的情况。诏版形状相对较小,而且极不规则,字数不过几十个字,重复率极高,类似于“小品”。这一点,与后世的篆书碑额有近似之处,具备了特定的规格尺寸,特定的形状,特定的字数。因为诏版字数有限,想要从中化出一种书风来,难度非常大。相比之下,小篆字數极多,是一个完备的系统,有规律可循。临摹诏版更多的是着眼于生拙之趣。当然,临摹时的心态必然会有很大改变。通观所能搜集到的临作,几乎都是当作正儿八经的“作品”来经营,与原生态的诏版相比,都不免刻意。难度在哪里?关键是要做到“自然变”,而不能“故作变”。刻意必失自然。诏版之所以自由,关键在于先民的“无功利心”,完全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审美直觉直接引领生发了无限美感。
  小篆和诏版之间的血缘关系可以追溯到《石鼓文》。正是《石鼓文》的出现,预示了金文自由浪漫的终止,石鼓文字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向更为规整化的方向发展,一是向草化方向发展,最终导致隶书出现,分别指向小篆和诏版。基于这种血缘关系,两者又是可以结合的。小篆和诏版的临摹结合做得最多最成功的,莫过于朱复戡。他对《泰山刻石》有“修补”之功,功力精深,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石鼓文》文字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如果换一种说法,向更为规整的路子就是“法”,向随意化的方向就是“趣”。小篆注重的是“法”,诏版注重的是“趣”。但法不能无趣,否则就是死法,而趣不能无法,否则就是放浪成病。“法”是可视的,能够去模仿,“趣”只能感悟、意会。很多时候,对于诏版,只能学其间架而极难取其“笔意”。所以临摹诏版者,几乎就是两个“极端”:风格成熟的高明者,依照自己的个性风格来发挥,像吴昌硕,一而再、再而三地临摹,不断地改变章法幅式,进行一种有凭据地创作,本质上就是多次、持续领悟其中的意趣。更多的人则变得很保守,多半以小篆的笔法来经营,丢失了趣味,有的甚至变得索然无味。
  所谓“趣”,其实就是意,有几分意,就有几分趣。临摹诏版,需要经过会意、表意、得意三个阶段。“会意”就是主客体之间精神上相通而产生共悦的心理反应。“表意”就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借助一定的媒介,说到底,就是笔墨驾驭。“得意”就是最终从个人作品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可分为四个步骤来实施:一是字中意。领略诏版文字本身的意趣。诏版因制作时间紧迫,大多匆匆凿就,刻写自由随意,文字大小错落,笔法瘦劲洒脱,跌宕生动。加之章法疏密有变,布局黑白差异颇大,展现出独特意趣。需要反复把玩、读赏来获取。二是手中意。靠的是个人技法纯熟度,拿捏分寸得当。书法到最后不是单纯地凭借技术,难的是经验提升,需要时时把握到位。一位德国音乐大师曾经说过,音乐其实不是练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书法也是如此,到了一定火候靠的就是滋养。书法既是表达,也是感受,自己书写时候能感到某种冲动,看到别人书写时感觉“技痒”,说明火候到了。三是心中意。临摹不同碑帖能有不同的感受,而不是一种感受。一种感受的话,就是未能深入其中,不会品咂。而且时时要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自然,才能无功利心,即平静的、寂静的,能够包容一切的平常心。从容面对功利,既可以驾驭,也能够退让,做到无住、无往、无相。放下便是。四是笔中意。诏版是金属材质,今天所见的面目是镌刻或铸造与风化的合力作用之结果,转换为毛笔书写,这中间会有很多变形和流失,需要书家具备一种综合的转化能力。毛笔最终要变成身体的一部分,方能随心所欲。
  如何拿捏到位?有些细微差异需要认真体会:
  一是草意和草法。书体变化存在自由度,但没有明确界限,只能意会。比如章草和某些特殊风格的汉简极为近似,但从整体上来看,二者截然不同。行楷与行草没有明确的尺度,然一观便知。“草”有“迅疾”之意,但草法和草意大不同,前者有明显的法度,自始至终要符合、遵从这一法度,后者着重的是一种意趣。从《散氏盘》到《诏版》,再到《石门颂》,“草意”一脉相承。诏版行笔凝涩,笔画转折接搭,有意去圆存方,但一些关键之处则施以圆转处理,结体变得磊落生动,注重的是形变,本质上仍是篆书,没有一笔是草率飘忽的、虚灵的,不同于后世的赵宧光、傅山、八大、杨法等人的“草篆”。
  二是生拙和生硬。诏版结体多变,大小穿插、跌宕多姿,整体上却极为和谐,这是最难的一点,否则就是“一盘散沙”。生拙是一种灵气。生硬则是一种笨拙。用笔稍有过头,结体扭曲过甚,就会变得做作。生拙和生硬不过一步之遥。
  三是粗犷和粗糙。风格粗犷是不拘小节,粗糙则是不到位。诏版结体大小不拘,笔画时有拉长,时有收缩,但笔画始终都是“实”的,笔笔到位,意到和笔到兼顾。
  四是“急就”和“急功近利”。俗話说,人有“三急”。紧急状态下,通常会有两种结果:一是慌乱之极,六神无主;一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前者是急忙慌乱,忙中出错,后者是沉着应对,思维高速运转,急中生智。急就强调的是一种状态,“匆匆不暇”,印章中就有“急就章”一类。所谓“艺高人胆大”,“急就”考验的是个人的艺术功力。只有功力精深,才具有强大的应变能力。急功近利的心态下,往往浮光掠影,无法领略其中的真趣。
  对比多件临作来看,吴昌硕的临作很多,以石鼓笔法来写诏版,金石味十足。胡小石的临作强化了方折劲挺,将碑派笔法融入其中,苍茫古穆、浑厚大气,达到一种极致,罕有其匹。朱复戡的临作惟妙惟肖,功力精深,令人叹服。前人所费功夫和心思,岂是一朝一夕所能获得?
  吴大澂、罗振玉为工稳一路,各有不同。吴大澂临作古雅文静,以方笔为主,精严遒美,乃难得一见的精品,在其作品中堪称上乘。罗振玉的功力稍逊,多见小篆之韵味,其甲骨文亦如此,估计还是笔法理解的问题。其余如丁佛言、马公愚则以保守居多,或者说,各自的篆书风格在临作中非常明显,但诏版本身的趣味发掘较少,原因在于功力不到位,或者各自的理解太老实、太拘谨。
  相对于小篆的匀整、对称的主流风格,诏版的自由跌宕、稚拙可爱更加诱人,略带稚拙的刀刻之意隐藏在字里行间,与甲骨文之清爽神韵有异曲同工之妙,显示出醇古的艺术格调,而后世的汉金文和历代很多碑额,无一不是秦诏版书风的延续。研习诏版,所能获得的最大启示是,篆书哪怕是规矩森严的小篆,并不一定要非常严肃和静态化,也可以非常自由地书写。为如何对平正端庄的艺术格调进行解构和颠覆,进而打破常规思路,提供了一种借鉴,从而为后世学书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书卷气”是书法审美品评的重要概念,虽然书法史早期并未明确提出,但历代书家都极为重视丰富学养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从书卷气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内涵应包括多种审美风格。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国文人文化理想之建构在书法艺术上的反映,是书家的学问、气象在书法作品中的体现。  在书法创作日益繁荣的今天,重新审视“书卷气”这一概念,对当代书坛的创作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书写的艺术从一出现便与文人的生活、思想连
【摘 要】从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到教学过程等环节设计《左耳旁》教学,努力让写字技能、书法文化与儿童的立场有机融合,实现教学的立体与高效。  【关键词】形态要领;组合规律;体验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5-0033-04  【作者简介】殷萍,江苏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江苏建湖,224700)教师,小学高级教师。  
写字、书法、书法教育三者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少数人有时也会混淆,写字侧重于交际,书法侧重于艺术,书法教育侧重于培养人。  凸显目标育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书法教育的目标是要塑造既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又在某一特殊方面有专业修养的人
呂睿阳 周醒雨 童宇杰
摘 要:高中物理对抽象思维和数理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用生活中、课堂上的小物件来做实验,让学生动一动手的意识却不是那么强烈。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件动一动手,来解决重难点问题,由于情景的需要和急迫,场景的真切和亲切,往往使学生眼前一亮,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常鲜活。  关键词:创新实验;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33-4  
策划人语  决定一个地区书法教育发展水平的是什么?  是行政推动的顶层力量,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追求,是科学规律的准确把握。  2012年8月,江苏省建湖县教育局下发了《建湖县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建湖书法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全面要求。2015年,建湖县教育局制定《建湖县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十三五期间,江苏建湖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战略正从强基固本向提质创优
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的泰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时代的书法教育在这片文化沃土上放飞着孩子们的心灵,放飞着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这里,处处凸显着当代书法教育的价值,体现着当代书法教育的功能,每一个教育细节都散发着浓厚的人文关怀,为孩子们的生命成长添上了艺术的翅膀。  这里有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基地,让孩子浸润在书法艺术的乐园中,一花一草,一横一竖,点点滴滴都在书写着诗性的童年。以政府行政力量为
摘要:高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设计是将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通过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以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开展教学情景,以此来训练学生设计、开发、建立数据库系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专业技能。  关键词: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写字教学确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要开动脑筋,科学地、巧妙地让学生喜欢上写字,做到笔笔认真、字字端庄、行行整洁,从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在对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且充分熟悉汉字的笔画、结构,并产生强烈的书写愿望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写字,此时练字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低年级;写字教学;欣赏观察;练习总结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
记者:马斌处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刊的采访1 2011年、2013年,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贯彻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中小学书法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积极稳妥地推进书法教育。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152所书法特色学校名单,一方面希望加强书法教育特色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希望通过特色学